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綠道老街地鐵從他們手中鋪開 10位建設者講述重大工程背後的故事

綠道老街地鐵從他們手中鋪開 10位建設者講述重大工程背後的故事

尹衛民 (圖檔由本人提供)

綠道老街地鐵從他們手中鋪開 10位建設者講述重大工程背後的故事

黃煥 (圖檔由本人提供)

綠道老街地鐵從他們手中鋪開 10位建設者講述重大工程背後的故事

許玉潔 (圖檔由本人提供)

綠道老街地鐵從他們手中鋪開 10位建設者講述重大工程背後的故事

黃永華 (圖檔由本人提供)

綠道老街地鐵從他們手中鋪開 10位建設者講述重大工程背後的故事

徐鐘園 (圖檔由本人提供)

綠道老街地鐵從他們手中鋪開 10位建設者講述重大工程背後的故事

夏松林 通訊員袁永華 攝

綠道老街地鐵從他們手中鋪開 10位建設者講述重大工程背後的故事

王召坤 (中建三局供圖)

綠道老街地鐵從他們手中鋪開 10位建設者講述重大工程背後的故事

溫裕春 通訊員袁永華 攝

綠道老街地鐵從他們手中鋪開 10位建設者講述重大工程背後的故事

陳祥 記者郭良朔 攝

綠道老街地鐵從他們手中鋪開 10位建設者講述重大工程背後的故事

王延斌 (圖檔由本人提供)

今日,東湖綠道亮相,中山大道開街,地鐵6号線、機場線開通,T3航站樓基本建成。這些重大工程如期高水準竣工,離不開無數建設者的努力,他們多年如一日,嘔心瀝血、辛勞擔當。我們采訪10位建設者代表,講述建設背後故事,以此向武漢建設者群體緻敬。

武漢地産集團副總工程師,武漢地産集團設計管理部部長,負責中山大道、東湖綠道前期設計管理工作

2015年,東湖隧道即将竣工,尹衛民就開始着手綠道設計。同年,中山大道前期設計同步進行。一年多時間,他帶着團隊攻克了一個個難題。

今年5月,某次專家會上,有專家對東湖景區磨山賽道的寬度提出了質疑,通常,自行車道的寬度為6米,而磨山賽道的寬度僅為5米多。“這是因為如果把賽道設定成6米,就不得不移栽27棵大樹,以及近千種中型喬木和灌木。”會後,尹衛民查規範查到淩晨2點,終于從《UCI自行車公路賽規則》中找出對自行車賽道寬度标準的原文。“規定說的是‘一般’,而非‘一定’,我們應該考慮實際,因地制宜”,次日會上,他終于說服了專家。

“我們在設計綠道周邊環境時,會考慮到動物的‘感受’。”尹衛民笑稱,他們特意在觀鳥屋附近種植了12種鳥類喜歡吃的植物果;在設定觀鳥場所時特意避開了鳥類的飛翔線路和栖息地;在郊野道下方特意建設了一些“生物立交橋”,友善兔子、蛇等小動物穿行。 (記者占思柳)

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規劃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山大道街區複興規劃總規劃師

黃煥是道地的武漢人,從小在中山大道一帶長大,彙通路、揚子街是他的“百草園”,少兒圖書館是他的“三味書屋”。2013年受命擔任中山大道街區複興規劃總規劃師時,他既期待又激動,“希望重制我的美好記憶”。

從規劃之初,黃煥及其規劃團隊就從人的角度考量中山大道。在道路路權的配置設定上,人行道變寬,機動車道被壓縮,部分車行道改為步行道。黃煥稱,有時為一個地段的規劃要反複修改幾個月,既要避免對外圍交通造成較大壓力,也要盡最大可能創造中山大道的慢行環境。

慢行交通、老建築保護,對社群原真性的保留等理念,受到國際認可,獲得世界城市規劃領域最高獎“規劃卓越獎”,今年9月,黃煥作為代表赴南非領獎。黃煥稱,中山大道回歸到了詩意的生活,特别是夜景值得細細品味,期待市民和遊客能到現場走一走,感受更多美好。(記者王亞欣)

