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孟姜女到寒衣節

作者:馮兄話吉fxhj

作者:馮建國

從孟姜女到寒衣節

小時候并不知道寒食和寒衣真實的内涵,隻是跟着父母親去做,是以記憶很是深刻,至今難以忘懷。記得清明節前那幾天,是吃涼皮涼面涼晉糕之類的冷食。清明節上墳時一般帶有三樣東西。一是鐵鍁。每次都要添幾鍁新土,表示後輩有人,給前人添福添壽。一是紙錢,通常标有冥國銀行的字樣。那時候不同現在,在街上一買一捆的,有美元還有歐元,先祖出國旅遊都不用兌換。

過去年代不行,冥币多是自印自發行。村裡都有木雕的印版,沒有的就借别人家的用。紙張多為草紙、包裝紙,能用上粉連紙當然就是最好的,甚至連舊課本、用過的作業本都派上了用場。顔色呢?有的用墨汁,有的用墨水,還有用印油的,也是五花八門,五顔六色的,煞是好看。

從孟姜女到寒衣節

還有一樣東西也是少不了的,酒壺子。每每燒完了冥币或者寒衣,是要用酒灑上一圈,表明這些東西是送給自己前人的,别人是不得動用的。記得小時候跟父親上墳時,手裡提着一個錫鐵酒壺,上面是帶了把的,好看又好提。燒完紙後,自己總是很認真地澆好那個圓,然後再向墳頭上押一張紙票子,說明後繼有人,而且已經上過墳了。

那時候隻是覺得好玩,沒有做過什麼深層次的思考,不過現在看起來,這種言傳身教、代代相承的風俗習慣,已然成就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再回到這兩個節日來,都是寒字字首,講的又是吃飯穿衣的問題,是以做好了先祖們便衣食無虞。而且這兩個習俗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紀念逝去的故人,即人們常說的鬼節日。

從孟姜女到寒衣節

寒食又叫做禁煙節、冷節、百五節,是夏曆冬至後的第105天,據說與介之推有關,即介之推為盡孝綿山焚身的故事。春秋時代,介之推跟随晉文公流亡列國,途中曾割股肉供文公充饑。晉文公複國後,介之推不求利祿,領着母親歸隐綿山。晉文公焚山以求之,介之推堅決不就,最終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體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介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來相沿成俗。

大緻到了唐代,寒食節才與清明節合而為一。應該提及的是,由于曆史上的緣故,造成綿山為介休之處,實在是贻誤後人。據有關專家考證,綿山即萬榮縣境内的孤山。想想看,設若是介休綿山之大,晉文公會用火燒山去嗎?又怎麼能将介之推燒死呢?孤山卻是符合這個情境的。要知道曆史上晉文公可是個明君,春秋五霸之首呀。而且介之推的墓地,也在夏縣的裴介鎮一帶。

從孟姜女到寒衣節

寒衣節也叫十月朝、冥陰節,有的地方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節日起源于周朝,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即農曆七月十五),并稱為一年之中三大鬼節。這一天标志着嚴冬的到來,是以人們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故謂之送寒衣。

曆史上最為動人的故事,當數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了。相傳孟姜女配夫範良,新婚不久便被抓去北疆修長城,孟姜女千裡尋夫到了長城腳下,不料丈夫卻已死去,被埋在了城牆裡面。孟姜女悲憤交加,守着長城晝夜痛哭,終于感天動地,哭倒了八百裡長城,露出來丈夫的遺骨。孟姜女找到秦始皇好一場哭訴,最終抱骨跳海殉夫。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凄麗的故事,将十月一日送寒衣的風俗演繹得更是深入心,格外動人。

從孟姜女到寒衣節

在我的記憶裡,父親對這種節日尤為敬重,每次神色都是非常莊重嚴肅。而母親又是一個心靈手巧的人,紙錢印得恭恭正正,寒衣更是疊得棱角分明,像模像樣的。也許是受父母親的影響,我們自小對這些節日便十分的重視,特别是父母親都去世後更是不會忘卻了。

每年我們姊妹們回到鄉下,先是看望了幾位健在的前輩,然後回到老宅裡睹物思人,回首相濡以沫的日子很是傷感。歲月不古,昔日的戲水童稚,現在都是花甲左右之人了,難免是唏噓不已。按照我們故裡的習俗,直等到夜幕垂合,萬物寂然,我們一行方才來到距父母墳地不遠處的十字路口,将所帶來的冥币寒衣一同燒了起來,火光照紅了周圍的大片空間。

從孟姜女到寒衣節

父母親的墳頭不遠,黑暗中有濃蔭隆起,那是墳頭周圍柏樹影子。幾十年來時間一天天過去,樹兒一天天長高,思念的情感也一天天增強。都說是歲月催人老。是不是人愈老愈思念兒時的情景?應該是吧。父親去世的時候,二妹還在山西農大上學,聞到噩耗連夜趕回,過分悲痛是她患了顔面神經麻痹症。在母親的照料下,經過一段治療,痊愈後傳回學校。第二年清明節時,專門帶了幾棵柏樹送回家,我們姊妹幾人小心翼翼地栽在墳茔的四個角上。

轉眼間三十多年,母親長眠樹下也二十年有餘了,那些樹就像是父母親身影,每每看見它們,就都會想起父母親的音容笑貌。夜色漸濃,有風吹來,寒氣逐漸加重,望着火光熄滅後的灰燼,還有那漸漸散去的殘煙,我隻想出一句話:爸爸媽媽,我好想你們。

從孟姜女到寒衣節

聲明:圖檔源自網絡,侵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