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 cnu古代經濟史”微信公衆号。
。
(圖為漆俠先生塑像)
各位來賓、各位學兄,同學們:
今天為先師漆俠先生塑像落成揭幕,是一個莊嚴的時刻,由于疫情不能親到現場參加儀式,在先生塑像前行弟子叩拜之禮,甚是遺憾和抱愧。為先生塑像,是我心存已久的一個念想。早在2001年11月6日先生追悼會後,我就曾動議由先生的同門弟子出資為先生塑一尊半身銅像置于宋史中心,當時因種種原因未獲準許,一直以為憾事。今天從視訊和照片上看到先生的塑像,真是百感交集,思緒萬千。看到塑像有說不出的親近,因為先生塑像參考的那張最傳神的圖像,當年攝像時我就伴随在先生身旁。
日月如梭,轉眼就是二十年,現如今我也到了投老之年,愛忘事,總是留不住近期的記憶,但是從1987年5月2日至2001年11月2日跟随先生學習、工作的14年光陰,總是曆曆在目,恍如隔日。今天先生塑像的落成就是在中國史學界豎起一座紀念豐碑。先師的道德文章和偉大人格永遠值得敬仰和傳承。
20世紀中國史學以1949年為分水嶺,此前以實證史學為主流,此後馬克思主義史學占主導地位。先生學術道路的起始正處在這兩大史學轉關之際,因而均給先生的學術道路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既深得北京大學實證史學風格的真傳,又直承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照耀,并且終其一生笃信馬克思主義。先生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最具代表性的馬克思主義曆史學家。
正是受20世紀中國兩大主流史學的交替熏染,先生始終強調材料與史觀的統一,曆史學科建立在客觀曆史實際的基礎之上,因而包括文獻和實物在内的各種材料是第一位的;而對史料的诠釋和運用則決定于史學工作者的主觀認識,主觀認識的正确與否又決定于史學工作者的觀點和方法。先生說:“一部有價值的、優秀的曆史著作,象司馬遷的《史記》,越是能夠‘于序事中寓論斷’,即觀點和材料密切結合,就越有感染性,産生巨大的影響。”
先生治史的另一個突出特征是他始終堅持人民的立場,即站在社會曆史下層群眾的立場上,對曆史上的國家暴政和不平等制度進行揭露和批判。
先生在近60年的治史生涯中,取得了輝煌成就,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先生的治史領域寬廣,側重中國農民戰争史、中國古代經濟史和宋史,尤擅長宋史研究。先生生前發表、出版各類論著都520萬言。20世紀二十年代以來,特别是八十年代以來,國内宋史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宋代典章制度、政治史、經濟史、軍事史、法制史、文化史、文獻整理等專門、專題、部門領域取得不俗成就的名家或佼佼者應當說不乏其人,但是若從研究水準之高、研究範圍之廣、研究内容之深、研究格局之大的論著來衡量,當屬先生獨步,迄今無人企及。是繼鄧廣銘先生之後的又一卓有成就的史學名家,是“宋史學界的又一位泰鬥”。曾入選《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曆史》曆史學家辭條。
其二,先生不僅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創作者,而且更是一位具有學術領袖式的人物。先生曾擔任兩屆中國農民戰争史研究會理事長,從1991年至2001年逝世前擔任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除此外還長期擔任河北省曆史學會會長,對于中國農民戰争史研究、宋史研究和河北省的曆史研究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其三,先生的學術貢獻既表現在他高水準的研究論著上,同時在教書育人上亦有突出表現。自1982年到去世之時, 先生先後培養碩士、博士研究所學生60餘人。有資深學者在紀念先生逝世周年時說:“在宋史學界,不妨可以這樣說,在二十年前是鄧門弟子遍天下,而如今卻是漆門弟子遍天下。不少有成就的中青年學者都是經過漆俠先生培養的。漆俠先生向他們不僅傳授了高學識,也傳授了好學風。”近10年内有三位漆門弟子獲得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稱号,這在國内中國古代史學界是非常突出的。
(圖為漆俠先生與研究所學生進行讨論)
精于規劃,勇于追求,是先生突破環境局限,開創大格局研究領域的重要因素。 先生建立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被學界稱作是“無中生有”的典範,從1983年組建宋史研究室到 2001年3月被評定為本學科唯一的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在不到20年的時間,河北大學的宋史研究從無到有,再到成為國内外宋史學界矚目的研究重鎮, 先生的學術魅力、魄力和學術貢獻于此可見一斑。
先生一生對學術都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隻要有益于學術研究,隻要有益于學生的成長,他都會毫無保留地貢獻出來。把自己視為學術的一部分,也把他的學生視為學術的一部分,他始終提攜、鼓勵肯于鑽研學術的人。他的學術追求和學術道德是崇高的。
正直、真誠、勤奮,這六個字是中國史學界同行、門人、朋友對先生高度評價的最好概括。
山高水長,師恩無限。先生的音容風貌将與日月星辰共韶光,先生的治史思想和偉大的人格精神将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裡。
謝謝大家!
(圖為李華瑞老師在漆俠先生塑像落成揭幕儀式上進行線上發言)
編者注:感謝李華瑞老師授權發表。
作者簡介:李華瑞,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唐宋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宋史研究會副會長,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等學術機關兼職教授,主要從事遼宋夏金史及中國古代經濟史研究。代表作有《宋夏關系史》等。
本文編輯:貳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