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研究發現草魚起源于3300萬年前中國西部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本報記者 陸成寬

草魚是我國淡水養殖的四大家魚之一,因其肉質鮮美受到不少吃貨追捧。那麼,你知道草魚起源于何時何地嗎?

11月2日,記者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等機關的研究人員通過對采自内蒙古、青海、江蘇等地的兩個似草魚的絕滅屬、種和兩個草魚絕滅種的咽齒化石,以及現代草魚咽齒化石進行對比研究發現,草魚類可能起源于3300萬年前的漸新世早期中國西部的一種肉食性魚類。那時,中國西部氣候雖然可能比東部幹燥,但仍具有草魚生長的适宜氣候條件。現代草魚則可能在530萬年前的上新世就已形成。相關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于《中國科學:地球科學》英文版。

草魚在中國被食用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其現生種類自然分布在中國東部地區,因其能迅速清除水體中各種草類而被稱為“拓荒者”。

草魚擁有與衆不同的梳狀咽齒。草魚咽齒的表面是琺琅質,非常堅硬。老的咽齒在不斷取食中會磨損,然後就有新的咽齒生長出來将它替換掉。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蘇瑞鳳說:“磨損脫落後的咽齒埋在地層中,成為我們研究鯉科魚類演化非常珍貴的材料。”

“我們對多地發現的兩個似草魚的絕滅屬、種和兩個草魚絕滅種的咽齒化石進行研究後推測,草魚類起源于3300萬年前的漸新世早期中國西部的一種肉食性魚類,那裡當時為溫帶草原環境,與現今草魚的栖息環境不大相同。”蘇瑞鳳說。

按照目前發現的似草魚或者草魚化石看,從漸新世晚期到中新世期間,草魚類向東擴散遷徙,遍及中國西部、東部和北部,範圍比現生草魚的分布廣得多。530萬年前的上新世起,伴随青藏高原隆升的增強,東亞地區向東流入太平洋的大江大河形成,同時亞洲夏季風的增強,草魚類分布最終局限于太平洋東岸新環境,演變成現生種,形成現在的生活和繁殖習性。

在蘇瑞鳳看來,對草魚類咽齒化石的研究從時間和空間上拓寬了對東亞地區特有鯉科魚類演化的認識和了解,結合草魚類生活和繁殖習性及相同地點出土的哺乳動物群,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土地點當時的氣候和水域環境特點。

中國東部的大江大河中,黑龍江和黃河水系共有多種魚類,草魚也是其中之一。但是這兩大河流中間的遼河水系卻沒有草魚記錄。研究人員認為,很可能遼河曾經是有過草魚分布的,當時嫩江還是遼河的上遊。第四紀時,嫩江與遼河之間的長春市及其附近地區因新構造運動而擡升,古嫩—遼流域的上遊被黑龍江的大支流松花江襲奪,進而把包括草魚在内的許多魚類帶到北部的黑龍江。當遼河與其上遊的嫩江分開後,遼河水量及長度就不再适合草魚生存和繁殖了。

蘇瑞鳳表示,草魚類的演化說明,漸新世時,中國西部三盛公附近雖然有點幹冷但仍比現今要溫暖;中新世時,内蒙古中部的氣候也比現今的溫暖和濕潤;從上新世開始,東亞地區氣候和水域生态環境才變得與現代相似。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