《風筝》一文,寫了魯迅先生少時和弟弟之間關于風筝的一件事,長大後有一天突然對這件事很後悔,卻無處請求原諒。我從魯迅先生的叙述中讀出自己同樣作為老大的感受,仿佛對弟弟妹妹們都有如此如此行過。不知道是否所有的老大都有這個樣兒呢?
在北京的冬天,積雪還未消融,晴朗的天空下還是秃秃的樹枝的時候,就有一二風筝在浮動,然而魯迅先生心裡感到悲哀,因為他憶起了童年的一件事。

在他的故鄉放風筝的時候,柳樹已發芽,早山桃吐蕾,一派溫和。魯迅的弟弟十歲上下,最愛看别人放風筝。他看風筝是什麼樣子的呢?用魯迅先生的話說是:“張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身,有時至于小半日。”
然而他的張着小嘴,呆看,是隻得如此的。因為他的哥哥不愛放風筝,而且嫌憎,以為放風筝是沒出息的孩子才這樣做的。
那麼魯迅的這樣的觀念是哪裡來的呢?或許是父母長者的教誨,或許是聖賢書裡面教的。而作為家裡的長子,大哥,魯迅不是最能把這些話聽進去,并且最能把這樣的觀念加諸于比他小的弟弟們嗎?
而這個弟弟也許年紀小,敬重大哥,也許不懂得表達與反抗,因為接下來這個哥哥的做法真的是很過分。
魯迅有一天突然想起好幾天沒有看見小兄弟了,回想起前幾天看到他在撿枯竹,心裡有了幾分數。于是氣憤憤的哥哥跑去推開了放雜物的小屋,弟弟果然在裡面,驚惶着。
這個弟弟讀起來令人有點心疼,他的大蝴蝶風筝馬上就要做好了呢!大凳子上放着竹骨,小凳子上放着小風輪,幾乎就等着糊紙,風筝就好了。然而這個憤怒的哥哥幾乎是恨鐵不鋼,折斷翅骨,踩扁風輪,揚長而去。
魯迅說了:“論長幼,論氣力,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于是傲然而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裡。”
你們家裡有哥哥姐姐有這麼義正言辭、凜凜然地教育過弟弟妹妹嗎?有沒有以為主持公義,教育完了還意猶未盡地甩手而去呢?或者你自己也曾這般教育過自己的弟弟妹妹嗎?
老大們的這股大義凜然不知是哪兒來的?多吃幾年飯的那點兒知識與見識并三觀靠着父母來的那股凜然?或許父母臨出門授予的那點權威,父母出門了真的把權威使出來?或許一個老大真的更懂父母,承受了更多?
我自己也曾經幹過讓弟妹們站在門口大樹下,站在面前一本正經訓斥他們的事。
不過魯迅先生說他的懲罰終于到了,因為他看到了一本講兒童的書,他才知道:“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他的心情變得像鉛塊一樣的沉重了。
他想祈求原諒,讨寬恕。要是他的弟弟說一點兒也不怪他,他就輕松了。
魯迅先生說,隔了很多年,跟兄弟見面的時候,“是臉上都添了許多‘生’的辛苦的條紋,而我的心很沉重”。當他講出來時,熱切盼望着弟弟的原諒。
“有過這樣的事嗎?”這是弟弟的反應,沉重的心隻得繼續沉重着。
跟自己的弟弟妹妹們回憶往事的時候,他們還有些不服氣于當年的上司與權威的談笑。
當“生”的辛苦的條紋于臉上漸漸多時,過些年,過很多年,再回憶那些事時還是會有些笑,有些搞笑,有些心酸,有些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