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淩晨3點36分,著名詩人李瑛去世,享年93歲。
李瑛1926年12月生,河北省豐潤縣人。16歲開始寫詩,1945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期間加入中國共産黨,1949年畢業後參軍做記者,後任文藝出版社總編輯、社長、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部長,獲中央軍委頒發的勝利功勳榮譽章,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
他一生筆耕不辍,著有近百種詩集、詩論集。李瑛被認為是當代抒情詩人的代表,他的長詩《一月的哀思》傳誦至今。更難能可貴的是,李瑛的詩歌創作不斷随時代的變化而創新,這也使得他的詩歌生命力相對旺盛長久。
李瑛的人生軌迹與中國的發展共振,他曾說自己的命運始終處在動蕩的歲月裡。
李瑛早年曾在淪陷區讀中學,因為對日本的統治懷着仇恨,心裡又有很多困惑得不到解答,便去圖書館看書,尋求書本中的答案,也是以開啟了與文學詩歌的緣分。
之後,他輾轉進入北大學習。大學四年間,李瑛一邊讀書,一邊打工,一邊進行創作。在大學期間,他還參加了地下黨。
畢業後,本着“将革命進行到底”的鬥志,李瑛又去往了軍隊。1949年,他和二十多個大學生一起跟随第四野戰軍部隊南下做軍事報道,并被任命為隊長。上世紀50年代,他又被派去北韓戰場工作和采訪,前後去了三次,一直到1953年,北韓戰場停戰才回來。
李瑛曾回憶說:“當年的很多戰鬥生活,在我的生命裡沉積下來,給我的創作帶來豐富的營養。”
“車隊像一條河,緩緩地,流在深冬的風裡……”包含深情的《一月的哀思》是詩人李瑛最為大衆所熟知的作品之一。 李瑛說,這首詩是他含着淚,用了三個整夜寫出來的,“我表達的是我對周總理的由衷的愛,我相信這也表達了全國人民的感情;隻是我怕我的筆對他高潔的人品和他創造的永垂不朽的業績表現得不夠。”
這首詩在《光明日報》首發後,李瑛曾收到七百多封讀者來信,其中甚至有周恩來夫妻鄧穎超的來信。之後,這首詩歌被收入多部詩刊集選,并有法文譯本出版。
李瑛曾這樣評價自己的詩歌創作:“我不聰明,但很勤奮。也許寫得并不好,但每一首都是我兢兢業業寫的,每一個字都是真情孕育出來的。也不輕易發表。有的詩寫完放一放,反複修改,改不好就廢棄了。我要求我的詩有時代氣息,有思想含量,有美學追求,最好能使讀者感動、激動,可不能像批量生産的塑膠玩具。”
【李瑛詩歌欣賞】
我們用什麼哺育詩歌
用血裡的鐵鍛打釘子
用骨頭裡的磷點燃油盞
用釘子和油盞
建造詩歌
當然,還要有一把苦荞米粥喂養
還須攪拌淚的辛酸、汗的鹽堿
必要時,還須跑回失去的歲月
把自己的聲音找回來
當然,更須讓它睜大眼睛
矚望未來
否則,它們隻能是廢鐵和石頭
如果能把我們的詩釀成
一滴蜜、一束光或一團火
就可以以它建設新生活和
尊嚴的城市
銀 杏
——一位研究古代史的朋友去世了,囑
在他骨灰上栽一棵銀杏
他不情願地倒下了
便選擇永遠地站立,墓上
為他栽一棵多夢的銀杏
這是他颀長的身子
這是他的手和前胸
這是他的嘴唇和眼睛
枝權疏朗,像他一樣清貧
葉子繁茂,像他一樣熱情
是基因中有太多的雨,太多的風
他身邊是兩個親昵的鄰居
銀子的月亮在西
金子的太陽在東
他喜歡唱歌,霞光便為他
扯起琴弦,又邀來
唱山歌的鹧鸪 唱甜歌的蜜蜂
他還要繼續做未了的工作
它便為他講記憶和曆史
歲月如潮,呼嘯在頭頂
雨露澆它,輕風吹它
盈盈眸子裡溢滿深情
銀杏,莊嚴屹立着是他的生命
琴 鍵
隻有簡潔的黑色和白色
隻有沉默
八十八個莊嚴的琴鍵
在台燈照耀下
和諧地偎依着
靜靜地站在時間深處
無論自然音階或變音
都真誠而坦率地
使瞬間變為永恒
對于生命
對于世界
對于美
我們
并不比它們懂得更多
真該慶幸人間還有它們
綜合自網絡
編輯:張祯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