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2歲姐姐帶7歲妹妹3歲弟弟,家長在幹啥?1.婆婆和媳婦2.婆婆和公公3.留守兒童

暑假回了趟老家,看到12歲的侄女一天帶着弟弟妹妹,偶爾看到她家大人,都是匆匆來去。好奇之下,問了她家情況,得知這個小姐姐不僅白天帶弟弟妹妹,晚上還要給弟弟妹妹洗澡,照顧弟弟妹妹睡覺,不禁唏噓:現在都2021年了,我們小時候姐姐帶弟弟的生活還在重演嗎?

12歲姐姐帶7歲妹妹3歲弟弟,家長在幹啥?1.婆婆和媳婦2.婆婆和公公3.留守兒童

當初是她奶奶,就是我大媽盼星星盼月亮一樣,非要兒媳婦再生一個,生到孫子才罷休。大媽向來重男輕女,兒子受寵,女兒受罵。兒媳婦生兩個姑娘,懷孕期間都受了很大的苦。我們都推斷,她想要的孫子來了,肯定會捧在手心裡,寵得不成樣子。

沒想到事實讓人大跌眼鏡。孫子的到來,她家确實喜慶了一陣子。可大媽并沒有對兒媳婦更好,也沒有抱着孫子炫耀,照樣不做飯,隻往地裡跑。不下地的日子,就去别人家串門,或者去步行10裡上街,晃個大半天才回來。

不過,孫子的待遇到底比前兩個孫女好一點:享受了推車。兩個孫女小時候,媳婦忙洗衣做飯之前,都是把孩子往鄰居家一放,趕緊去忙乎。有了小推車,孫子也不用放别人家了,大人有事,就令大孫女帶着小孫女,推着孫子,自己玩兒去。

12歲姐姐帶7歲妹妹3歲弟弟,家長在幹啥?1.婆婆和媳婦2.婆婆和公公3.留守兒童

大媽的兒子在廣東打工,一年最多回來兩次。三胎孫子生下來,飯是大伯做的,大媽洗個衣服,一路常聽她發牢騷:“人多了衣裳也多,一洗就是一大籃子,累人。”

兒媳婦出了月子,負責三個孩子的吃喝拉撒。但凡孩子睡着,她就有做不完的事。遇到農忙,孩子放到别人家,也要去地裡幫忙。

也就是兒媳婦老實,送兩個女兒上學回來,放牛,除牛糞,割稻谷,掰玉米,再髒再累的活都咬牙幹。村裡人常說:要換個媳婦,早八百年都跑了,哪會呆得住!

俗話說,泥人也有三分土氣。媳婦心裡跟明鏡似的,在家什麼都做,是疼孩子,能忍耐。到忍不了的那一天,她就拍拍屁股走人了。她要走的理由,婆婆還沒法阻攔:孩子大了,不用你喂不用你抱,我去掙錢,減輕家裡的負擔。

她深知婆婆的脾性,但凡有半分是為自己,都不會得到允許。隻要提到掙錢,婆婆就喜咪咪。今年兒子3歲,被孩子捆綁好幾年,媳婦太累了,再加上确實家庭負擔重,她狠狠心,真去廣東找老公了。

12歲姐姐帶7歲妹妹3歲弟弟,家長在幹啥?1.婆婆和媳婦2.婆婆和公公3.留守兒童

大媽和媳婦之間,沒有婆媳争鬥,隻有大媽号令,媳婦服從。

媳婦不争不吵,隻默默幹活,到忍受不了的時候,遠遁。

是以他們家表面看起來很和諧,大伯在中間居功至偉。

說起大伯,也是個可憐人,大媽一輩子把他拿捏得死死的。他身體好的時候,放牛耕地,洗衣做飯樣樣做。大媽不喜歡進廚房,甯願在山上餓着不吃,也不願早早回家。苦命的大伯在外面幹活累到前胸貼後背,也隻能把手頭上的活幹完了回家自己生火做飯。遇到大媽生氣,他還得在暮色降臨時,拎着衣服下河去洗。

12歲姐姐帶7歲妹妹3歲弟弟,家長在幹啥?1.婆婆和媳婦2.婆婆和公公3.留守兒童

盡管他對大媽無可奈何,可他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内,還是對兒媳婦盡力維護。兒媳婦懷孕時,大媽指令她跟大伯一起上山挖藥材,大伯能做的,就是讓兒媳婦在旁邊歇着,他多做一點。大媽沒遮攔訓斥兒媳婦時,他會在旁邊把戰火引到自己身上:小英做得已經夠好了,還要人家咋做?換個兒媳婦你罵試試?

大媽知道兒媳婦的脾性,才有恃無恐,在家為所欲為。但時代變了,村裡别人家,大多都是當老的聽小的,娶媳婦不容易,生怕對她不好,她一憋氣抛下老小跑掉,媳婦地位很高。大媽也知道這一點,大伯勸她,她臉上下不來,心裡還是聽得進。

大伯也跟大媽分析:“兒子常年不在家,兒媳婦心軟,看在孩子份上在才呆得住。你要對她太過分,人家真跑了,兒子回來跟你要媳婦,你拿什麼交代?”