武漢地産集團東湖綠道項目經理,負責東湖綠道現場施工的内外統籌及協調工作

宜昌姑娘,水靈、皮膚白,嘴皮子利索——這是施勞工員對許玉潔的第一印象。頭腦清晰、做事認真,小身闆卻有大能量——這是施勞工員與許玉潔相處數月後對她的評價。

東湖綠道,28.7公裡,這麼大的一個項目,許玉潔做了很多決定。其中一個很堅定:大樹不能砍。為了保護道路兩側現有樹木,施工過程中的現有樹木,全部捆綁上1.5至1.8米高的麻繩并加纏綠布。胸徑8厘米以上的老樹全部得以保留。

如果仔細對比東湖綠道最終建成的線路與最初的設計,可能會發現細微差别。因為原始線路需要穿越大片樹林、池塘,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護原生态,許玉潔協調設計人員反複斟酌,最終微調路線。項目還成立植被保護專班,不間斷巡查,發現對樹木造成影響的施工行為将予以重罰。讓許玉潔高興的是,直至綠湖綠道建成,這項罰款一筆都還沒罰出。(記者黃師師)

武漢地産集團中山大道項目經理,負責中山大道現場施工的内外統籌及協調工作

中山大道施工中,“穿線”是項目經理黃永華的主要工作之一。隻是他穿的線不一般,動辄數公裡。中山大道地下有排水、自來水、天然氣、電力、通訊、路燈、公安視訊等各種類别的管線十多項,錯綜複雜、密如蛛網。十多種管線背後的權屬機關,需要一個個上門對接溝通;數十條管線的遷改更新,需要一條條在設計圖紙上調整理順;所有管線遷改施工節點,都需要對照整體工期目标一一統籌;開挖管線溝槽還一定不能破壞老管線——别人看來頭皮發麻的工作,黃永華做得井井有條。

因為做事不怕麻煩,黃永華成為受人尊敬的“召喚神将”。“@黃永華,一進制路路口标寫着‘公安專用’字号的鐵箱子,請迅速處理”;“@黃永華,一進制路口電線杆子下面已經鑿除,還沒有放倒,請趕緊處理”;“@黃永華,工期緊張,請幫助中建三局協調好現場施工”…… (記者黃師師 通訊員田立平)

徐鐘園: 水中鋪出一條7公裡石頭路

一冶集團東湖綠道項目部經理,負責郊野道現場施工的内外統籌及協調工作

東湖綠道郊野道途經東湖落雁景區,為了不破壞原始生态,又不妨礙周邊3個村村民的出行,從業人員選擇了臨湖又盡量避開民宅的區域先行探路。由于荒草叢生,7.3公裡的建立道路都是設計和施勞工員手持竹篙一點一點地探尋、開辟出來的。

“道路兩邊都是水,我們的工作相當于在水中建起一條路”,徐鐘園說,因為道路要重新鋪設,基石就特别重要。為了保證步道有着堅實的基石基礎,項目部專程從黃石、鄂州的山上找來大塊石材。道路窄,車輛無法進去,石塊太重,徒手搬效率又太低。就在這個炎熱的夏天,大家連夜奮戰,用小車一車車轉運。徐鐘園回憶搬磚過程,笑稱有點像愚公移山。一個半月時間,石材鋪設到位。看着郊野道一天天長長,徐鐘園特别有滿足感。“我挺自豪跟人說,這段是我參與修建的。” (記者黃師師 通訊員郭婕 李曉靜)

武漢地鐵集團建設事業總部業主代表,負責武漢軌道交通6号線一期工程十标(琴武區間)土建工程

昨天,回憶起那段驚心動魄的地鐵越江隧道大救援,32歲的夏松林仍記憶猶新,“當時心怦怦直跳,高度緊張。”

7月17日下午2時許,正在地鐵6号線琴台工地上盯進度的夏松林,突然接到盾構機操作人員的“報警”電話:琴台至武勝路站區間左線隧道内發生險情,“盾構機尾部出現湧水”。“我放下電話馬上往下沖。”夏松林從地面下到地下10層樓深的琴台站,沿着隧道跑向險情點。反壓、堵水、緊急上報……一系列應急處置措施都用上了。包括夏松林在内的6号線漢陽段11名管理人員及業主代表,帶領勞工在漢江底隧道内徒步1000多米,肩挑、背扛,把救援物資運送到險情點。

18日早上9時許,險情得到初步控制。在地下連續搶險18個小時的夏松林這才回到地面。 (記者譚德磊 通訊員劉丹丹 袁永華)

