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重溫了下電影《綠皮書》,因為太喜歡這部電影了。電影向我們展示了傲慢與歧視、努力與堅持、自卑與超越。
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的故事改編的,發生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這一時期也正是種族歧視最嚴重的時候。
下面是我會從三個方面帶大家領略這部電影的魅力。
1.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電影開頭就向觀衆展示了托尼的機智,作為一名酒吧服務員,為重要客人找到了他的帽子。雖然在這其中托尼使用了手段,故意為之,但最終和這位重要客人成為朋友的目的卻也達到了。
托尼在應聘謝利博士的司機這一過程中,一問一答的交談裡更突出了托尼的聰明與不卑不亢。謝利博士之是以會聯系托尼,是因為多人推薦了托尼。人們都說他是靠譜的人。這和托尼本身的實力及人際交往的能力是分不開的。
在他和謝利博士的巡演時,遇到的種種困難來看,這一司機兼助理的職位,真是非托尼不可的。在酒吧遇到白人混混時,托尼鎮定的做出要拔槍的動作,這完全鎮住了混混,進而逃過一劫。
謝利博士對演奏用的鋼琴極其嚴格,但當去到一個演奏廳時,托尼發現鋼琴又髒又破,跟當地勞工溝通無果後,托尼看出來是這勞工瞧不起黑種人而不願意配合時,果斷的用暴力解決了問題。
從種種的事件看出托尼深谙人性,而且遇到麻煩頭腦冷靜,有勇有謀,善于解決問題,而且群衆口碑不錯,這樣一個人,即使失業了,憑借自身的本領,一樣可以混的風生水起。
2.真正的友誼就是互相成就。
托尼家裡來了兩個黑人修水管的勞工,在這兩個勞工走後,托尼直接把他們用過的水杯扔進垃圾桶裡,當親戚們知道他要為一個黑人當司機時都覺得這個工作幹不到一個星期。
謝利博士是個黑人,但因為從小被發現音樂方面的天賦,偶然機遇下,一直在白人的音樂學校學習,這期間他也受過無數白眼和嘲諷,但他都忍下了。
在去巡演的路上,托尼像謝利博士介紹黑人喜歡的音樂和食物,作為黑人的謝利博士,他不知道受歡迎的黑人歌手是誰,不知道黑人喜歡吃炸雞,托尼覺得這不可思議,但謝利博士卻是以惱羞成怒,也許是因為謝利博士作為黑人的自卑感和逃避的心理在作怪。同時展現了謝利博士作為黑人,他不願面對自己的黑人身份又想為黑人争取平等的地位的沖突心理。
這一路的相處中,托尼為謝利解決各種麻煩,謝利幫托尼寫浪漫的家書,兩人的種族歧視早已經釋然,甚至當謝利被警察叫做黑鬼時,托尼都無法忍受,回來的路上是謝利博士開着車送托尼到家的。兩人的友誼在這一路巡演中已然升華。
3.消除歧視讓溫暖灑滿人間。
托尼面試時,謝利博士說要雇傭仆人,為他洗衣服,擦鞋子。托尼是如此看不起黑人,又怎麼答應。但看在薪水特别豐厚的份上,托尼答應了他隻是開車,不會承擔仆人的角色。
身為黑人的謝利博士,因為出色的演奏,在美國北部特别受歡迎,但他卻要去往南部演出,那些地方對黑人歧視特别嚴重。黑人和白人不能一起用餐,黑人隻能睡在破舊的飯店裡。演出前隻能在廚房的雜物間換衣服,中間休息時,謝利博士想去衛生間,隻能去室外的松樹下解決,因為白人怕把屋子裡的衛生間弄髒。
謝利博士忍受這些屈辱,隻是為了自己把高超的演奏技藝帶到美國的每個角落,進而為自己的黑人種族争取到尊重,希望有一天黑人不會再被歧視。
在巡演的最後一站,他作為主演的鋼琴家卻不被允許在餐廳裡用餐。這時他面臨着兩個選擇:去外邊用餐,演出可以繼續進行;堅持要在餐廳用餐,放棄演出。如果放在以前,他可能會選擇前者,但現在他果斷的選擇了後者,這次他要為尊嚴而戰。
謝利博士帶托尼去了一家黑人酒吧,在那裡謝利博士吃着黑人最愛的炸雞,喝着黑人愛喝的酒,他第一次在黑人酒吧裡彈奏鋼琴,那一刻,他是輕松的,他不在逃避自己的種族,并接納了自己。
經過一圈的巡演後,在回家的路上,再次遇到南方的警察,這次警察沒有像第一次一樣,以因為黑人日落後不允許出現在街上為由,将他們拘留,而是善意的提醒着,後輪胎需要更換。臨上路時警察說了句“聖誕快樂”。這一刻,雖然下着鵝毛大雪反而覺得特别溫暖。
電影的最後,托尼邀請謝利博士到家裡一起過聖誕節,并向所有人介紹,這是我的朋友。就這樣伴着閃閃燭光和每個人臉上善意的笑臉,電影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