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昔文線上」莊新興:鄧石如的篆刻藝術

作者:聞是文化

聞是啟用「昔文線上」,在于掘地三尺,把往昔的好文、好字、好畫,挖掘出來,呈現給各位文友分享。各位且看且珍惜。一起進入「昔文線上」吧!網友們如有好文,請推薦給我們!

鄧石如的篆刻藝術

文/莊新興

「昔文線上」莊新興:鄧石如的篆刻藝術

編輯_《聞是》

在清代前期的乾隆年間,金石考據學開始逐漸發達,治印高手也大量湧現,新的印風不斷襲向社會,篆刻藝術從此向全盛時期邁進了。當時,印壇上主盟的是以丁敬為首的「浙派」,流風廣被,學者甚多。而在一度印學最發達的安徽淮南地區,也崛起了一位印學傑出人物——鄧石如。他的篆刻風格,被後人稱之為「鄧派」。

「昔文線上」莊新興:鄧石如的篆刻藝術

鄧石如(一七四三——一八〇五年)初名琰,字石如,後因避仁宗諱,以字行,改字頑伯。又因居皖公山下,故号完白山人。此外,還有完白、古浣、古浣子、遊笈道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等别署。他祖上原居江西鄱陽,明初才遷居安徽懷甯集賢關白麟坂大龍山下的鳳凰橋畔。他已屬鄧氏遷皖後的第十三世了。

「昔文線上」莊新興:鄧石如的篆刻藝術

鄧石如的遠祖曾官漢朝的高密侯,祖父卻隻秀才終生,父親更一生未仕。他的父親,名一枝,号木齋,博學多才,善治印,工四體書,長詩文,并能丹青,但生性兀傲,不諧于世,隻能長年在外教書為生,所得甚微,家境不免落魄貧寒了。

「昔文線上」莊新興:鄧石如的篆刻藝術

鄧石如《四體書冊》

鄧石如雖然出生于一個書香門第,但是家境迫使他從小就得靠打柴和販餅餌過日子,完全失去了從學的機會。不過,他由于受祖父和父親的熏陶,還是非常好學,稍有暇就研習詩文、書法、刻印。十七歲時,他曾用篆書為人書寫了(雷浪銘并序》,得到了許多人的好評。從此,他開始以刻印和鬻字度日,真正進入了藝術生涯。以後,他離鄉遠遊,直至京師,結果依然清貧而歸。三十二歲那年,他代父親去安徽壽州教書,結識了當地著名的書法家梁巘。梁對他書法篆刻的才華極為賞識,自感在筆勢方面已不能相及,并認為隻要能充分發揮他的才幹,前途是不可限量的。于是,推薦鄧石如去收藏極富的江甯梅家深造。鄧先後客梅家八年,博覽了秦漢以來的金石善本,終于明白了雅俗之分,同時他又不分早夜和寒暑地廣泛臨習,融會貫通,在書法、篆刻方面獲得了相當的造詣。客梅家,是鄧石如書法、篆刻是以能得到巨大成就的關鍵性轉折點,并從此使他這方面的技藝日益進展,藝名斐聲海内,為世人所歎服。

「昔文線上」莊新興:鄧石如的篆刻藝術

篆書的造詣,可直接影響印藝的發展。這是一個基本道理。是以,先簡單地了解鄧石如的篆書功力很有必要。

「昔文線上」莊新興:鄧石如的篆刻藝術

鄧石如對自己的篆書很自負。早先,他曾說:「吾篆未及陽冰,而分不減梁鹄。」四十九歲時說:「某書修短,肥瘦皆有法,一點一畫皆與秦漢碑刻合。」五十歲時,在武昌又自評篆書說:「何處讓冰斯」冰,即李陽冰。斯,即李斯。事實上,鄧石如的這些言論,也并非是過分标許的狂言,世人也确實是這樣認為的。稍長幹鄧的曹文埴,評其書說:「其四體書,皆為國朝第一。」著名的書家劉镛及陸錫熊見其篆書後說:「千數百年無此作矣。」吳昌碩題鄧書作說:「已經駕淩于《琅琊石刻》和《泰山二十九字》之間。」趙之謙跋鄧書《八分書司馬溫公家儀殘冊》時,認為鄧的篆書「越過少溫」。少溫,即李陽冰。

