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欽

對美味的渴望,源自人類的本能,然而關于美食,每個人又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選擇,噬葷茹素,快食慢餐都有各自的理由。
千百年來,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隻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他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了千裡之外的異地,一頭則永遠牽絆着記憶深處的故鄉。無論一個人在外闖蕩多少年,即使口音變了,但對故鄉的食物,仍懷無限意念。
一日三餐
中國人吃早飯的習慣,始于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此後,華夏大部分地區都實行早、午、晚三餐制,利于生活,也利于生産。盡管一日三餐幾乎成為人類共同的飲食制度,同樣的飯食在中國卻變換出不同的生活節奏,塑造出各異的人生感受。
古城營村傳統飲食為一日三餐,僅在20世紀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災害”短時期為上、下午兩餐。一般情況中午炒頓素菜,早晚兩餐多是菜當飯。食味酸并重,醋是必備之調味品。
村民食物主要依靠自産糧菜,正常年景主食以紅、玉米面為主,輔以大米、小米、豆子等雜糧,白面僅是過時節或待客方上桌,除非有客人或過節才割肉。
每逢糧食緊張時,人們用生産隊所分稻米去太原市換粗面,1公斤大米可換2公斤以上粗面。90年代以後,村人生活水準日漸提高,除少部分種溫室、種菜的人家外,大多數人的糧菜均是從市場購買。少部分先富起來的人家,頓頓飯雞鴨魚肉、山珍海味平常人家也常買頭、餅子、麻葉等熟食,隔三岔五割點肉改善生活。
那些年,村民午飯以高梁面(俗稱紅面)别尖(俗稱剔撥股)或河澇為主,内摻榆皮面或豆面、白面,佐以炒菜、燴菜、調和。早晚兩餐多以小米稀飯、玉米面煮疙瘩、不爛隻、、蒸窩窩、和子飯(俗稱調和飯)為日常飯食,偶然吃點煎餅(俗稱擀面和兒)、包皮面(白面、紅面各自和成,用白面包住紅面擀開,切成條狀或斜塊),或者蒸點紅面素角兒(蒸餃)便算好飯菜。
村人幾乎家家都腌鹹菜,這是鹽的味道。曾有學者推論,人類的曆史都是在嗅着鹽的味道前行。時間是食物的摯友,時間也是食物的死敵。為了儲存食物,我們雖然已經擁有了多種多樣的科技化方式,然而腌菜這一古老的方法,在保鮮之餘, 也曾意外地讓我們獲得了與鮮食截然不同、有時甚至更加醇厚鮮美的味道。時至今日,這些被時間二次制造出來的食物,依然影響着人們的日常飲食。白蘿、芥菜、白菜所腌的成菜均可成為早晚兩餐的就飯小菜,有人家以酸菜湯當醋來使用。随着村民生活水準日益提高,多數人家的飯食由粗變細,以白面、大米為主食,炒菜、副食等亦日趨豐盛,偶然吃一吃粗糧,已經成為時尚。
一面情緣
主食通常提供了人類所需,人們的烹調手藝與衆不同,從最平凡的一碗面條,一鍋米飯,一個饅頭,到變化萬千的精緻主食,都是中國人辛勤勞動,經驗積累的結晶。在吃的法則裡,風味重于一切。人們從來沒有把自己束縛在一張乏味的食品清單上。人們懷着對食物的了解,在不斷的嘗試中尋求着轉化的靈感。
古城營村家常便飯花樣繁多、順具特色。無論白面、紅面、玉米面、荞面、豆面、蕃薯原,皮面,皆可入食,其中以面食最有特色。
白面可分為蒸煮、燒烤、油炸三類:蒸煮類有手擀面、刀削面、拉面、扯面、刀撥面、剔尖、溜尖、掐疙瘩、貓耳朵(俗稱圪垛兒)、蘸片隻、片兒湯、和子飯、煮餃、蒸餃、蒸馍、素餅、花卷、包子、稍梅等;燒烤類有烙餅、煎餅、火燒兒、疤旋餅、餡兒餅、油推、起面餅、疤石餅(俗稱幹餅)、脂油餅等;油炸類有麻花、油條、油餅、油圪扭等。
粗糧亦可分為蒸煮、燒烤、油炸三類:蒸煮類有剔撥股、河撈、抿尖尖、擦尖尖、圪搓、煮疙瘩、不爛隻、撈飯、稀飯、幹粥、窩頭、發糕、蒸角兒、糊糊、涼糕、溜飯、澀澀飯、粉皮、灌腸等;燒烤類有餅、和兒、粗面燒餅、油茶、炒面等;油炸類有油糕、糍粑等。
