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評論|又見博士論文後記刷屏,除了眼淚還應看到什麼

作者:紅星新聞

希望網友的感動與支援能夠成為肖清和勇往直前的動力,而不是那些沉重記憶之上的眉批

一篇十幾年前的博士論文後記,近期引發輿論關注,文章的作者是北京大學博士肖清和。作者講述了自己本是一位放牛娃,從安徽潛山一個小山村出發,最後考入北大。文章感動了不少網友,有讀者留言:“看到中間有一段,差點哭出來。看完好像有點找回自己這麼多年努力讀書的一點初心。”

這篇博士論文後記,讓人聯想起另一篇博士論文。今年4月,中科院一博士論文的“緻謝”部分在網上引發熱議。作者黃國平在文中寫道:“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載求學路,一路風雨泥濘,許多不容易。”雖然“記不清有多少次因為現實的壓力而覺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但黃國平從未放棄,他表示“這一路,信念很簡單,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學位論文的最後部分,循例都會附上一篇後記,有人以此向提供幫助的師友緻謝,也有人就此盤點一路走來的心路曆程。兩篇博士論文後記的主題雖然不盡相同,但兩位博士開誠布公的态度都躍然紙上。是以,網友才得以在專業的博士論文之外感受到直抵人心的力量,感歎“比論文本身更震撼的,是這篇在博士生圈子裡面流傳甚廣的後記”。

評論|又見博士論文後記刷屏,除了眼淚還應看到什麼

肖清和博士論文後記感動了網友

同樣是大山裡走出的孩子,同樣經曆了不堪回首的童年往事,并最終邁入莊嚴神聖的學術殿堂,兩位博士身上有太多相似之處。不過,兩篇博士論文後記帶給人們的卻是不一樣的感受。如果說黃國平讓人感受到的是“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肖清和讓人感受到的則是難以言表的沉重和壓抑,雖然他早已改變了命運軌迹,但他“一想到家裡的情況,忍不住還很痛苦。尤其是想到自己還沒有能力讓母親安享晚年,心中甚是愧疚。”

“人是沒法選擇自己的出生的。”肖清和這句話,不僅代表着他和黃國平的心聲,而且是無數寒門學子内心的真實寫照。如何面對無法選擇的出生,這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靈魂之問。僅從論文後記來看,兩位博士雖然經曆了相似的童年,但卻養成了不同的心理特征:黃國平展現出的是堅強和自信,肖清和則多少流露出一絲敏感和怯弱。正因為如此,當黃國平豪言“我已經有勇氣和耐心面對任何困難和挑戰”的時候,肖清和還在因童年經曆難以釋懷,并因為“還沒有能力讓母親安享晚年”黯然神傷。

評論|又見博士論文後記刷屏,除了眼淚還應看到什麼

這正是苦難經曆帶來的兩種後果——要麼使你内心更加強大,要麼使你内心更加脆弱。我這麼說,并不是否認肖清和的付出和成功,僅就成長經曆和學術成果而言,他足以稱得上強者的稱号。隻不過,在學術強者的包裹之下,肖清和的内心仍顯得有些脆弱。盡管這是引發很多人共鳴的看點,但這也恰恰是阻礙個人進一步發展的痛點。實際上,肖清和比起黃國平仍然是幸運的,因為他的母親為了庇護他的生活和自尊,不惜“與身邊的世界為敵”。相比之下,黃國平的父親卻把他抓來換取學費的黃鳝偷走賣掉,買了酒和肉。無依無靠的日子裡,支撐黃國平勠力向前的唯有個人意志,而肖清和終究還有母親拼盡全力為他撐起的一片晴空。這也正是肖清和至今難以釋懷的原因所在。

那些殺不死你的,終将使你變得更強大。尼采的這句話,經常被人引作勵志語錄。但人們很容易忽略一個前提,那些殺不死的不是肉體,而是靈魂。隻有靈魂足夠強大,才不至于在苦難中倒下,并最終在苦難之上綻放人生的光華。與黃國平一樣,肖清和的博士論文後記感動了很多人。與黃國平不一樣的是,希望網友的感動與支援能夠成為他勇往直前的動力,而不是那些沉重記憶之上的眉批。生活終歸是要向前看,哪怕風霜撲面來,也不能放棄美夢與熱望。親情的偉大在于無私的付出,這不應該成為禁锢靈魂的枷鎖。以飽滿的熱情迎接未來的每一天,就是對你愛和愛你的人最好的安慰。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趙志疆

編輯 官莉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評論|又見博士論文後記刷屏,除了眼淚還應看到什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