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巾帼志願者講黨史 | 文化、教育、衛生等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巾帼志願者講黨史 | 文化、教育、衛生等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巾帼志願者講黨史 | 文化、教育、衛生等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吉林省擁有光榮的革命曆史。中國共産黨成立前後,吉林省就有先進知識分子和黨員傳播馬克思主義,從事革命活動,并在以李大钊為首的中共北方區委上司下,建立了吉林省第一個黨支部——中共長春支部。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吉林人民率先抗日,在黨的上司下,建立了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浴血奮戰,譜寫了愛國主義的英雄壯歌。吉林是這一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楊靖宇等抗聯先烈就壯烈殉國在吉林大地上。吉林是東北解放戰争的重要戰場和前沿根據地,四戰四平、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夏秋冬三季攻勢等重大戰役都在吉林展開,吉林人民為東北解放戰争的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做出巨大貢獻。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為銘記光輝曆史、傳承紅色基因,吉林省婦聯、吉林省委黨史研究室聯合推出《巾帼志願者講黨史》欄目,重溫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的光輝曆程特别是吉林在黨的百年奮鬥曆程中作出的重要曆史貢獻,引導全省廣大婦女群衆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點選音頻 聽巾帼志願者講黨史

文化、教育、衛生等事業的進一步發展音頻:00:00/15:30

講述人:吉林藝術學院學生 冉海意

巾帼志願者講黨史 | 文化、教育、衛生等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文化、教育、衛生等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夏季攻勢以後,新解放區不斷擴大,老區進一步鞏固,同時各根據地工農業和内外貿易的發展,使财政狀況開始好轉。特别是東北全境解放後,戰争支出相對減少,各級政府都加大了對文化、教育、衛生等事業的投資,為文化、教育、衛生等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文化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1947年5月,中共遼吉省委成立黨報委員會,由郭峰任書記。1948年1月,省委作出《關于〈勝利報〉改版的決定》,要求報紙實作地方化、群衆化、通俗化,并将《勝利報》副刊《老百姓》單獨分出來,出版《老百姓報》。省委書記陶鑄要求主編把報紙辦得通俗易懂,讓初識文字的老百姓能看得懂,不識字的老百姓能聽得懂。報社根據省委的意見,專門開設了《一周天下大事》、《老百姓課本》等欄目。四平解放後,《勝利報》辦了《四平版》,遼甯二地委所屬縣份并入遼北省後,《勝利報》又出了《路東版》。1948年7月,新的遼北省委正式成立,《勝利報》改稱《遼北新報》,陶鑄為報紙題寫了新的報頭。1949年5月16日,中共吉林省委召開編審委員會會議,決定把省委内部刊物《鬥争》改為《吉林通訊》,将省委機關報《吉林日報》改為《吉林工農報》。

1947年3月,延吉成立教育出版社,到建國前夕,共出版教材、圖書296種,340萬冊。

夏季攻勢以後,吉林軍區文工團演出的劇目,由配合土改鬥争轉為反映軍事鬥争。為鼓舞戰士和群衆不怕犧牲,投身反蔣戰争,先後創作、演出了《打倒蔣介石》、《紀念樸營長》、《到解放區去》等劇目;為吉林市解放創作了歌曲《春天打雷第一聲》;長春解放後,吉林軍區文工團和長春市的文藝團體一起創作并演出了歌曲《新中國大合唱》、《紅色海洋》、《光榮的國防軍》、《紅燈舞》。延吉火花劇團和吉東軍分區文工團演出的劇目有《胡家莊戰鬥》、《小鬼參軍》、《一雙鞋》等,演唱的歌曲有《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保衛黃河》、《為誰拿槍》等。1947年10月1日,吉北軍分區成立了宣傳隊,他們同吉北聯中文藝工作團一起,活躍在吉北根據地。遼東分局直屬文工團——鴨綠江文工團,于1947年8月到達梅河口,重新排演了《血淚仇》、《白毛女》,創作并排演了《小放哨》。四平解放後,該團改為遼北文工團。1947年5、6月間,遼吉二分區政治部文工團把在公主嶺俘獲的國民黨七十一軍八十八師平劇團改為前哨平劇團,并從7月開始赴乾安、郭前旗、大赉等地巡回演出,劇目有《逼上梁山》、《打漁殺家》等傳統平劇。大赉縣成立了高潮文工團,排演的劇目有秧歌劇《不要拖後腿》、《打到南京去活捉蔣介石》,活報劇《蔣介石的下場》;演唱的歌曲有《媽媽你好糊塗》、《還不趕快來生産》。1948年11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長春市委成立長春文工團,先後排演了大型歌劇《王貴與李香香》,秧歌劇《兄妹開荒》、《夫妻識字》、《地照還家》等。

