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現代版“富春山居圖”|金米村:從“無金又無米”到“多米又多金”

作者:光明網

編者按:2018年9月21日,十九屆中央政治局進行集體學習,主題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地指出,“要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因村制宜,精準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如今,習近平總書記心中擘畫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正在中華大地漸次呈現。生活有奔頭、田園秀美、鄉土潤澤、産業現代化……一個個村莊美麗蝶變,一片片沃野展現新姿,越來越立體的鄉村圖景讓人們直覺感受到新時代中國的發展和鄉親們不斷提升的幸福感。

民族要複興,鄉村必振興。央視網《天天學習》欄目推出特别策劃《現代版“富春山居圖”》,與您一起感覺新時代的鄉村蝶變。

兩山夾峙,翠色入畫。

走進秦嶺深處的金米村,一棟棟陝南民居錯落有緻,一排排木耳大棚鱗次栉比,一朵朵木耳破袋而出。村裡彌漫着豐收的喜悅,慕名而來購買木耳、觀光旅遊的人絡繹不絕……

現代版“富春山居圖”|金米村:從“無金又無米”到“多米又多金”

這是2020年4月21日拍攝的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的地栽木耳(無人機照片)。

十幾年前,金米村還是一個“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腿泥”“吃水肩挑人擡、趕集翻山越嶺”的貧困村,2015年貧困發生率達21.85%,村民們大多在地裡或礦山上“刨食”。“金米金米,要金沒金,要米沒米”,村名隻是被貧窮、落後、閉塞困擾的祖輩們的一個美好願望。

2018年,金米村抓住柞水縣大力發展木耳産業的機遇,統一建設木耳大棚,鼓勵村民種植木耳,并推行“一對一”科技幫扶機制。如何打孔、挂袋、采耳、晾曬,什麼時候澆水、通風,都有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教育訓練。

小小的木耳,成了當地群衆打開緻富大門的“金鑰匙”。2020年2月,柞水縣正式脫貧摘帽。靠着一朵朵木耳,金米村的貧困戶迎來了緻富的春天。

現代版“富春山居圖”|金米村:從“無金又無米”到“多米又多金”

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教育訓練中心,了解該村發展木耳産業情況。

2020年4月20日傍晚,秦嶺深處,金米村的木耳展銷中心迎來了一位“特殊帶貨員”。

直播台前,習近平總書記對着手機鏡頭點贊——“小木耳、大産業”。第二天,2000萬網友線上搶購,買了24噸柞水木耳。

總書記說,電商作為新興業态,既可以推銷農副産品、幫助群衆脫貧緻富,又可以推動鄉村振興,是大有可為的。

那天,很多人的朋友圈轉發了總書記在直播平台的視訊和照片,并點贊道:史上最強帶貨。

“一天能采多少斤木耳?”“技術從哪裡學習的?”“收入怎麼樣?”……總書記與村民親切交談,并叮囑當地幹部要繼續發展好木耳産業。總書記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接下來要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推動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态、組織等全面振興。

現代版“富春山居圖”|金米村:從“無金又無米”到“多米又多金”

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智能聯棟木耳大棚,同村民親切交流。

“總書記這麼關心山區老百姓,我們怎麼能不好好幹!”常年在外務工的肖青松,在村幹部的勸說下回家種起了木耳。“剛開始種的是地栽木耳,後來又承包了大棚。這些年靠着種木耳,日子越過越好了。”肖青松高興地說。

“這是我們柞水黑木耳,口感好,純天然,每斤40元;這是我們培育的新品種,白色的叫玉木耳,每斤80元,金黃色的叫金耳,每斤150元……”在自家開辦的農副産品營銷中心,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村民陳慶海忙得不亦樂乎,“我靠着小木耳,給家裡添了小轎車,還開了商店,日子越過越有奔頭了。”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起網店銷售柞水木耳。2020年,柞水縣累計發展電商經營主體170餘家,開辦線上線下消費扶貧協作店21家。

現代版“富春山居圖”|金米村:從“無金又無米”到“多米又多金”

在陝西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木耳展銷中心内,電商主播通過直播售賣柞水木耳(2020年7月21日攝)。

2020年,憑借發展木耳産業,金米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萬元,村民們圓了小康夢。2020年8月,金米村被農業農村部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2020年9月,金米村被文化和旅遊部評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金米村開始探索“農業+旅遊+康養”新模式,許多村民開起了農家樂,走上了新的緻富路。

如今的金米村産業興旺、村民富足,成為了真正的“金米”村,正昂首闊步走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網)

來源: 央視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