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明皇李隆基的“開元之治”,都做了些啥事

作者:讀史
唐明皇李隆基的“開元之治”,都做了些啥事

本篇系精讀中國史連載200,《隋唐史話》連載10(點選藍字可檢視上篇),歡迎收看。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後,在皇族内部争奪權力的同時,政治危機和邊防危機都很嚴重,大江南北不斷出現小股農民暴動,吐蕃、契丹、突厥等乘機侵犯内地。

唐玄宗正視現實,大膽進行改革。

01、首先,改革吏治。

開元年間,姚崇、宋璟、張嘉貞、張九齡等先後擔任宰相。這些人各有所長,都能直言急谏,玄宗也能聽取意見。

開元三年(715),唐玄宗明确宣稱:“官不濫升,才不虛受,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左賢右戚,豈資于謬賞”。

根據這種精神,他先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裁汰冗員、精簡機構,把武周中宗以來所置員外官、試官、斜封官數千人,一律撤銷,節約了開支。二是恢複谏官、史官參加宰相議事制度。

玄宗還特别重視縣令的選擇,他說:“郡縣者國之本,牧宰者政之先,朕每屬意此官,有殊馀職。”有時親自出題考試,了解應考者是否通曉治國之道。凡考試成績優秀者即被任用,拙劣者被罷免。

在開元四年組織的縣令考試中,有45人不合格,這些人立即被淘汰,“放歸學問"。

不僅如此,當縣令上任以前,玄宗還親自召見,面授機宜。唐玄宗對于那些在職的地方官員,還循名責實,進行比較嚴格的考核,作為黜陟的根據。

為此,他專門頒布了《整饬吏治诏》,規定每年十月,委各道按察使“校量理行殿最,從第一等至第五等奏聞校考,使吏部長官總詳覆。上等為最,下等為殿,中間三等依次定優劣,改轉憑為升降,刺史第一與京官"。這一政策的實施,對改善地方政治,起了一定作用。

唐玄宗把厲行法治嚴明賞罰作為改善吏治的根本措施。他認為:“有善必賞,是以勸能;有罪必罰,是以懲惡。”

開元二十四年(736)以前,基本上貫徹了這種精神。例如,同州刺史姜師度 非常重視發展農業,在他任職期間,組織同州農民開朝邑、河西兩縣的通靈陂,并"引雒水及堰黃河灌之”,種稻田二十萬畝,是以唐玄宗為他頒布《褒姜師度诏》,賜帛三百匹,特加封金紫光祿大夫。

營州都督宋慶禮,組織兵民屯田80餘所,數年之間,“倉廪豐實,居人漸殷”。宋慶禮是以被擢任禦史中丞。

對于那些貪贓枉法之徒,不論職位高低,都依法制裁。如刺史裴景先,由于他私自聚斂五千匹絹,玄宗親自下诏把他處死。前太子太傅蕭嵩,由于向中官牛仙童納賄,被貶為青州刺史。營州刺史張守珪,曾建立很大戰功,但後來由于謊報軍情,賄賂中使,被貶為括州刺史。

刺史縣令是親民之官,唐玄宗的改革政策,主要是通過他們貫徹執行。

02、其次,打擊豪強大族,勵行均田制度,并興修了農田水利。

8世紀初年,唐政府的勒索和大族豪強的土地兼并,使均田農民的負擔越來越重,時常無力維持其自身的生存和簡單再生産,進而出現了“天下戶口,逃亡過半"的情況。而這些逃戶,大都變成了豪強大族的"私屬"。

由于納稅者的減少,使政府内藏匮乏,水利失修,軍備不整,國防空虛。唐玄宗執政後,為了挽救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機,便不得不和豪強大族進行鬥争,從他們手裡争奪土地和勞動力,以維護均田制度。