「昔文線上」莊新興:鄧石如的篆刻藝術

鄧石如如此的篆書功力,結合到篆刻創作中去,自然可以收到不同凡響的效果了。晚清的金石家魏稼孫,在《吳讓之印譜·跋》中評鄧石如的篆刻為「印從書出」。這就是說他在印文的結體中貫穿着個人的書法風貌。這是一種突破前人藩籬、創新自立的上乘手法,也是屬于通常所講的印外求印的一種方法。這種創作方法,正是通過在梅家時博覽、勤奮和書藝精進後悟出的。然而,他在客居梅家之前,由于見識不足,書藝尚未成熟,故篆刻作品主要循規于前人。即使在客居梅家的這一時期中,早先仍頗稚嫩,真正開始有所悟、有所得、走自己的路已為晚階段之事了。是以,鄧石如的篆刻藝術,主要建樹當在于近四十歲之後,值得作藝術性評析的也是這以後的作品。這一問題,通過對他作品的作一些剖析便可得到解答。

點選閱讀:淺談金石篆刻的審美取向

「昔文線上」莊新興:鄧石如的篆刻藝術

「承學堂」印

「承學堂」這一白文印,為鄧石如三十八歲時的作品。此印的布局告訴我們,鄧石如想以印文結構的變化求得新意,進而打破前人布排筆畫太勻的舊框框,解決寬可走馬、密不通風的問題。但是,印章由于偏重疏密對比,卻忽視了篆書結體和布局的整體感,造成了印文結構瑣碎和松散的現象,結果顯得做作而喪失了自然感。這方印,從藝術角度來看,是并不完美的,甚至可以說是失敗的;明顯地說明了此時的鄧石如還處于探索創新之初。

「昔文線上」莊新興:鄧石如的篆刻藝術

「意與古會」

「意與古會」一印,是鄧石如三十九歲時贈給畢蘭泉的作品。在這以前,蘭泉贈給鄧石如華陽真逸《瘗鶴銘》舊拓本法書。該拓本,是鄧久久欲得的名帖。為此,鄧石如懷着感激的心情,随即作此答謝。可想而知,他在作此印時,心頭充滿着創作的激情,力求在每一筆畫中都發揮出自己最佳的水準。此印自然是他這一時期的力作了,也是他當時篆刻水準的縮影。這方印,從形式上看,它以字就形,繼承了前人的傳統;在字形方面,與其同時期的篆書一樣,突出了筆勢,動中寓靜,靜中寓動,以動為主,一洗宋元以來朱文印飛動不足的局面;布局中,疏密任其自然,使印章具有相當的真率感,此印反映了這時鄧石如「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的理論在實踐中已有所成效,印藝也有了很大的進展,已開始步入了「印從書出」的軌道。

「印從書出」,是探索性的創新,但是它的成功與否,依然要看其書法能否與刀法有機地作為整體結合起來。這是篆刻的基本美學。是以,在創作中對任何一方面稍有疏忽,仍會遭到失敗,這是情理中之事,也是任何印家回避不了的現實。

「昔文線上」莊新興:鄧石如的篆刻藝術

「我書意造本無法」

鄧石如四十六歲時所作的「我書意造本無法」一印,力圖在細白文這一形式中實踐「印從書出」的理論。可是此印在處理篆刻基本美學中三者間的有機結合方面,尚有缺陷。例如印文筆勢過分動蕩,雖流走有餘,而沉着不足,給人以浮滑的感覺。刀法方面,也稍乏力感,是以并非是完美之作。盡管如此,我們從這方印章裡,還是可以看到,鄧石如在篆刻方面的探索,是在不斷地進行。

