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疫史志㉔文藝繁興啟示錄丨每次烈性傳染病爆發 都是災難片的重新“洗牌”

視訊加載中...

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

近20年,人類世界爆發了幾次大規模的烈性傳染病,2003年的sars,2009年的h1n1,2012年的mers,還有穿插其間、同樣有一定病死率,但知名度沒那麼高的h5n1和h7n9流感病毒。每次瘟疫肆虐人間之後,世界電影史的面貌都會有些許改變。

熟悉歐洲史的人大概會發現這樣一個巧合:中世紀那段曆史剛好開始于、也剛好結束于歐洲曆史上僅有的兩次鼠疫大流行。不管是公元6世紀被稱作“査士丁尼鼠疫”的第一次鼠疫大流行,還是公元14世紀被稱作“黑死病”的第二次鼠疫大流行,都消滅了很大比例的歐洲人口,深刻改變了歐洲的社會秩序、人口結構、文化經濟、政治格局和生存環境。衆所周知,災難片(disaster film)是電影版圖中非常龐大的一個族群,而全球性傳染病的爆發對該類型片也有着類似鼠疫對歐洲曆史那樣深遠的影響。

戰疫史志㉔文藝繁興啟示錄丨每次烈性傳染病爆發 都是災難片的重新“洗牌”

70年代的鼠疫與索菲亞-羅蘭的《卡桑德拉大橋》

從電影發展時間軸來看,各國災難片拍攝始于20世紀50年代,盛于70年代。1970年上映的《國際機場》是一個裡程碑,緊接着1972年的《海神号》、1974年的《大地震》和《火燒摩天樓》,除此之外當然還有1977年上映,由索菲亞·羅蘭主演的《卡桑德拉大橋》。

《卡桑德拉大橋》講述了兩名國際恐怖分子闖進日内瓦國際衛生組織總部,欲實施恐怖襲擊,兩人不慎被緻命鼠疫細菌感染,其中一人逃竄到一列開往斯德哥爾摩的列車上,逃亡途中他又把細菌傳染給了更多的乘客。

封面新聞記者查閱了一份調查報告發現,在20世紀70年代,鼠疫出現發病高峰,1974年全世界共發生2756例,其中越南占1592例。該片拍攝背景就是當時人們“談鼠色變”的社會大環境。

戰疫史志㉔文藝繁興啟示錄丨每次烈性傳染病爆發 都是災難片的重新“洗牌”

《卡桑德拉大橋》

作為幾代影迷的“回憶殺”,《卡桑德拉大橋》不僅是極為經典的一部非好萊塢警匪大片(由西德拍攝),同時也是傳染病主題災難片的開山之作。

還有一份資料指出,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報告的新發傳染病種類已近30種,其中大部分是新病毒,多具備緻病力強、傳播範圍廣、危害大等特點,如拉沙病毒、埃博拉病毒、人類免疫缺損病毒(hiv)以及多種肝炎病毒都是極受重視的“新毒”。《卡桑德拉大橋》之後20年,電影史上再沒有出現過驚悚級别的災難片,其主要原因并非導演的素材和靈感不夠,而是當時的特效技術還不足以把抗疫故事搬上大銀幕。

直到1996年,由布魯斯·威利斯、布拉德·皮特、瑪德琳·斯托等主演的《12隻猴子》橫空出世。影片講述了世界被一種緻命病毒侵襲,剩餘的少數人類隻能在地下苟且偷生。為了改變這一情況,科學家們設計出一個計劃去改變這一切并最終找到了釋放病毒的“罪魁禍首”。

戰疫史志㉔文藝繁興啟示錄丨每次烈性傳染病爆發 都是災難片的重新“洗牌”

21世紀首例新興病毒 sars讓災難片拍攝進入新高潮

2003年襲擊世界的“非典”(sars)病毒是21世紀發現的第一個新興烈性病毒,于是從2004年開始,以傳染病為主題的災難片開始進入曆史上第一個高潮。那一年,日本影片《感染》,美國大片《生化危機2:啟示錄》和泰國電影《非典戰争》(sars war )相繼上映。《感染》由日本恐怖電影大師落合正幸執導,講述由一起醫療事故造成患者死亡,與此同時醫院内人員開始出現令人毛骨悚然的病毒傳染事件,這是世界第一部将傳染病題材融入恐怖片元素的電影作品。

戰疫史志㉔文藝繁興啟示錄丨每次烈性傳染病爆發 都是災難片的重新“洗牌”

《生化危機2 啟示錄》

而《生化危機2:啟示錄》開創了生化病毒類災難片的好萊塢模闆,之後這種風格的影視劇開始大行其道,同時也将主演米拉·喬沃維奇進一步捧到了好萊塢一線女星的地位。另一部《非典戰争》則直接取名于2003年震驚全球的非典大流行,但劇情卻比較天馬行空,電影中所謂的sars病毒并不是真實世界裡的傳染病,而是直接把患者變成喪屍。

