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近西坡遺址 探尋黃土地上的文化根脈

走近西坡遺址 探尋黃土地上的文化根脈

西坡遺址 杜傑 攝

走近西坡遺址 探尋黃土地上的文化根脈

西坡遺址f105房址說明牌 杜傑 攝

薄霭天氣,山水淡遠。穿過靈寶陽平鎮區的街道,穿過莊稼茂盛的田野和收獲豐碩的蘋果園,走上黃帝鑄鼎原。太陽隐于層疊的雲裡穿行,軒轅黃帝廟落落大方,中原的莽莽大地在近旁腳下。向南遠眺,荊山在望。面西而立,目光透過坡下的草叢樹木,東北-西南走向的台階地貌,南高北低,就是星羅棋布的北陽平遺址群,而西坡遺址是北陽平遺址群内的二級聚落。走在豫西這塊神奇的土地上,随便抓起一把泥土,就能攥出曆史的陳迹,嗅出遠古文化的氣息。

豫西地區是仰韶文化的核心地帶,是國家“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實施的重點區域之一。北陽平遺址群位于靈寶市陽平鎮鑄鼎原及其周圍,占地70餘萬平方米,考古勘探發現大量房屋基址、壕溝、陶窯、墓葬等,在考古界有“十裡長街”之稱。這些遺址分布之密集,包藏文物之豐富,延續時間之長久,可謂中外罕見。

2001年,西坡遺址和北陽平遺址等50多處仰韶文化遺址一起以“北陽平遺址群”的名稱,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并被列入“十一五”期間國家100處重大遺址保護專項。2005年,西坡遺址被列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首選遺址。2006年,西坡新石器時代大型墓地考古發掘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這裡湧現出的一批批考古成果,越來越被國内外考古界所關注。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的兩岸孕育了璀璨的古代文明。遠古時期的豫西、晉南等沿黃地區,土地肥沃、溝壑縱橫、氣候濕潤、河流成網,湖泊、沼澤、水窪星羅棋布,栖息繁衍着大量的古代人類,創造出燦爛的仰韶文化。如果把豫陝晉等沿黃地帶比作是仰韶文化時期人類文明的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西坡遺址恰好就居于這顆明珠的核心部位。

東有誇父河,西有靈湖河,西坡遺址位于靈寶市陽平鎮西坡村,坐落于黃帝鑄鼎原南部,北距黃河約8000米,南距秦嶺山脈北坡約4000米,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海拔456米至475米,四周多為斷崖,是北陽平遺址群中較大的一個,現存面積達40萬平方米。

登高望遠,山風浩蕩。“鼎原煙霞”是老靈寶名景之一,曆史的煙火炳照後人,曆史是老的,晝夜更替的煙霞卻常新。

2008年2月,西坡遺址考古項目入選“河南省十件文化大事”。2000年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機關共同組成“聯合考古隊”,對以西坡遺址為中心的北陽平遺址群先後進行了十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基本弄清了西坡遺址的整體聚落布局,為認識仰韶文化中期中心聚落的文化面貌、埋葬習俗、社會結構等提供了寶貴的新資料,對探索中原地區文明起源的特性、程序、模式、動因等具有重大意義。

2010年9月,河南省政府公布實施《北陽平遺址群·西坡遺址保護規劃》。2010年10月,國家文物局稽核批複《北陽平遺址群·西坡遺址本體搶救性保護設計方案》,同年11月由河南省政府頒布實施。

2021年10月,在仰韶文化發現暨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之際,出席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的近200位專家學者來到這裡,觀摩西坡遺址保護性展示工程,在實景實地中親身感受厚重曆史文化、探索中華文明起源。這對三門峽地區仰韶文化核心地位的确立,尋找黃河文化之根、文明之魂有着非同尋常的重要意義。

華夏文明的曙光最早綻放于此,這不是一場昙花一現的文明掠影,而是一幕幕經久不衰的絢爛煙火。

土夯牆、石子路不事張揚,一片果園後是西坡特大型房基遺址,考古發掘回填現場隐匿在田野之中。

西坡遺址在鑄鼎原衆多的遺址中鶴立雞群,氣度不凡。這裡多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成果,特别是發現的占地516平方米帶回廊的特大型房基遺址f105,堪稱新石器時代單體建築面積之最,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帶回廊的建築,被譽為“中華第一宮”。

中國古代文明化程序,“百萬年的根系、一萬年的起步、五千年的文明、三千年的帝國”。西坡人處于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的廟底溝文化時期,也是人類社會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的轉型時期。在西坡遺址中心位置,數十座特大型房屋和宮殿遺址錯落有緻、排列有序,恢宏的氣勢彰顯着它無與倫比的統治地位和核心作用。

在西坡遺址的第2次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古人的房基3座,房基面普遍較大且形狀相似,布局結構規整,建造工序複雜,顯示出當時較高的建築水準。

2001年冬,在西坡遺址第3次考古發掘中,“中華第一宮”的發現,一下子将考古專家們驚了個目瞪口呆。這座占地516平方米的宮殿,其中室内的淨面積達204平方米,整體略呈長方形,結構極其複雜,帶有圓木回廊,内設四根通天大柱,地面經燒烤處理硬化,建有圓形火塘、斜坡式門道,周圍牆壁上環圍着數十根直徑40厘米至60厘米的圓柱。外側環圍一圈回廊,外形呈現為一個兩層的宏偉建築。專家認為,這裡是周圍仰韶時期原始部落的一個公共活動中心,是部落首領議事或聯盟的活動場所,其工程之浩大、工序之繁複,在中國建築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

