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体育题材的励志电影,讲了一个棒球经理力排众议,根据数学理论来挑选棒球队员,然后获得傲人成绩的故事。好像一句话就可以把整部电影概括了,不过远没有那么简单。电影的魅力在于冲突和人物的人格魅力,总体还是挺推荐的。(观影年龄最好是三十岁以下人群,别问为什么,问就是那个年龄段还有热血,哈哈。)
大概梳理下电影的整体脉络:开始是主人翁比利所在的奥克兰运动家队在棒球场上败北的直播,比利没有到现场观看的习惯,一直觉得自己会给球队带来厄运。所以,一有比赛的时候,为了缓解自己的紧张心情,都会去健身来转移注意力。
电影开头的败北让比利焦躁不安,另外就是自己球队最好的球员都被对手挖走,而老板已经没有足够多预算让他重新建立一支可以赢得比赛的队伍。虽然比利不甘心,但是最终还是要面对现实,而那些所谓经验老道的球探提出来的对策并不能有效缓解他们面临的困难。
球员很重要吗?球员不重要,重要的是没有足够的资金买到好的球员。球员是很重要的吗?球员不重要,重要的是球员能不能得分。比利面对的就是这种自相矛盾的场面,直到遇到了他的搭档,一个耶鲁经济学专业毕业没有多久的小胖子彼得。彼得提出了一套数学模型理论,可以筛选出性价比最高的球员,这能帮助比利解决燃眉之急,但是所有的星探,对于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充满的不信任,但比利知道这值得一试。
因为棒球经理职位有着绝对的权利,通常只需要对老板负责,所以其他人对于比利的决策也没有办法。也就是说只要老板不反对,比利在球队了是绝对可以横着走的人物。根据彼得的理论模型,他们找到了三个合适的人选,虽然每个人都有着明显的缺点。就连棒球教练也表示无能无力,所以一直拒绝比利的用人方法。但是官大一级压死人,教练也只能口头应下,不过随着赛季开始,球员们糟糕的表现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教练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后路,毕竟他只是一年期限的合同工。
教练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球员,作为是一线员工,多少还是有些话语权的。比利没有办法,为了实施自己的策略,不得不将队里仅存的几个还能打的球员全部换掉,教练傻了眼,只能按照比利的要求安排队员。这一试不要紧,球队开始逆风翻盘,从开始的垫底,一路狂奔,拿下了棒球史上20连胜的记录。虽然最后他们没有拿下总冠军的那场比赛,但是已经证明的数学模型的可行性。电影最后,红袜队的老板想要重金挖走比利,但是比利这次没有因为钱离开球队。(其实,电影还有一个支线,就是比利年轻时作为棒球员的境遇。)
电影结尾文字片段,红袜队也利用了比利他们使用的理论,最后取得了联赛总冠军。虽然比利的球队一直无缘总冠军,但是事实证明他所做的一切,已经改变了整个棒球联赛的机制,尤其是在棒球人员的选择上。正如最后彼得给他看的那个球场片段一样,一个击球手打出了全垒打而不自知。而比利就像那个击球手一样,对于美国棒球业来说,他的行为就是一记漂亮的全垒打。
最后,当初看这电影是冲着导演去的,没有失望,不过感觉导演的路子好像没啥改变,在我看来《点球成金》和《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一样都在讲一个改变的话题,电影中比利的性格转变就是一个看点。比利从之前不愿意和球员接触,以及不愿意到现场观赛,到后来不得不亲自下场救火。而改变的发生,从一个需要付钱的自助饮料机开始,这一个细节点还是比较有印象的。好了,就说这么多了,虽然还有很多想说的,但是突然不想写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