創新,包含着失敗因素,也包含着成功因素。鄧石如在探索中随着書法造詣的不斷提高,篆刻美學思想的逐漸成熟,成功的作品也就不斷産生。

「昔文線上」莊新興:鄧石如的篆刻藝術

「家在龍山鳳水」

朱文「家在龍山鳳水」一印,是其四十八歲時所作的自用印。它在形式方面是一種新的探索,在鄧石如篆刻美學思想方面是又一點滴的反映。此印,不用邊框,但印文間的組合非常貫氣,在效果上極盡神完氣是之能事。它的布局,妙在将多字作一字處理,重視整體的構成,使其猶如一個部首繁多的單字;盡管上部三字遠較下部三字筆畫繁多,可是将字的大小仍作等分處理,形成了上緊下松的效果,其中大有中國傳統書法結體的美學原理所在。

「昔文線上」莊新興:鄧石如的篆刻藝術

「寫真不貌尋老人」

朱文「寫真不貌尋老人」一印,是鄧石如篆刻中頗其「印從書出」的代表性作品。鄧石如四十八歲那年,揚州八怪之一的羅兩峰為石如繪《登岱圖》石如便以此相贈,并在圖中留下這一印記。此印,印文筆勢圓轉自如,和其書法中的字型相差無幾;布局中印文行距甚寬,但筆畫舒展而穿插,彌補了松散的感覺。将此印對照後來趙之謙等人的某些朱文印,便可發覺它完全為後人起了藍本的作用。

「昔文線上」莊新興:鄧石如的篆刻藝術

清 羅聘《鄧石如登岱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鄧石如篆刻創作的後階段,技巧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傳世的不少佳作不但是其一生中的精華,并使後來的不少印家首肯析腰。

「昔文線上」莊新興:鄧石如的篆刻藝術

「候雲松字蔭萊」

白文「候雲松字蔭萊」一印,按風格來看,也當為觀石如的後期作品。此印筆勢飛動,用刀痕迹不顯。其最妙處,是在于自然二字,筆畫或粗或細不強求統一,橫畫較粗,頗多直畫卻以刀一帶而過顯得較細,意在橫向取勢。有些筆畫歪斜,但任其自然,整體的平衡毫不是以而受到影響。這方印的結構、字形、刀法,均已入化境階段。鄧石如的這一類作品,成了後來吳讓之篆刻之濫觞。

鄧石如的篆刻藝術,是在探索和創新中形成的。他的很多作品雖有不足之處,但并不是以而能動搖其在印學史上的地位和貢獻,以上對他的作品作優劣二方面的剖析,意在二點:

其一,對鄧石如這樣一個藝術大師的作品,我們也必須從唯物辨證的角度來評價,不可隻作褒贊,要創新就不可能一帆風順,成功與失敗往往伴随共存;

其二,任何名家都不免有并不成功的作品,如果不加選擇地借鑒和學習,未免是非皆得。

鄧石如一生的篆刻藝術,難能可貴之處,完全在于不為前人所束縛,正象他所刻的印語「用我法」那樣,走自己的道路。他的篆刻作品,與前人相較,确實充滿了新意,但又能繼承傳統之長處,白文印借鑒二漢,朱文步武宋元,成功之處正在于均能自出機杼、我用我法。他在篆刻方面産生的影響,一直涉及到後來的吳讓之,趙之謙,徐三庚、吳昌碩、黃牧甫等名家,對印學藝術的發展起了相當的推動作用。

你喜歡這篇文章嗎?請,支援我們,關注聞是!《聞是》整理編輯不易,轉載請标明出處。我們将盡力為粉絲們提供優秀的文章、書畫作品以及藝術家們的生活點滴!

「昔文線上」莊新興:鄧石如的篆刻藝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