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諾貝爾實體獎另一華夏子孫得主,為何知名度不高,怪不得國人認知

作者:曆史上今天那些大小事

一個人,如果說能夠改變一個時代,的确是值得稱道的。不過,一個人如果連生育自己養育自己的地方都忘記的話,那麼這樣的人,多少稱不上是一個完美的人。至少,其性格中是存在令人诟病的東西的。

最近,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的谷歌,在其首頁制作了一個頁面,以紀念來自我國香港的實體學家高鲲。

諾貝爾實體獎另一華夏子孫得主,為何知名度不高,怪不得國人認知

高锟這個名字,對于學習計算機或者已經走上學術之路的朋友們來說,可能比較熟悉一些。對于更多的公衆們來說,其知名度并沒有現在的姚期智、甚至于莫言知名。

高锟是正兒八經的實體學家,作為中國理工科學者的優秀代表,高锟在其學術生涯中發明了寬帶不可或缺的傳輸路徑——光纖。也正是因為發明了光纖,并且有了“光纖之父”的大名,高锟曾經在2009年獲得了諾貝爾實體學獎。

諾貝爾實體獎另一華夏子孫得主,為何知名度不高,怪不得國人認知

一提到諾貝爾實體學獎,我們自然而然想到的是楊振甯老先生。不過如果現在還活着,已經88周歲的高锟,知名度并不高。原因,或許是與其生活中的抉擇有着一定的關系。

1933年,高锟出生在舊上海。在16歲時移居到了香港,從這一點上來說,1933年到移居的時候,也才16、7歲的小夥子,的确是左右不了什麼。而且當時能夠移居香港,家境的确算得上不錯。

諾貝爾實體獎另一華夏子孫得主,為何知名度不高,怪不得國人認知

不過之是以知名度很低,或許是和香港的另外一件大事有關,那就是這個1840年代離開了母親懷抱的地方,終于回歸母親懷抱之後,高锟選擇移居到了英國,這一點的抉擇,雖然有着原因,但現在看起來,其選擇勢必是存在着一些與祖國同胞漸行漸遠的選擇的。

當然,科學無國界,科學家當然是有的。這也許是和1840年代以來我們所受到的侵略有着一定的關系,中華民族彼時是落後挨打的。但是,與高锟差不多年代,隻是大上十歲不到的鄧稼先老先生,其父親可是彼時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的教授,家庭條件稱得上是好了吧。

諾貝爾實體獎另一華夏子孫得主,為何知名度不高,怪不得國人認知

而且在西南聯大畢業之後,鄧稼先老先生還和楊振甯一起出國留學到了美國的普渡,最後不依舊是毅然決然地傳回祖國,最後在西北荒漠羅布泊、為我們能夠屹立于世界東方,奠定了最為堅定的基礎!

但是無論如何,網際網路的确是影響了世界,寬帶的鋪設和普及,似乎也成了要想富先修網路的代言詞。至少在我國之外的世界許多地方,寬帶和光纖并不都是全部普及。那說到寬帶,是不是也要提一下一個在科學史上很獨特的一位、wifi無線網絡之母海蒂·拉瑪呢?

諾貝爾實體獎另一華夏子孫得主,為何知名度不高,怪不得國人認知

國家強大和偉大,是需要無數人的努力和貢獻犧牲,最後,向所有人類曆史上貢獻了各種科學發現的偉大科學家表緻意,向始終為國家的發展而不在乎個人得失的錢學森、鄧稼先等老一輩科學家,以及剛剛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顧誦芬、王大中兩位院士在内,所有的中華民族科研工作者,緻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