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柏文喜:佳兆業能否再次渡過危機,成為一隻行業“不死鳥”?

柏文喜:佳兆業能否再次渡過危機,成為一隻行業“不死鳥”?
柏文喜:佳兆業能否再次渡過危機,成為一隻行業“不死鳥”?

作為頭部房企之一,佳兆業又進入了“暴雷”行列。今日,佳兆業一款3億元的理财産品于10月底未能按期兌付的消息刷屏地産圈,暴露了佳兆業的流動性問題。

對于特定發展環境下形成的高周轉模式下普遍呈現高負債的内地房企而言,依靠融資來實作借新還舊以維持企業流動性已成了企業正常運轉所必須的,是以融資問題與銷售問題同等重要,兩者缺一不可。在高負債狀态下,僅僅依靠銷售收入是難以維持公司生存的,沒有融資保障則公司流動性就會枯竭,更何況銷售收入在很大程度上還會被納入資金監管而成為受限資金,是無法用來解決公司的流動性問題的。是以,這就迫使房企的流動性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靠借新還舊的融資方式去維持。如果公司一旦陷入流動性枯竭狀态,則公司就會陷入頻死狀态,而受限的銷售收入根本無法來挽救公司的流動性所需,無法保證公司不死,更遑論支援企業發展了。

花樣年和當代置業暴雷時,企業賬面顯示的現金餘額是遠遠大于應付未付到期債務的。之是以在這種情況下依然出現暴雷問題,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企業賬面顯示的較大的現金餘額可能屬于受限資金,要麼是屬于作為融資保證而設定了優先權的資金,要麼屬于合作協定約定的共管賬戶資金,要麼屬于納入地方政府預售收入監管的資金,這些錢都是隻能看而不能用來挽救公司流動性所需的資金。佳兆業暴雷後實際控制人李英成用來安慰市場的解釋,也是說企業出了流動性問題,這自然要麼是賬上有錢不能動用、要麼融資和銷售不暢而導緻現金流承壓。是以說來說去,房企的流動性危機還是回歸到了一個融資、一個銷售的問題上來。

柏文喜:佳兆業能否再次渡過危機,成為一隻行業“不死鳥”?

目前房企流動性所遭受的最大壓力,來源于去年以來不斷加碼的從融資端到銷售端的強力調控。這一持續較長時間的強力調控和各地政府在調控措施上的不斷“查缺補漏”大大壓縮了房企最重要的兩個維持流動性的源頭,而今年以來尤其是下半年樓市的迅速轉淡和傳統的銷售旺季“金九銀十”的消失,更讓本已遭受流動性重壓的各家房企更是雪上加霜,多家百強房企頻現的暴雷問題也就成了房地産行業今年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而佳兆業暴雷的出現,不過是暴雷房企名單中又增加一家百強房企和行業頭部企業而已。

高周轉模式下的高杠杆與高負債,确實積累了較高的涉房風險而必須予以消解和降低,是以較大力度的行業調控是必須的。這一方面是為了確定房地産不會演變成國民經濟運作中的“黑天鵝”與“灰犀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房地産行業與房企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和轉型,更何況目前行業基本面和市場态勢已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不過就像行車安全不能轉急彎,否則容易翻車一樣,行業調控與企業的轉型也不能轉彎過急,否則可能翻車的就不隻是房地産行業與房企本身了,而是連帶短期内無法實作轉型的土地财政也會翻車的。

施政文化的影響與對政策效果的急于見效,讓出于良好願望、希望熨平市場波動與行業周期的逆周期與逆市場調節政策的出台與實施,往往會出現矯枉過正和用力過猛而傷及行業、企業,反過來也可能累及政府自身的問題。就此輪調控中暴雷的多家房企而言,因為不涉及與政府兩位一體的國央企,政策面自然可以相對超脫甚至抱着觀望态度。但頻頻暴雷和在現金流與流動下重壓下的民營房企及其幸存者無不為了保衛現金流、為了活下去而紛紛減少增加土儲乃至集體“躺平”而退出土拍市場,讓土地财政陷入國央企與地方政府互嗨的獨角戲。

這個戲份裡,誰最難受誰自己知道。

柏文喜:佳兆業能否再次渡過危機,成為一隻行業“不死鳥”?

是以,行業調控不但是個政策活兒,還更要講求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否則,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反複簡單的循環,老太太和小媳婦兒都會玩的,犯不着那麼多部委和金融監管部門費心。而缺乏系統性和綜合性考慮的行業調控則更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庸醫,除了會把病人治出更多的毛病來,也可能會傷及自身,而土地财政在房地産稅遠水不解近渴的當下所面臨的窘境,正是此輪調控所無法回避的問題。

無論如何,還是希望已經“死”過一次的佳兆業在此次流動性危機中能夠向死而生,活成内地房地産行業中的一隻“不死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