1949年4月,東北電影制片廠遷回長春,開始為新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做準備,還将影片《八女投江》和《趙一曼》出口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為滿足廣大群衆對電影的需求,各大城市和縣城都建起了電影院,除了中國影片外,長春、吉林等大城市還放映48部蘇聯電影。

夏季攻勢以後,全省各解放區廣大農村繼續以辦冬學的形式開展群眾教育活動。在城市則成立群眾教育館,内設圖書室、文藝組、社會教育組、廣播站等,建國前後改稱文化館。

由于各級黨組織和政府對文化事業的重視和努力,到建國前夕,吉林省已有163個文化事業機構,其中藝術團體22個,劇場21個,電影院43個,俱樂部11個,電影隊11個,公共圖書館2個,文化館51個,文化站2個。這些文化機構的絕大部分是在1948年秋至1949年9月間建立的。

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1947年春,為了争取知識分子參加革命,東北局決定加強中等教育,吉林、遼吉、遼甯省委遵照這一訓示,立即向各地中學派出一批幹部。同年秋,東北行政委員會召開東北第一次教育會議,提出了土改教育的任務,明确指出東北教育主要是中學教育,工作重心是通過思想改造争取并改造知識青年,其次是發動勞動人民自己教育自己,實行“民辦公助”、“以民教民”,恢複和發展國小教育和社會教育。9月4日《東北日報》發表《盡量辦好中學》的社論,指出今天辦中學,必須把培養革命知識分子的教育工作和争取廣大學生的群衆工作結合起來,必須把改造思想搞成群衆運動,省和縣的上司機關要對其所上司的中學的改造思想教育計劃給以指導和幫助。

吉林、遼吉、遼甯省委、省政府對教育工作均給予必要的重視。1947年2月8日至12日,吉林省中、朝中等教育會議在延吉市第一中學召開。會議确定中等學校的教育方針是:着重培養初級幹部,學校要同社會相結合,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幫助政府工作,教育要同生産相結合,不斷改造教育内容,改造師生思想,實作民主集中制。到1948年末,吉林省共有公辦高中和國中43所,學生17989人,教職工939人;有公辦、民辦國小3422所,學生424256人,教職工11768人。中、國小生共計44萬餘人,占全省457萬人口的9%。

長春市解放後,市委、市政府盡其所能發展中、國小和社會教育,東北行政委員會共撥款535800餘萬元,用于修建校舍。到1949年末,已有中學8所,教職員567人,學生8276人;國小115所,學生38176人。在社會教育方面,城市以勞工為對象,農村以農民為對象,開展掃除文盲運動。1949年辦勞工夜校三四處,組織3460多名勞工上夜校學習,群衆夜校11處,1400多人參加學習。

遼北省政府在1947年7月至1948年10月間,先後召開3次全省教育會議,制定措施加強文教工作。一是開辦教師訓練班,加強對教師的思想教育,提高教師隊伍的政治業務素質;二是恢複被關閉和停辦的學校;三是在洮南、白城子、大赉、遼源、通遼、扶餘設立6所中學,各縣也相繼建立了聯中、縣立中學或開辦農民師範班,并逐漸達到了縣辦完全國小、區辦中心國小的目标。