玄宗一貫支援官吏打擊豪強,李元紘任京兆尹時,“諸王公權要之家,皆緣(鄭白)渠立碰,以害水田”。 元紘“令吏人一切毀之,百姓大獲其利”。

薛王李業的舅父王仙童,侵暴百姓,強奪民田, 有關人員打算依法制裁他。李業向玄宗求情,在宰相姚崇、盧懷慎的堅持下,唐玄宗依法懲辦了王仙童,從此“貴戚束手”。

開元初年,雖然制裁一些豪強、大族,但從全國範圍看,打擊得很不徹底, 也不可能是徹底的,當時仍然有不少黑地和勞力被豪強大族控制, 進而使唐政府的财政收入減少。

為了挽救财政危機,從開元九年 (721)至十二年,唐政府利用四年時間,在全國範圍内開展一個檢田括戶運動:敕令宇文融任全國覆田勸農使,下設十道勸農使和勸農判官,分頭到全國各地檢查黑地和豪族、官僚等蔭庇的勞動 力;把檢括的籍外土地沒收,按均田制分給無地客戶,對于 賬外人口,則重新登記注冊,就地入籍,免六年租庸調,隻交戶稅。

這次括戶運動的結果,中央政府增80萬戶,歲終征得戶稅錢數百萬。

由此可見,檢田括戶運動的結果,加強了中央集權,增加了國家的收入,限制了土地兼并,并借以緩和了階級沖突。從主流看,唐玄宗這一措施,确實促進了社會生産力的發展。

03、第三,打擊佛教勢力,重視學術文化的發展。

唐玄宗執政以後,開元初年,下诏栽汰天下僧尼,當時各地還俗者12000餘人。 同年八月,玄宗還下令嚴禁新造佛寺,并禁鑄佛像,禁抄佛經。同時又禁止貴族官員與僧尼交際,使佛教勢力受到很大打擊。

南北朝時期,文物典籍喪失殆盡,唐初雖然做了一些搜集整理的工作,但收獲不大。到了開元時期,随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學術文化也有很大發展。玄宗任昭文館學士馬懷素為修圖書使,他和儲無量一道,共同組織搜集整理和編書事務。

玄宗還親自檢查圖書的編輯工作,并且下令在長安洛陽創設集書院,組織全國著名學者,叫他們集中力量著書立說。玄宗并敕令大府寺:“每月給麻紙五千番,每季給上墨三百六十丸,每年給上好兔皮五百張為筆材。”以保證編書和抄書工作的順利進行。

唐玄宗自己還是音樂家、戲劇家和詩人,他愛好文藝,附庸風雅。在兩《唐書》的《音樂志》和《禮樂志》裡,有不少是玄宗和妃子唱和共為歡樂的記載。

此外,唐玄宗還注意征召和培養各種人才,他聘請不少名流學者,充當其學術顧問。例如,張遂是著名的天文學家,由于拒絕和大貴族武三思合作,他隐居嵩山,當了和尚。開元三年(715) , 唐玄宗把張遂召到長安,讓他當天文學顧問。

張遂利用玄宗創造的條件,加上自己的辛勤勞動,終于創造出著名的《大衍曆》,并指導實測地球子午線,成為曆史上卓越的天文學家。

玄宗還下诏征召大詩人李白,讓李白做翰林供奉,給予優厚的待遇。李白以布衣應聘入宮,對當時文化界影響很大。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文藝的興旺發達,是必然的現象。

唐明皇李隆基的“開元之治”,都做了些啥事

04、徹底解決邊區問題

唐玄宗即位以前,邊防危機十分嚴重。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利用民族沖突,煽動其部衆“舉兵反”,并且攻陷了營州。接着,營州都督府管轄的連昌、師、鮮、沃、慎、瑞、信、黎、賓、夷賓、賓從等州也相繼失守。是以,公元696年以後,這十二州的政府被迫遷到青、幽、宋、徐等州。

武則天派王孝傑等組織反擊,結果大敗,幾乎全軍覆沒,大将王孝傑陣亡。

從此以後,契丹貴族經常利用他們占據遼西的有利地位,瘋狂掠奪内地,殘害北方人民。

至于玉門以西,公元692年,王孝傑雖然收複了安西四鎮,但在11年以後(703),突騎施奴隸主貴族烏質勒又攻陷了四鎮之一的碎葉鎮,并“徙其牙帳居之”,從此“安西道絕"。