中建三局東湖綠道項目執行指揮長

提起28歲的中建三局東湖綠道項目執行指揮長王召坤,同僚們都習慣用兩個“極強”來形容:工作責任心極強,邏輯思維能力極強。他目前也是中建三局内最年輕的指揮長。

過去的365天中,王召坤僅有不到10天能夠全身心陪伴家人。今年9月8日晚上,他突然“失聯”,待第二天他拖着疲憊的身子出現在大家面前時,同僚們才知道9日淩晨他的女兒出生了。可就在8日晚上,他依然堅守在工地直到妻子生産的最後一刻才匆匆趕去醫院。

對于王召坤來說,任何問題都不能過夜,沒有能留到第二天的案卷。加班到深夜是家常便飯,沖鋒第一線是本職擔當,“每天都要跑一遍現場才能踏實,每天都要反思和總結才能收獲”,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

王召坤說,東湖綠道今日就将亮相,想到未來大家能夠徜徉其間,享受東湖沿線的湖光山色,内心就十分欣慰(記者張晟 通訊員王璇)

武漢地鐵集團建設事業總部副總經理,負責武漢軌道交通機場線全線建設

為了讓地鐵機場線提前一年開通,包括溫裕春在内的武漢地鐵人,連續兩年“五加二”“白加黑”。

2015年7月開始,在宏圖大道站至盤龍城站、巨龍大道站區間,盾構機下穿府河等複雜地層時,先後遇到分布不均的塊石、孤石,以及地下溶洞等“攔路虎”。溫裕春作為管理人員帶頭下工地,帶領技術及施勞工員勘察地下塊石、孤石,實施地下定點爆破清除,為盾構掘進“掃雷”。在處理沿途的地下溶洞時,他帶領施勞工員注混凝土漿1萬多立方米,解決了這個技術難題。期間,同時分管地鐵3号線、機場線、陽邏線、1号線徑河延伸線的溫裕春“連軸轉”,經常在武漢三鎮來回跑,忙得腳不沾地。

溫裕春說,隻有多吃苦、敢擔當、深入現場,才能掌控施工品質、進度和安全,把地鐵建成精品工程。(記者譚德磊 通訊員劉丹丹 袁永華)

中建三局中山大道改造工程項目責任工程師,負責中山大道道排和鋪裝工作

今年5月,29歲的陳祥進入中山大道改造工程項目組。半年多時間,他印象最深的,要數工程收官階段的瀝青攤鋪。

“臨近收尾,天氣不好,雨天比較多,這是我們很頭疼的問題。”陳祥說,瀝青攤鋪有溫度要求,氣溫過低,瀝青鋪下去冷卻得快,壓實度不夠,容易出現品質隐患。那段時間,工程隊每天提前看天氣預報,一看到有晴好天氣,立即搶抓時機進行主幹道的瀝青攤鋪。

“隻有一個半月的鋪裝時間,從江漢路到武勝路範圍,要鋪10萬平方米,一天要鋪2000多個平方。”陳祥回憶,為了充分利用僅有的晴天,確定工程品質,部門調集了公司所有優秀鋪裝人員到中山大道。1000多人的鋪裝隊伍,24小時兩班倒,日夜不間斷作業,15位管理人員全部48小時不睡覺。為此,陳祥一個半月沒回家,每天工地和宿舍兩邊跑。(記者高萌)

中建三局天河機場T3航站樓高架橋項目經理助理,主要負責項目生産、協調和排程

參與天河機場T3航站樓建設兩年多來,王延斌印象最深的,是在拆除T1航站樓部分建築時,怕影響航班正常運作,整天神經高度緊繃。

王延斌說,在修建T3航站樓與T2航站樓的連廊時,需要先拆除T1航站樓部分建築。“工程圍牆離停機坪最近處僅3米,拆除過程中,一旦飛濺的石塊、裝修闆掉入停機坪内,都将給飛機帶來安全隐患。”王延斌說,就連細微的塵埃也不能卷入停機坪,否則會飄進飛機的發動機内。

王延斌拿出多重防護方案:在工程與停機坪之間修建3米高的鐵網牆加5-6米高的圍擋;大型灑水車同步降塵;裸露土石覆寫綠色降塵膜。

王延斌與100多名建設者24小時精細施工,僅用三周時間,就将2萬平方米航站樓順利拆除,并且沒有影響到航班運作。工期也比預計提前了一周,為T3航站樓項目工程節省了工期。(記者楊升 通訊員餘蕾)

責編: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