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到底是功臣還是罪人,從他九次“倒戈”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第一次“倒戈”:灤州起義“倒清”。
灤州起義,全稱辛亥革命灤州起義,是孫中山上司下的一次反清起義。
1911年十月,武昌起義爆發後,南方各省也相繼爆發起義,但北方省份的起義太少,對清朝的撼動還不夠大。于是,革命黨在北方也加緊策劃起義,孫中山派白雅雨來到北方策劃起義,與施從雲、王金銘、馮玉祥等人聯系。施、王、馮三人都是北洋軍的營長,施和王還是同盟會的會員。

1912年1月3日,革命者在灤州宣布起義,組成北方革命政府。王金銘任都督,施從雲任總司令,馮玉祥任總參謀長,白雅雨任參謀長。
1月4日,起義軍就被清軍鎮壓了。施從雲、王金銘、白雅雨全都被俘就義,馮玉祥也被抓,但被陸建章營救出來。
灤州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對清朝統治者的震撼特别大。因為起義地點離京師很近,起義者是北洋新軍,這說明清朝在直隸也失去了軍心和民心。是以,一個多月後,清帝就退位了。
結論:這不是倒戈,這是革命。這是馮的功勞。
第二次“倒戈”:護國戰争“倒袁”。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稱帝。
13天後,蔡锷在雲南宣布起兵讨袁,掀起護國運動。護國滇軍兵分三路,兩路進攻四川,一路繞道兩廣,找機會進攻湖南和江西。
單靠川軍是防不住護國滇軍的,馮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也被派到四川和護國軍作戰。
馮玉祥是反對袁世凱稱帝的,就和蔡锷私下裡議和。緊接着,馮玉祥還武力逼迫四川督軍陳宧通電起義,反對袁世凱稱帝。
陳宧是袁世凱最信任的人,他通電反袁給了袁世凱緻命一擊。很快,袁世凱就停止稱帝,不久死去。
陳宧回到北京時,袁世凱已經死了,但他向北洋衆将說明了真相。北洋軍頭們從此把馮玉祥當成另類。
結論:從袁世凱的角度來看,這确實是倒戈。從國家和人民的角度來說,但不是倒戈,是正義之舉,是馮的又一個大功勞。
第三次“倒戈”:武穴停兵倒段祺瑞。
馮玉祥率兵從四川回到北京不久,就因為一些瑣事被段祺瑞削去兵權。段祺瑞、吳佩孚對馮玉祥的态度一直都是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用後就扔,從不把馮當自己人。
不久,張勳複辟。
第十六混成旅官兵趕走段祺瑞派來的旅長,在馮玉祥的帶領下打入北京,趕走了張勳。段祺瑞重新掌權,重新任命馮玉祥為第十六混成旅旅長。
段祺瑞重新掌權後,宣布廢除《臨時約法》,重新制定憲法。孫中山馬上在廣東掀起“護法運動”。
護法軍進攻福建。段祺瑞指令馮玉祥帶兵去福建對戰護法軍。
馮玉祥帶兵走到南京武穴,就不走了。理由一大堆,缺糧缺饷缺兵,天氣不好之類。
當時,段祺瑞是國務總理,馮國璋是總統,兩人不對付。馮國璋暗中支援馮玉祥。
此事最後不了了之。
總結:馮是孫中山的小迷弟,也不支援打内戰。正義也在護法軍一邊。馮玉祥停兵是對的,減少了兵禍。
第四次:發動北京政變,倒曹琨吳佩孚。
1924年,直奉戰争爆發。在奉系攻破九門口,直系敗局已定的情況下。馮玉祥突然發動政變,囚禁曹琨。
政變讓直系軍隊徹底崩盤,吳佩孚出逃。
直奉戰争之前,馮玉祥和吳佩孚、曹琨的關系已經變得很差,吳佩孚想要借奉系之手在戰場上消滅馮玉祥。即使打赢了,馮玉祥也不會受賞,因為不是直系的嫡系。