一處食俗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春種,秋收,夏耘,冬藏。四季輪回中,沿襲祖先的生活智慧,并以此安排自己的飲食,已内化為中國人特有的基因。在飲食習俗的傳承中,村人對傳統節日的飯菜十分重視,不同的節日食用不同的飯菜、食物,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飲食風俗
正月初一過大年,清早起來要吃“翻身南瓜”,中午以餃子為主食。北方地區有歇後語:“大年初一吃餃子——都一樣”。
正月初十為“十日”,講究吃油糕,有“添倉馍馍,十袛糕”之說。
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去古城營幾乎家家戶戶都要滾元宵、吃元宵。如今雖然自己不滾,但吃元宵之習俗代代相傳。
正月二十和正月二十五分别為小添倉、老添倉節,多食蒸馍。
二月二為龍擡頭之日(一名春龍節),多食烙餅,名日“剝龍皮”。
清明名日寒食節,舊時一月不生煙火,後廢除此陋習。
晉源地區将清明前二日叫做“一百五”,此日的習俗主要有兩項:一是給去世未超過三年的先人上墳,俗稱“上新墳”(所燒之紙與上舊墳有别,皆是不成串的散錢);祭奠亡靈時多裝火鍋子。二是安茅隻(廁所)、動土,必須是此日進行。
端午節(五月初五)又名端陽節,包粽子,飲雄黃酒。
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多爐烤月餅,供獻月神。
九月九為重陽節,多食油糕并登高。
冬至,有“不食餃子凍掉耳朵”的說法,故而村民十分講究吃餃子。
臘八為釋迦牟尼得道之日,是日不食葷,專食“臘八粥”。
臘月二十三俗稱“過小年”,是竈君回天宮之日,多買麻糖、糖稀供獻,然後分食。
臘月三十為除夕之日,俗稱“年終”,吃油糕以喻“年年高”。
古城營村民有端碗去熱鬧處吃飯之傳統習俗,用餐時人手一隻大海碗,盛滿飯菜,端至街頭熱鬧處,一邊吃飯一邊唠叨閑話,俗稱“就飯市”。
一衆風味
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風味小吃是備受人們喜愛的,古城營常見的有元宵、糍粑、稍梅、醪、灌腸等。
和全世界一樣,漢字也用“甜”來表達喜悅和幸福的感覺。這是因為人類的舌尖能夠最先感受到的味道,就是甜,而這種味道則往往來源于同一種物質——糖。人們在品嘗生活的甘甜之時,似乎也很善于欣賞苦。
元宵:元宵有制餡、浸米、滾制等一系列過程。
①将白糖置瓷盆,配以适量核桃仁、麻、果脯、青紅絲、瑰、冰糖等輔料;再将适量的糖稀加熱澆入,用手搓勻,倒入鐵制型,拿擀面杖、比尺等擀壓緊,酒點幹面粉,待晾幹後切成小方塊(每塊約重2錢一3錢)是為元宵餡。
②挑選上好江米浸泡兩天,撈出控淨水上碾子磨碎,用細銅絲籮篩出潔白條的元宵面。
③将元宵面(适量,逐漸加)放入柳條籮,再将元宵餡放入柳條笊籬用水淋然後将餡子倒入管籮來復原動,到不上面粉時用粗籮篩,再倒入笊籬淋水,再倒入籮動;如此反複五、六次,元宵即成。食用時用水煮,講究“露七分”,色澤潔白、軟綿香甜。用油炸,則色澤金黃,外焦裡軟。
糍粑:制作糍粑亦有制餡、碎米、捏制等三個過程。
①将白糖、紅糖、芝麻、玫等攪拌成餡,放置容器待用。
②選上好江米入鍋,上火做成稀狀幹粥,晾涼後待用。
③用小稠粥挖出,蘸面粉用手捏成薄餅狀,再包人适量糖餡,用手揉成團狀壓扁,即成糍粑,下油鍋炸成金黃色即可上盤。糍粑外表金黃焦硬,内則軟綿香甜,吃在嘴裡又有江米顆粒的韌性,别具風味。
醪糟:醪糟的原料是江米和甜酒曲,食用時配以白糖即可。
①先将江米用冷水沖洗千淨,浸泡24小時,撈在籠篾上用火蒸熟。
②下籠後晾涼,拌人研成細面的甜酒曲,每5市斤江米拌1兩甜酒曲。
③将拌酒曲的江米置容器中并封口,然後将容器置放在30C左右的溫房中發酵,四五天後即發酵稱醪糟。食用時開水中如打入一顆雞蛋,湯中的營養更為豐富,而且黃白相間,十分好看。醪糟色白如玉,氣味清香,吃在嘴裡甜而微酸,具有健胃、助消化、潤肺、活血、壯筋等醫療功能,最适合年邁體弱之人食用。