建造如此宏大的工程,如此高超考究的建築技藝,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用最原始最簡陋的石制工具将這些笨重的圓木砍伐、加工、搬運、架設起來,需要嚴密的組織、細密的社會分工及技藝精湛的工匠隊伍。不難推測,這需要何等的社會凝聚力和何等超群的社會協調力。

當年的另外一項發掘,更出乎人們意料。發現了一個底部面積300多平方米的完全硬化了的鍋底狀蓄水池,硬化層厚約3毫米至5毫米,硬度很強。經現場滲水試驗,完全可達到現代水泥的防滲要求。專家們推斷,這是先民們蓄水控水的大型蓄水池,當屬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水利設施。這說明水利技術已經開始運用于西坡人的原始農業中。

随着挖掘工作的不斷推進,西坡人帶給我們震撼和驚喜接連不斷:240平方米的特大房址、公益設施區、居住區、作坊區、墓葬群、大型人工壕溝,以及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玉器、編織物和成套的生活器具等。

最引人注目的有口徑94厘米的大缸殘片、口徑90厘米的黑陶大盆殘片、口徑50厘米的夾砂大缸殘片、超薄的大型泥質紅陶小口尖底瓶、陶塑彩繪人頭像,特别是在兩塊彩陶盆沿上發現類似文字元号等,在同類遺址中非常少見,具有較高的曆史和考古價值。尤其是發現了大量以钺為主的玉器及形狀各異且獨特的陶器,這在全國的史前考古發掘中是非常少見的。在墓葬中首次發現了植物莖葉、麻布印痕等遺迹遺物,這在同時期發掘的墓葬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在這片土塬之上,想不出多少古人留下身影和足迹,留下華夏民族肇始之初的文化基因密碼。通過考古挖掘成果研究,今天人們可以感受仰韶時期先民的生活場景:

那時的西坡是一座結構嚴謹、區劃明晰的遠古城池,東西兩側被河流自然切割,在遺址中心南北兩側挖鑿出兩道寬闊深大的隔離壕溝,形成抵禦猛獸進入和外來部落侵襲的屏障。從鑽探圖紙上,可以清晰地看出它的布局是經過刻意規劃的,中心區域集中着衆多大型公共建築設施,共同組合成禮儀性建築群體。周圍是居住區,南側是墓葬區和燒陶作坊區。

曆史敞開一個小小的切口,湧動着清新氣息。透過這些永遠凝固了的曆史陳迹,西坡人科學的原始城市理念和經營城市的運作方式,被現代人沿用至今,不得不令人拍手叫絕。

經過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在取得豐碩成果的基礎上,衆多考古專家學者形成了廣泛共識。

北陽平遺址群是仰韶時期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考古發掘報告中寫道:“北陽平遺址群是仰韶時期中原地區的中心聚落,也是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它的影響北過長城,南達長江,在史前中國的曆史舞台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具有較強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西坡遺址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一個極佳切入點。2004年夏季,西坡遺址等六處遺址被標明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階段重點發掘和研究的中心性遺址。在不斷考古發掘和調查研究中,專家們在其他五處遺址中發現了大量夏、商時代的遺迹遺物,它們年代先後銜接,大緻涵蓋了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曆史資訊,距中華文明5000年的曆史源頭相去甚遠。而唯獨北陽平遺址群内的西坡遺址,屬仰韶文化中晚期,距今約5500年至4500年,是唯一能夠和中華文明的源頭相銜接的遺址,也是綜合顯示社會複雜化、階級、國家和人類文明萌芽等諸多因素最早的一個遺址,是中華文明起源的一個重要源頭,對于研究中華文明史起源的确切年代具有非同凡響的曆史研究價值。

在三門峽市打造“早期中國”文明長廊構想中,“十裡長街”北陽平遺址群及西坡遺址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鑒于西坡遺址的重要性,經國家文物局準許,占地60萬平方米的“西坡國家史前遺址公園”将落戶河南省靈寶市陽平鎮。按照規劃要求,這裡啟動遺址本體保護和鑽探發掘工程,實施西坡遺址大房基展示,建設北陽平遺址博物館和遺址公園,打造相對完整的保護與展示體系。

新落成的西坡遺址保護性展示工程,茅草覆頂、回廊軒昂,由f106房址地面辨別展示區、f105房址模拟複原展示區、東部綠化區三部分構成,是國内綜合展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特大型房址、感悟仰韶文化和史前文明的重要視窗。“對這種房子的整體結構複原,可以說基本上就是我想象中的廟底溝文化大房子。”前來參觀的考古專家如此評價。

曆史不變,而時光不斷刻畫着它的樣子。

穿過5000多年的時光隧道,遠古的太陽依然朗照在先民們曾經生産生活并創造了人類奇迹的鑄鼎原上,那遠古的輝煌将繼續照耀在華夏兒女實作民族偉大複興的征程上。

結束語

“紀念仰韶文化發現暨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系列報道”今天推出最後一篇。為紀念仰韶文化發現暨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本報自8月31日開始,陸續刊發了《仰韶村遺址的四次考古發掘》《紮在黃土地上的中華主根文化》《仰韶文化時期的生産、生活和文化活動》《波瀾壯闊的廟底溝藝術大潮》等報道,從不同層面展示仰韶文化時期的生産、生活和文化活動,充分挖掘仰韶文化的曆史價值,提高廣大讀者的知曉率和參與度,傳承曆史文脈、擦亮文化名片,推動我市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

【來源:三門峽日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