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件很巧合的事,有一個省委書記叫陶魯笳,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幫過兩個後來蜚聲全國的姓名帶“貴”字的人。人們開玩笑說,陶書記一個人成就了兩個“貴”人。

陶魯笳1917年2月出生,江蘇溧陽人,早年就讀于江蘇溧陽私立同濟中學、上海複旦實驗中學,後入南京中央大學旁聽,其間曾回鄉任國小教員。
193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開啟了他的革命生涯。先後任太行地委副書記、太行區委書記兼太行軍區政委,山西省委宣傳部部長、省委書記等職。
1953年6月,任山西省委第一書記,是新中國最年輕的省委書記,36歲創下這一紀錄,至今仍未被打破。
發現陳永貴并向中央和毛主席舉薦
陶魯笳在山西主政12年,口碑頗佳。特别是他發現陳永貴、推進全國學大寨活動,倍受稱道。
陳永貴任大寨大隊黨支部書記後,帶領社員閘壩壘堰,把山溝淤成良田,把坡地修成一級級水準梯田,糧食産量逐年提高。特别是1963年重大洪災之年不伸手,做到“三不要,三不少”,即:不要國家救濟糧、不要國家救濟款、不要國家救濟物資;當年社員口糧不少、社員收入不少、上交國家的統購糧不少。
1964年虎頭山植樹 陶魯笳中 陳永貴右
省委第一書記陶魯笳及時給予肯定、表揚,并在全省廣為宣傳,号召學習大寨艱苦奮鬥,改變山區面貌的先進事迹。
1964年3月28日、29日,毛主席外出視察,專列停在邯鄲。陶魯笳在專列上彙報了山西全省情況後,着重講了大寨。主席對陳永貴“參加生産,上司生産”給予肯定,說:“很好嘛!就像打仗一樣,不參加打仗,怎麼會指揮戰争呢?”
當彙報到大寨在1963年抗洪救災中,不要國家支援、依靠集體力量重建家園的情況。主席對大寨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很重視。問陳永貴的名字是哪幾個字,陶魯笳把名字寫出來,說陳永貴50歲,42歲掃盲,還講邏輯。這時,毛主席以肯定的語氣說,窮山溝出了好文章!高興地問:你們有他的材料沒有? 陶魯笳和随行人員把預先準備彙報的有關大寨和陳永貴的材料交給了他。主席說:“我要先看一看“。
随後,決定8億農民15年命運的“農業學大寨運動”開始了,陳永貴也從太行山山溝裡,進入中南海,從支部書記成為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這一切,與陶魯笳的發現、舉薦是分不開的。
陶魯笳成就的第二個帶“貴”字人,就是主持修建紅旗渠的楊貴
修紅旗渠是在河南,怎麼和山西省委書記陶魯笳有關呢?其實關系還大着呢。
紅旗渠是從山西平順縣一個叫侯壁斷地方作為引水點,從侯壁斷到河南地界有20多公裡,如果山西省不表态,紅旗渠就開不了工,如果山西省不同意就沒有紅旗渠了!
要跨省修渠調水,沒有山西省的支援肯定是做不到的。1960年1月下旬,楊貴給當時河南省委書記處書記史向生寫了一封信,反映了林縣人民缺水的痛苦。這封信不是寄出的,而是派縣裡的農工部部長王才書專程送達鄭州。
1960年1月27日,正是農曆除夕,河南省委書記處書記史向生、省委秘書長戴蘇理聯名向山西省委第一書記陶魯笳等人寫信,希望山西省委能夠對林縣從平順縣調水修渠予以支援。
拿到省上司的親筆信後,楊貴要求王才書連夜乘火車趕往山西太原,幾經周折才把信交到了山西省委上司手裡。
楊貴趁春節之際給山西省委書記陶魯笳打電話拜年,懇請曾在林縣工作過的他幫助協調解決。
山西省了解情況後,于2月1日,農曆正月初五,陶魯笳召集山西省委書記處書記王謙、副省長劉開基等專題研究林縣從山西境内引漳河水的問題。會議不但一緻同意林縣興建引漳入林工程,還當即與晉東南地委、平順縣委聯系,訓示他們協助林縣引漳入林工程,同樣缺水的山西向林縣人民伸出了無私援助之手。
這就是當時毛主席思想哺育下的幹部,沒有本位主義,隻要覺得對人民有利,不管是哪裡管轄,都會無私幫助和支援。而且效率之高也是值得稱頌的,這也是黨的優良傳統在陶魯笳身上的一個展現。
在整個修渠過程中,山西平順縣和沿線社隊勇于犧牲自我利益,對林縣人民給予了實實在在的支援。他們劃出土地、分流河水、忍受建築幹擾、提供住地和材料等等,凡是林縣需要的平順縣都竭盡所能。
後來,陶魯笳與楊貴談起當年山西省委研究引漳入林工程時,感慨地說:戰争年代,我在林縣工作過,知道林縣缺水的苦難。
我曾給晉東南地委的同志說要大力支援紅旗渠,平順縣委上司來省裡開會,我也給他們講,林縣有什麼需要幫助的一定要當自己的事來做。楊貴說:陶書記人在山西,卻心系河南,沒有陶書記支援,紅旗渠就不可能開工,也就沒有紅旗渠了,林縣人民非常感謝陶書記!
陳永貴與楊貴
今天,我們說六、七十年代是個艱苦奮鬥的年代,大寨陳永貴和林縣楊貴都是那個時代的代表人物。如果當年不是陶魯笳書記的慧眼識人,着力舉薦,不可能有陳永貴後來的叱咤風雲,如果不是陶書記的高風亮節,大力支援也就不可能有紅旗渠的修建和楊貴的功成名就。
陳永貴、楊貴精神可貴,陶魯笳功莫大焉!正如陶魯笳為楊巨奎同志題寫“無私奉獻,助人為樂”一樣,陶魯笳就是這樣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