于是大媽松了口。看着媳婦确實在家任勞任怨像頭黃牛,大發慈悲同意了她外出掙錢,畢竟在外面一個月4-5000塊,比在家守着幹活來錢快。

媳婦走了,孫子孫女誰帶呢?大媽從來就沒陪孫子睡過,她也不想夜裡把屎把尿,看到12歲已經開始發育的大孫女,就有了主意。反正媳婦不在面前,她讓孫女做什麼都是應該的。

大伯幹活時發生了意外,已經手腳麻木,沒辦法抱孩子,隻能同意孫子給孫女帶。他盡量做一些家務,比如一天三餐讓孩子們吃飽,及時洗衣服,督促孫女做作業和做點能做的家務瑣事。

12歲姐姐帶7歲妹妹3歲弟弟,家長在幹啥?1.婆婆和媳婦2.婆婆和公公3.留守兒童

為了這個家,大伯真的盡力了。年近70,他手腳不便,做不了太多事,可大媽還行,幫人摘茶除草,一天能掙100塊。他在家做再瑣碎的事,也心甘情願。

媽媽走了,奶奶不管,爺爺力不從心,三姐弟成了可憐的留守兒童。

在農村,他們家并不窮。堂弟在外打工多年,又特别節約,一年少說也能存10萬。他們早就在鎮上買了一套帶菜園的兩層樓,去年打算在市裡全款買房,後來被勸下。

況且,農村義務教育實行得很好,三個孩子從國小讀完國中,一年也花不了幾千塊。對于他家來說,孩子的教育要到高中以上才算壓力。

大伯雖然身體不好,可這幾年,就算動手術住院,最多一次也才花了1萬多,新農合還可以報帳。他養的一群牛,賣了近10萬。他家每年種很多稻谷玉米,花生黃豆,都能賣錢。老兩口年年存錢,也沒有成為兒女的拖累。

這樣的家庭條件,即便兒媳婦什麼都不做,單單陪伴三個孩子,也可以過得很好。

可到底讓三個孩子成了早熟的留守兒童。

12歲姐姐帶7歲妹妹3歲弟弟,家長在幹啥?1.婆婆和媳婦2.婆婆和公公3.留守兒童

姐姐12歲,前兩年有了弟弟,就已經開始學會獨立。自己去河裡洗自己的衣服,教妹妹寫作業,照顧弟弟,不給大人們添麻煩。他們去哪裡,大人們從來不問,但到了吃飯的時候孩子們沒有自覺回來,免不了一頓責罵。被罵被打的,一定是姐姐,兩個小的隻會哭。

晚上吃過飯,姐姐要去洗碗,放水洗澡。她先給弟弟洗,然後再給自己和妹妹洗。自己去找三個人的換洗衣服,等準備好一切,再拿本故事書,讀給弟弟妹妹聽。

12歲姐姐帶7歲妹妹3歲弟弟,家長在幹啥?1.婆婆和媳婦2.婆婆和公公3.留守兒童

村裡沒有比她更懂事的孩子,可沒有一個人真心羨慕。

嘴上都說:看人家晴晴,多麼懂事,啥都會做,從來不讓她奶奶說。

關起門來就是另一種說法:爹媽沒在面前,奶奶隻會吵,那三個娃子造業。現在哪家孩子還像晴晴一樣?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那是被環境所迫。現在這個年代,少有真正的窮人,孩子依然被迫懂事,是老一輩的家長用了從前的方法散養孩子。

農村現在已經變得很現代化了。網絡村村通,老人們都用上智能手機,孩子們也用手機做作業,村裡跟城裡一樣有垃圾分類,有新型廁所,還有專人打掃路面,更有人拍視訊賺錢。可是,老一輩的觀念并沒有随時代的變化而改變。

他們不想承擔責任的時候,就會說:我們那時候多造業,哪有這樣享福?幹活的時候孩子放在地裡自己挖泥巴吃,一樣長大了。又沒讓她們下地,天天在家玩,帶下弟弟怎麼了?把她養這麼大,多少要幫忙做點事,不能光吃飯啊。
12歲姐姐帶7歲妹妹3歲弟弟,家長在幹啥?1.婆婆和媳婦2.婆婆和公公3.留守兒童

誠然,艱苦的年代,10多歲的孩子已經在家掙工分了。可幾十年過去,經曆了兩代人的努力,不就是為了讓下一代不要再重複以前的生活嗎?

這是生活經曆和認知導緻的局限,也是兩代人觀念沖突的根本原因。

老一輩人用經驗論養育第三代,第二代拼命努力想要擺脫老一輩帶來的影響。成功的人,把孩子帶在身邊,未能掙紮成功的,無奈把孩子留給老一輩,即便知道他們在重複自己幼年的生活,也鞭長莫及,裝作眼不見為淨。

當然,這隻是少部分現象。

個人以為,在有能力的情況下,盡量把孩子帶在身邊,無論帶出去,還是在農村陪伴,都是當父母的責任。畢竟,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得到足夠的關愛,人生才沒有缺憾。他們長大了,才不用感歎:幸福的人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