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才華橫溢的黑人鋼琴演奏家,一位混迹于歌舞廳安保的市井混混,兩者之間懸殊的地位很難讓人把他們聯系到一起。但是《綠皮書》做到了。再仔細一想,在當時社會偏見極深的社會背景下,一位黑人要到美國南方,給那些白人上流社會演奏原本屬于他們自己的音樂,可想而知,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膽量。謝利博士有他這麼做的理由,他原本可以在北方舒舒服服的演奏音樂,拿更高的報酬。但是他堅持要去美國南方演奏,是為了改變美國白人對黑人的偏見和歧視。謝利博士的這趟從北到南的美國音樂之行,充滿了各種不平等和驚險,是以他需要一個堅強的保镖兼司機一起同行。而這個人,謝利博士選擇了托尼,一位操着濃重意大利口音的美國白人。
托尼一出場就表現了他的彪悍和強大,任何蠻不講理試圖搗亂的人在他這裡都讨不到便宜,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他也像大多數白人一樣,一開始對黑人也存有很深的偏見。托尼的妻子卻與他形成鮮明的反差,對待黑人特别和善。出于對金錢的需要,托尼不得不勉為其難接受了謝利博士的邀請,加入到這趟南方音樂之旅。在這個過程中,托尼也克服了自己内心的偏見,逐漸接受了謝利這個人物。托尼憑着勇氣和擔當,打動了謝利博士。在意識到托尼有可能離開他時,謝利博士很果斷地把托尼升職為正式巡演經理。經過了服裝店試西裝、酒吧鬥毆、怒打警察被抓、禮堂廁所和宴會廳就餐這些事件之後,托尼徹底改變了自己對黑人的固有印象。而在吃肯德基炸雞這件小事上,兩人明顯反差的表現使得影片更加鮮活生動。
《綠皮書》好就好在,抛開那些深層的社會背景因素,整部電影都是對自我認知的不斷升華,不僅涉及到個人,也關乎到整個國家和社會,這是一部典型的美國主流價值觀電影作品。
#影視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