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體育題材的勵志電影,講了一個棒球經理力排衆議,根據數學理論來挑選棒球隊員,然後獲得傲人成績的故事。好像一句話就可以把整部電影概括了,不過遠沒有那麼簡單。電影的魅力在于沖突和人物的人格魅力,總體還是挺推薦的。(觀影年齡最好是三十歲以下人群,别問為什麼,問就是那個年齡段還有熱血,哈哈。)
大概梳理下電影的整體脈絡:開始是主人翁比利所在的奧克蘭運動家隊在棒球場上敗北的直播,比利沒有到現場觀看的習慣,一直覺得自己會給球隊帶來厄運。是以,一有比賽的時候,為了緩解自己的緊張心情,都會去健身來轉移注意力。
電影開頭的敗北讓比利焦躁不安,另外就是自己球隊最好的球員都被對手挖走,而老闆已經沒有足夠多預算讓他重建立立一支可以赢得比賽的隊伍。雖然比利不甘心,但是最終還是要面對現實,而那些所謂經驗老道的球探提出來的對策并不能有效緩解他們面臨的困難。
球員很重要嗎?球員不重要,重要的是沒有足夠的資金買到好的球員。球員是很重要的嗎?球員不重要,重要的是球員能不能得分。比利面對的就是這種自相沖突的場面,直到遇到了他的搭檔,一個耶魯經濟學專業畢業沒有多久的小胖子彼得。彼得提出了一套數學模型理論,可以篩選出成本效益最高的球員,這能幫助比利解決燃眉之急,但是所有的星探,對于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子充滿的不信任,但比利知道這值得一試。
因為棒球經理職位有着絕對的權利,通常隻需要對老闆負責,是以其他人對于比利的決策也沒有辦法。也就是說隻要老闆不反對,比利在球隊了是絕對可以橫着走的人物。根據彼得的理論模型,他們找到了三個合适的人選,雖然每個人都有着明顯的缺點。就連棒球教練也表示無能無力,是以一直拒絕比利的用人方法。但是官大一級壓死人,教練也隻能口頭應下,不過随着賽季開始,球員們糟糕的表現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教練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後路,畢竟他隻是一年期限的合同工。
教練開始按照自己的意願安排球員,作為是一線員工,多少還是有些話語權的。比利沒有辦法,為了實施自己的政策,不得不将隊裡僅存的幾個還能打的球員全部換掉,教練傻了眼,隻能按照比利的要求安排隊員。這一試不要緊,球隊開始逆風翻盤,從開始的墊底,一路狂奔,拿下了棒球史上20連勝的記錄。雖然最後他們沒有拿下總冠軍的那場比賽,但是已經證明的數學模型的可行性。電影最後,紅襪隊的老闆想要重金挖走比利,但是比利這次沒有因為錢離開球隊。(其實,電影還有一個支線,就是比利年輕時作為棒球員的境遇。)
電影結尾文字片段,紅襪隊也利用了比利他們使用的理論,最後取得了聯賽總冠軍。雖然比利的球隊一直無緣總冠軍,但是事實證明他所做的一切,已經改變了整個棒球聯賽的機制,尤其是在棒球人員的選擇上。正如最後彼得給他看的那個球場片段一樣,一個擊球手打出了全壘打而不自知。而比利就像那個擊球手一樣,對于美國棒球業來說,他的行為就是一記漂亮的全壘打。
最後,當初看這電影是沖着導演去的,沒有失望,不過感覺導演的路子好像沒啥改變,在我看來《點球成金》和《芝加哥七君子審判》一樣都在講一個改變的話題,電影中比利的性格轉變就是一個看點。比利從之前不願意和球員接觸,以及不願意到現場觀賽,到後來不得不親自下場救火。而改變的發生,從一個需要付錢的自助飲料機開始,這一個細節點還是比較有印象的。好了,就說這麼多了,雖然還有很多想說的,但是突然不想寫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