灌腸:灌腸(一名碗脫)的原料是面,既可涼調冷食,又可鍋炒熱吃,而且價格低廉制作簡單,很受人喜歡。制作灌腸十分簡單,将荞面置容器用冷水調和,然後多次摻冷水(切忌一次摻入過多的水),用手将面攪成糊狀,置入盤、碗入籠蒸熟,冷卻後即成。夏天炎熱時,将灌腸劃(切)成小塊,澆以雞蛋、豆腐皮、金針、木耳、蔥、姜、蒜、辣椒配制成的汁,謂之冷食。冬天做灌腸時,如加些豬血和油素子(動物油的渣),制成的灌腸更有咬頭。熱炒時先在炒鍋瓢中倒油,待油熱後依次放入蒜泥、灌腸、醋汁、蒜片翻炒,出鍋時放些蔥絲油即成。由于荞面細白、光滑、柔初、性寒,口滑爽鮮美,令人食欲大增,故稱其為“灌腸。
一場事筵
家,生命開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們生火、做飯,用食物凝聚家庭,慰籍家人。平淡無奇的鍋碗瓢盆裡,盛滿了中國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國式倫理。人們成長、相愛、别離、團聚。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婚喪嫁娶是人們生活中的大事,南北飲食風俗有不同。
婚嫁為紅事筵,早餐一般是油糕、羊湯面;喪葬為白事筵,早餐多是餾飯(即餾米)、面湯;紅白事筵的午飯大同小異,都十分講究,其席面有很大的差異。
傳統席面分澆頭、整菜兩類。澆頭席是在盤碗中襯以白菜、粉條、豆腐、灌腸等普通菜為墊,上面擺放一層肉絲、肉塊、肉丸子等肉食;整菜席是盤碗中表裡如一,不用普通菜整。凡席面一般都上4至8個冷盤,再上4個至8個熱菜,通常是葷素各半。至貧者用“四四碗”或“四碗一火鍋”;一般人家多用“八碟八碗”;至富者另炒4盤至8盤名菜,或上整雞、整鴨。凡席面總離不開燒肉(分條燒、方燒)、炖肉、溜丸子、海帶肉等,主食多是、花卷。
以前,古城營逢紅白事筵多是“八碟八碗”,其後又改為“十大席”80年代後,澆頭席面絕迹,筵席日漸豐盛;90年代後通常筵席8個至10個冷盤,炒菜為16盤或18盤,另外再上一湯。2000年以後,筵席更為豐盛。
一碗犧湯
有一千雙手,就有一千種味道。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秘密,師徒的心訣,食客的領悟,美味的每一個瞬間,無不用心創造。犧湯,古城營村所說的犧湯類同他處羊湯、雜割,因古時候人們把祭祀而宰殺的牲畜稱為“犧牲”,是以就把供獻神靈後的羊肉熬煮成的羊湯呼為犧湯。熬犧湯的辦法是宰殺一隻羊,将羊肉和洗刷幹淨的心、肺、肝、腸、胃、頭、蹄等零碎部件一起下鍋熬煮,熟後連肉帶湯做成片兒湯,其味道之鮮美令人心醉。據說煮犧湯時不加鹽味調料,待羊肉煮熟趁沸騰喝下去,能治腹瀉。本地喝犧湯不同他處,主要是大伏天六月裡喝,而且是天氣越熱越喝,有病治病,無病防病。
在古城營有一則關于犧湯的說法,據上年紀的人講:以前古城營一帶種植小麥。每每麥收以後一兩天,就會鬧蟲災。地裡出現一種叫“虸蚄”的害蟲,戕害秋作物。它們會将未成熟的玉米、谷子,啃食殆盡。人們嘗試了好多滅蟲辦法都無濟于事。隻好以祭奠的方式,希望消除蟲災。祭奠時,挑選上好的羊熬湯,并把羊湯潑灑到田間地頭。說來也怪,不幾天地裡會出現一種黑色的軟體蟲子。隻要這種蟲子已出現,“虸蚄”便消失了。人們感激之餘稱這種益蟲為“王不肯”。久而久之,這種習俗得以延續。如今,每當麥收之後,人們便選羊、煮肉、熬湯,大家一起分享美羹。至于叫“犧湯”,不知道是否與犧牲“羊”有關,不得而知。
一念情懷
從古到今,人們精心使用着腳下的每一寸土地。擷取食物的活動和非凡智慧,無處不在,不同地域的人,運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獲得質樸美味的食物。把對土地的眷戀和對上天的景仰,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農耕民族。他們在埋頭種地和低頭吃飯時,總不會忘記擡頭看一看天,古城營人即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