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是1961年9月9日創作的

作者:星辰老莊3C5H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是1961年9月9日創作的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是毛澤東1961年9月9日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最早發表于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詩詞》裡。 詩人有“從容”之心态,才有“無限風光在險峰”,也不難想像,當時全國人民在黑暗中摸索,在崎岖小路上攀登,在艱難險阻中尋求治國自強的真理,并表現出浩浩傲然之骨氣,正是有這樣的上司集團,才得以頂住了強大的外來壓力,戰勝了來自國外的挑戰,使國内經濟建設事業得以在困難中繼續向前推進,“不畏勞苦的人”正在“勞苦”中苦苦尋覓。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是1961年9月9日創作的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松樹在暮色蒼茫中傲然挺立在山崖上,一陣陣亂雲從容地飛過。】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是1961年9月9日創作的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天設地造好的一個仙人洞,正是在這險峻的山峰上才能領略到無限美好的風光。】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是1961年9月9日創作的

1961年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中共中央在廬山舉行工作會議,讨論工業、财貿、教育、科技等問題,以便深入貫徹“調整、鞏固、充分、提高”的八字方針,是國民經濟走出困境。由于時處“三年困難”時期,一方面有國際反華勢力對我國的封鎖及施加壓力,另一方面由于作者本人在前一時期的失誤,作者此時的心态較為複雜,處境也相當困難。作詩之日,是作者引以為豪的“秋收起義”三十四周年紀念日。是以,作者此時心中雖有憂憤蒼涼成份,但更多的卻是作者性格中的堅韌自信及不畏壓力的奮争精神。本詩寫于1961年9月9日,首次發表于1963年12月版《毛澤東詩詞》。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是1961年9月9日創作的

此詩頭兩句:“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是說,在蒼茫的暮色中,你看那剛勁的青松,任憑翻騰的雲霧從身邊穿過,它仍然泰然自若;那漫天飛舞的雲霧也顯得從容不迫。這兩句寫勁松不屈不撓的戰鬥姿态。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是1961年9月9日創作的

“暮色蒼茫”描繪了“勁松”所處的時空環境,用來象征一種暫時混亂不清的局面。1959年到1961年,連續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糧食大量減産,進口糧食又受到封鎖,口糧嚴重短缺,人心不穩。再加上工業生産也急速下降,人們一時感到恐慌,前途渺茫,迷失了方向,在“暮色蒼茫”的情況下,那些飛鳥也都躲在自己的窩裡,惟有那棵不屈不撓的“勁松”送走了多少個“暮色蒼茫”的夜晚,“亂雲飛渡”是當時的實景,描繪出亂雲的兇猛、它象征當時來自國外反動政治勢力的壓力。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是1961年9月9日創作的

具體指在美帝國主義支援下的蔣介石集團,瘋狂叫嚣要反攻大陸;各國反動勢力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也進行了大肆攻擊;蘇聯上司人挑起中蘇論戰,并把兩黨之間的原則争論變為國家争端,對中國施加政治上、經濟上和軍事上的巨大壓力。面對暮色中的亂雲,勁松仍然從容不迫地挺立在那裡,毫不動搖;面對各國反動派反華大合唱,用馬列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不但沒有被吓倒,而且進行了頑強有力的反擊,經受了磨煉,取得了勝利。“仍從容”表示臨危不懼、毫不動搖、敢于鬥争、敢于勝利的偉大氣魄。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是1961年9月9日創作的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仙人洞自然天成,它的無限風光在險峻的山峰之上。這兩句蘊含很深的哲理。要想看到無限美好的風光,必須登上最險要的高峰。推而廣之,我們要想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克服許許多多的困難,掃除各種反動勢力的阻撓。要想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勝利,必須鼓足幹勁,力争上遊,必須出大力,流大汗,才能創造出豐富的物質财富和精神财富。那麼對一個人來說,要想成為“勁松”,就必須經受住各種艱苦的磨難和考驗。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是1961年9月9日創作的

這首詩通過對勁松和仙人洞生動的描寫,歌頌了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為了偉大的社會主義事業而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是1961年9月9日創作的

本詩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為寓理于景。毛澤東根據照片的内容和生活的實際情況,首先塑造兩個主要形象:“勁松”和“仙人洞”。然後塑造“暮色”、“亂雲”、“險峰”等次要形象,它們作為背景出現在詩中,進而構成了廬山仙人洞這一“無限風光”的藝術境界。它不但形象生動,氣勢宏偉,使人深受感染,而且字裡行間蘊含着一種深刻的哲理,使人得到啟發: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無論是幹事業還是做學問,為了實作理想要不懈地追求、奮鬥;或者當我們在人生旅途上受到挫折、身處逆境的時候,都應該充滿必勝的信心,進行不懈的努力,敢于攀登險峰,去奪得最後的勝利。是以,這首絕句成為了寄情于景、寓理于景的脍炙人口的佳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