是以,馮玉祥發動政變首先是為了自保,其次是直系太腐敗了,搜刮地皮,弄得民不聊生。再者,馮玉祥和孫中山的人已經聯系好,準備推倒直系,讓孫中山組閣。
總結:馮玉祥從來就不是曹琨、吳佩孚的部下,其實也談不上倒戈。政變後,趕走溥儀,也算是做出一些貢獻。隻是因為張作霖的破壞,讓孫中山組閣的願望沒有實作。
第五次:支援郭松齡反奉,倒張作霖。
1925年,郭松齡和馮玉祥、李景林結盟,起兵反奉。張作霖被打得丢盔卸甲,十分狼狽,最後在日本人的軍營裡簽署賣國條約,獲得日本人的支援才打敗了郭松齡。
馮玉祥從來不是張作霖的部下,談不上倒戈。
直奉戰争時,兩人曾經是盟友,張作霖承諾隻是為了打敗奉系出口惡氣,絕不入關,還支援孫中山組閣。
直系崩盤後,張作霖卻撕毀盟約,以追擊直系為借口入關,支援段祺瑞組閣,排斥孫中山,還把馮玉祥視為最大對手,時刻準備消滅馮玉祥。
在這種情況下,馮玉祥為了削弱張作霖,隻好支援郭松齡反奉。
第六次,五原誓師,倒北洋。
郭松齡兵敗後,奉系張作霖聯合吳佩孚、閻錫山,五十多萬大軍攻打馮玉祥。
在開戰之前,馮玉祥就宣布下野,去蘇聯考察。但奉、直、閻并沒有就此罷手。1926年5月到8月,四方在南口鏖戰數月,最後馮玉祥的十幾萬西北軍徹底崩潰,殘部逃往標頭、甘肅。
南口大戰是北伐戰争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了中國曆史的發展。因為在南口大戰爆發時,北伐軍已經開始北伐。
因為吳佩孚的十多萬部隊都集中在南口打馮玉祥呢,湖北、湖南防禦空虛,北伐軍一路勢如破竹就打下了湖南,來到了湖北。南口大戰尾聲時,吳佩孚隻帶了兩萬多人回來防守武漢。
1926年9月,馮玉祥從蘇聯回國,召集西北軍舊部20多萬人,在五原縣舉行誓師大會,宣布加入國民革命軍,支援孫中山的“三大政策”,準備揮師向東,推翻北洋軍閥。
馮玉祥的國民軍和北伐軍配合用了兩年多時間,把奉系軍閥趕到關外,北洋政府被終結。
總結:北伐戰争中,馮玉祥的西北軍功勞最大。完成了孫中山的心願。馮不是張作霖的部下,也談不上倒戈。
第七次“倒戈”:1927年禮送出境。
1927年,老蔣、汪精衛、白崇禧發動412反革命政變,屠殺百萬。蔣、汪要求馮玉祥也加入。
馮隻是把軍隊中的幾十個紅色政勞工員禮送出境,還發給路費。
汪精衛發電報讓馮玉祥殺掉鮑羅廷。當時,鮑羅廷正好在馮玉祥的軍營裡。但馮玉祥沒有理會,還派人把鮑羅廷一直送到庫倫。
這算不上倒戈。相比之下,馮算是很善良了。
第八次:中原大戰,倒蔣。
北伐戰争後,奉系退回東北,馮玉祥有42萬軍隊,閻錫山有20萬人,桂系也有20萬人。
老蔣開始削藩,先拿桂系開刀,幾個月就打得桂系丢盔卸甲,把老家廣西都丢了。
接下來,開始對付馮玉祥。但馮玉祥和閻錫山不想被各個擊破,不會坐以待斃,就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蔣。這就是中原大戰。
最後,因張學良入關,馮、閻失敗。馮玉祥的西北軍土崩瓦解,馮成了光杆司令。
小結:中原大戰是軍閥混戰,沒有正義一方。馮玉祥一生中唯一的敗筆。但從馮玉祥的角度來說,想要努力推翻老蔣,也算不上錯,更不是倒戈。
第九次:解放戰争中倒蔣。
1948年,解放戰争如火如荼地進行中,馮玉祥出國考察。1月,馮在美國發表反蔣演講,要和民主派一起推翻蔣,之後幾個月一直如此。
這算不上倒戈。馮已經是光杆司令了,倒什麼戈?頂多算是進步言論而已。
全文總結:所謂“倒戈将軍”的九次倒戈,實際上都是抹黑愛國将領馮玉祥的言論。細品九次倒戈,反而能看出馮玉祥的赤子之心、愛國之心。
大家也可以說一下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