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背影》情感樸素無華,文字清隽沉郁,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朱自清在寫這一篇《背影》之前,與他的父親朱鴻鈞已是勢同水火。

《背影》創作于1925年,講述的卻是1917年的事。文章開頭一句就是“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那麼作為父子,為何會兩年多不見面?因為此前朱自清和父親的沖突太深,中斷來往許久了。而《背影》這篇文章創作之時,是朱自清和父親關系回暖之初。
父親朱鴻鈞是一位士大夫,年輕時曾在揚州、徐州等為官,後來又做了徐州榷運局長,相當于即“煙酒專賣局長”。但他是傳統派文人士大夫,思想守舊,認為新學派是不倫不類的産物,學習那些洋玩意兒是玩物喪志,是自毀前途,極力反對朱自清學習英文和數學。
隻讓他讀那些陳舊泛黃的四書五經和國學經典。 這種粗暴的教育方式讓父子倆人之間的關系逐漸疏遠。直到後來朱自清離家去往北京上大學之前,他和父親的關系都一直沒有得到緩解,這是少年朱自清和父親沖突的開始。
而朱父高升之後,志得意滿,也不在乎自己已年近不惑,頻頻納妾。讓他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妾室們為了争風吃醋,竟然跑到他上司那裡去大鬧,結果這一鬧把朱鴻鈞的官兒給鬧沒了。自此家道中落。
父親的專制教育,成為了朱自清考取清華失敗,這是父子倆人關系惡化的一條引線。清華大學當時在招生的時候要求全面發展,比如外文和數學,而朱自清被父親明令禁止學習這些。是以在清華大學的入學考試中,朱自清的國文和文章寫作表現得十分出色,但數學卻考了個零蛋。
後來,通過自己的努力,朱自清于1916年考上了北京大學。父母在家為他包辦了一門婚姻,是揚州名醫武三威之女武鐘謙。武鐘謙溫和善良,樸素娴靜,臉上始終帶着笑意,是位難得的好女子,深得朱自清的喜愛。
在朱自清考取北京大學的同年冬天,武鐘謙和朱自清在揚州的朱家老宅完婚。二人完婚之後,朱自清回到北大繼續學業,武鐘謙留在朱家侍奉公婆。
此時,朱父因剛剛丢了工作,對朱母橫眉冷對,更看不慣兒媳婦兒的笑顔。認為兒媳婦天天笑啊笑的,是在嘲笑自己納妾丢官,便對兒媳婦說話夾槍帶棒。後來,朱家人對待武鐘謙越發無禮,就連武鐘謙偶爾的笑,都會受到朱家人的嘲笑。
武鐘謙索性回了娘家。此時的朱鴻鈞惡人先告狀,寫信給朱自清數落對武鐘謙的種種不滿。
不明原委的朱自清讀了父親的來信後,當即寫信給妻子表達自己的不滿并讓她回家。後來妻子說了實情,朱自清回家接回了武鐘謙并向她道歉。
因為妻子愛笑,被家人挑撥離間。朱自清後來寫了一篇文章——《笑的曆史》。它以一個女人的口氣,講述了一個愛笑的姑娘到夫家後變得不愛笑了的緣由,她要承受公公婆婆對自己的不滿,要承受丈夫不在家的孤獨,還要承受夫家敗落後娘家人的疏離,和許許多多人際關系的的沖突,她還怎麼能笑得出來呵。
導緻父子倆的沖突再次更新,是因為朱父偷偷領走了朱自清的工資。北大畢業後,朱自清在揚州某校擔任教務處主任,期間朱鴻鈞竟然憑借與校長的私交,未和朱自清打招呼便直接替他領了薪水。朱鴻鈞作為一個封建制度培養出來的讀書人,認為老子花兒子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然而接受了新思想的朱自清認為父親的舉動是霸道無理。
在這場戰争中,失望至極的朱自清帶上妻兒憤然離開揚州去到甯波任教,徹底擺脫了父母的管制。自此,父子倆也在明面上撕破了臉皮,誰也不肯互相讓步,朱自清後來在文章《毀滅》裡稱:在我煩憂着就将降臨的敗家的兇慘,和一年來骨肉間的仇視,(互以血眼相看着)的時候,在我為兩肩上的人生的擔子,壓到不能喘氣……
後來武鐘謙跟随朱自清輾轉多個城市,不論走到哪裡,夫妻倆都恩愛如初。後來武鐘謙身染惡疾不幸去世,朱自清十分悲痛,為她寫下了《給亡婦》一文。文中,作者将胸中千種柔情萬縷哀思傾洩而出,他憶起妻子的賢慧善良,不但為丈夫吃苦,養兒育女,還用自己首飾資助丈夫求學,為他操持家務,跟着他輾轉漂泊。讀來令人淚目。
1925年左右,朱鴻鈞給朱自清寫信,說:“今日舉箸提筆,多有不便,唯膀子疼痛厲害,大約大去之期不遠已。”朱自清想起父親,不禁淚流滿面,于是寫下《背影》。1928年,30歲的朱自清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此時年逾六十的朱鴻鈞從報紙上看到這篇散文,當即老淚縱橫,伏案痛哭。
朱鴻鈞,一個舊時代标準父親的代表,獨斷專橫,唯我獨尊。與一個受到新思想洗禮的兒子的糾葛,是當時社會裡一個縮影。
父親是我們童年裡仰慕的英雄,他無所不能。但這位英雄也會有暮年,他的肩膀可以為你遮風擋雨,卻擋不住時光的流逝 。《背影》一文對于後人來說是寶貴的文化遺産,對于朱自清來說卻是一劑治好父子隔閡的良藥。
圖檔來源網絡,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