戰疫史志㉔文藝繁興啟示錄丨每次烈性傳染病爆發 都是災難片的重新“洗牌”

《我是傳奇》

從2007年開始,世界各國電影人進一步“大開腦洞”,拍攝出越來越多的傳染病題材災難片,其中最有影響力,也最具票房價值的首推威爾·史密斯主演的《我是傳奇》。影片講述的是2012年,人類最終被病毒所擊垮,前軍方病毒學家羅伯·奈佛因為體内有自然抗體未受到感染,而成為紐約市唯一的幸存者。電影裡荒無人煙的紐約獨具一種病态的美感。

戰疫史志㉔文藝繁興啟示錄丨每次烈性傳染病爆發 都是災難片的重新“洗牌”

《盲流感》

在2008年以前,關于病毒傳染的電影通常難登大雅之堂,它們隻是在商業片領域紅極一時,而所謂以文藝和學術并重的歐洲三大電影節(戛納、威尼斯和柏林)基本都不會選取這類型影片,但《盲流感》改寫了這一曆史。2008年,第61屆戛納電影節将這部影片作為萬衆矚目的開幕片,該片改編自諾貝爾獎得主jose saramago的小說《blindness》,描述了一個陷入緻盲病毒的城市,人們不惜生命的代價也要制止疾病的擴散。

h1n1病毒肆虐之後 大牌雲集的《傳染病》成抗疫神作

2009-2010年豬流感大流行(也稱為h1n1),該傳染病起源于豬,最先在墨西哥和美國邊界爆發。在爆發的一年間,僅在美國就導緻約6000萬人感染,27萬人入院治療,1.2萬人死亡。據稱, 2009 h1n1傳播到214個國家,在全球大流行中緻約28萬人死亡 。h1n1流感之後,以抗疫為主題的災難片拍攝進入了第二個高潮。

這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讓很多中國人宅在家中,人們有了大把的時間“刷片”。上映于2011年的災難片《傳染病》一度刷爆朋友圈,不僅上了熱搜,而且還在1月28日登上了itunes旗下電影租賃榜的第10位,成為“抗疫電影”神作。

戰疫史志㉔文藝繁興啟示錄丨每次烈性傳染病爆發 都是災難片的重新“洗牌”

《傳染病》

《傳染病》由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執導。本片囊括了瑪麗昂·歌迪亞、馬特·達蒙、勞倫斯·菲什伯恩、裘德·洛和格溫妮斯·帕特洛等一衆大牌。劇情講述一位女性從香港出差回到明尼蘇達的家,盡管她表現出疲勞和類似感冒的症狀,但她認為這隻不過是時差反應。在接下來的24小時,她最終去世,而一種緻命病毒也随之在全球席卷開來。

這部電影整個故事和主線很簡單:發現瘟疫,采取措施,尋找方法,最後發現疫苗。情節大概會讓很多沖着這麼多大牌明星來看的人失望,但是卻真實反映了在整個過程中政府的反映,部門的措施,社會的現象以及人們的掙紮。所謂的素質和文明也僅僅是在人們行走在安定與穩定社會的表象,當未知的威脅占據人們心靈後,恐慌所導緻的原罪就會顯露無疑。

或許影片的另外一個結局則是沒有找到疫苗,但滅亡人類的并不是瘟疫,而是人類本身。電影的這個主題讓正在經曆新型冠狀病毒折磨的人們感同身受。

戰疫史志㉔文藝繁興啟示錄丨每次烈性傳染病爆發 都是災難片的重新“洗牌”

南韓影人的崛起 《釜山行》背後是mers的創傷

《傳染病》是h1n1病毒爆發之後開始拍攝的,2012年上映的南韓災難片《鐵線蟲入侵》亦是如此,隻不過該片的主角不是流感病毒,而是寄生蟲。影片講述了上班族載赫在人類遭遇寄生蟲威脅不斷死去的危機情況下,與身為警察的弟弟載弼一同奮力拯救家人的故事。這部電影和美式抗疫影片追求特效場景和感官刺激不同的是,它重點刻畫出了人性在疫情面前的細微之處。是以《鐵線蟲入侵》當年不僅口碑爆棚,也讓南韓電影人對後來另一部類似題材電影——《釜山行》的拍攝駕輕就熟。

《釜山行》是最近被提及次數不亞于《傳染病》的另一部災難片,很多當年錯過該片的影迷都主動在家裡“補課”了。《釜山行》由延相昊執導,孔劉、鄭裕美、金秀安、金義城、馬東錫、崔宇植等主演,影片于2016年上映,影片講述單親爸爸與女兒乘坐高速列車往釜山,列車上由一位少女身上帶來的緻命病毒開始肆虐且不斷擴散,列車于傾刻間陷入災難的故事。

<b>【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b>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