1948年5月,遼北省開始在四平籌辦省立遼北學院,于7月正式開學。遼北省政府主席閻寶航兼任院長,學院設教育、财經、農業、文藝4個大學系、4個預科班。到建國前夕,招生2期共培養各類人才1700餘人。1948年7月,東北大學與吉林大學合并為東北大學(建國後改稱東北師範大學),校址設在吉林市,校長張如心,副校長張德馨,教育長何錫麟。1949年4月,東北大學遷到長春。吉林省委還在财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在延吉成立了專門培養北韓族幹部的高等學校——延邊大學,并将長春工業研究所改為東北科學研究所。

從敵占區吸引大、中學生到解放區就讀,是解放區教育的特殊領域。1947年5月,長春工委在九台創辦長春學院,由馮仲雲兼任院長。1948年3月,遼吉省委在鄭家屯開設青訓班。通過短期教育訓練,不僅使國統區的青年學生擺脫了“正統觀念”,加入到反蔣鬥争的行列,也為新中國的建設準備了基層幹部。

衛生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1948年以前,東北解放區的衛生工作以支援戰争、為戰争服務為總原則,東北行政委員會尚未設立衛生工作的上司機構,隻在民政委員會下設衛生處,工作僅限于搜集材料,制訂計劃,即隻有軍事醫療,沒有民政醫療。冬季攻勢勝利後,民間衛生醫療工作提上了日程。1948年7月,根據東北行政委員會頒布的《東北各級衛生組織機構暫行條例》,吉林省設立了衛生處,遼北省因已發生鼠疫,是以仍然保持衛生防疫委員會,暫不設衛生處。大城市則設衛生局,長春是解放戰争時期全東北最早設立衛生局的城市之一。縣設衛生科,但因衛生幹部缺乏,大部分縣的衛生科未能建立。

1949年,為了改善醫療條件,東北人民政府在長春成立了長春醫科大學,吉林省成立了衛生幹部學校,吉林、長春等大城市的市立醫院都開設了護士助産士學校。在工廠,配合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改善工廠的衛生保健工作。在農村,開展鄉村衛生保健工作,清掃環境衛生。同時,教育訓練鄉村助産士,改造舊産婆,解決“生下孩子養不活”的問題。東北人民政府還在長春建立了衛生技術廠,白城子也建有衛生技術廠。

1948年6月,東北行政委員會吸取1947年下半年遼吉20餘縣發生烈性鼠疫的慘痛教訓,在鄭家屯成立了嫩江、遼北、熱河、内蒙古3省1區聯合防疫指揮機構——西滿防疫統一指揮部。指揮部在通遼、赤峰、白城子設立3個防疫站和1個機動防疫站,配備5輛防疫列車。遼北省組建120人的防疫隊,下設4個分隊,疫區各縣成立10至30人的防疫隊。鐵路部門也設立了防疫站,東北鐵路總局在哈爾濱設立防疫總站,下設5個分站,其中一個分站設在吉林市。1949年,防疫站、隊又有所擴大,并交給各省管理,吉林省又在扶餘設立防疫站。同年秋,東北人民政府在長春建立了鼠疫防治所。這些機構設立之後,培養了大量的防疫人員。白城子衛生技術廠生産鼠疫疫苗的能力也有所提高,1948年生産800萬人份,1949年生産1000萬人份,起到了積極的預防作用。1948年,白城地區又爆發鼠疫,發病人數5497人,死亡3972人,大大低于1947年。1949年,鼠疫染疫人數為445人,死亡272人,又遠遠低于1948年,說明衛生防疫系統的醫療水準已從被動防治鼠疫,提高到主動控制鼠疫,為建國後的防疫工作打下了初步的基礎。

随着防疫工作的發展,衛生檢疫工作也逐漸展開。1949年4月,東北人民政府衛生部在圖們、輯安設立國境檢疫所,8月交給吉林、遼東省政府上司。鐵路部門也設立了衛生檢疫所,東北地區共設立25個,其中有8個設在吉林省境内的吉林、長春、通化、白城子、四平、郭前旗、梅河口、圖們等站。

從1948年10月吉林省解放,到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裡,全省的文化、教育、衛生工作有了長足的進步,對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文摘錄自《中國共産黨吉林曆史 第一卷》

中共吉林省委黨史研究室/著v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