烏質勒掌握14萬武裝,接着又向北庭都護府進攻,并強占了庭州西部一些地方。這不僅破壞了國家的統一,同時也堵塞了絲綢之路,使唐朝對外貿易受了嚴重影響。

碎葉和庭州失守時,武則天已經80歲了,已無法解決西域問題。武則天死後,在中宗、睿宗執政年代,不僅政治腐敗,而且宮廷内部奪權鬥争非常激烈,他們不想也不可能收複碎葉。這個擔子,曆史地落在唐玄宗的肩上。

在北方邊區,從唐初戰敗突厥奴隸主貴族以後,便統一了大漠南北,設定單于、安北(燕然)都護府,分别管轄長城内外到貝加爾湖的廣大區域。此後,長城以北保持數十年的相對安定局面。

但是,到了7世紀末葉,唐朝北方門戶雲州(今山西大同)被突厥攻陷。從此長城以南已無險可守。公元683年,突厥進攻蔚州(今河北蔚縣)、定州(今河北定縣)。 由于長城以北大片領土失守,公元685年,唐政府把安北都護府臨時僑置同城,一直到開元初年。

從上述情況看來,到玄宗即位時期,西域的碎葉、庭州,北方的雲州以北,以及遼西十二州,都已被突厥、契丹奴隸主貴族占領,隴右及河北人民經常慘遭劫掠和屠殺。唐朝全國統一的局面被破壞了。

唐玄宗執政以後,為徹底解決邊區問題,采取了以下兩項措施:

(一)整頓軍旅。首先,他頒布《練兵诏》,敕令“西北軍鎮宜加兵數,先以側近兵充,并精加簡擇,其老考等色,所司具以條例奏聞。戰兵别簡為隊伍,專令教練,不得辄有役使。”不僅頒布诏令,而且還派兵部侍郎等往軍州督促檢查該诏令執行情況。

另一方面,7世紀末年,軍馬“潛耗太半”,玄宗即位時,隻剩24萬匹。為了加強軍馬的保養和繁殖工作,他任命太仆卿王毛仲為内外閑廄使,提高了工作效率。到開元十三年(725),軍馬增至43萬餘匹。

(二)擴大屯田區,認真解決軍糧問題。從中宗到開元初年,軍費開支龐大,假若把全部經費都加在農民身上,不僅會引起階級沖突的激化,而且運輸也有困難。于是唐玄宗敕令在西北萬裡的邊防線上及黃河以北部分地區,設定龐大的屯田區。

資料記載,在開元年間,全軍屯田總數是1141屯, 面積至少有500餘萬畝。

屯田的分布,邊區最多,占總數82%。内地隻有18%, 因為屯田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邊防軍的口糧問題。

在備戰的基礎上,玄宗開始收複失地,鞏固邊區安全,特别是緻力于維護“絲綢之路”的暢通。

開元五年(717),唐把淪陷17年的營州等十三州全部收複。玄宗派宋慶禮任都督,重建營州防務,開屯田120區。同時,長城以北的拔也古、同羅、回纥等也宣布取消割據稱号,與唐政府合作。于是,重新恢複了安北都護府, 統一了長城以北。

解決西域問題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開元二十七年 (739),唐玄宗派碛西節度使蓋嘉運打敗了突騎施,擒其可汗,收複了碎葉,進而使淪陷37年的碎葉鎮又重新回歸唐朝。

第二階段是擊敗吐蕃、小勃律,重新打通“絲綢之路”的門戶。在開元初年,西域小勃律(克什米爾以北)可汗曾到唐朝請降,唐政府在他們那裡置綏遠軍。

天寶六載(747),小勃律王娶吐蕃王女,因附于吐蕃。唐玄宗派安西副都護高仙芝打敗了吐蕃,俘虜小勃律王和公主,遣送長安。

這一戰争勝利以後,"拂秝、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恐,鹹歸附"。唐朝重 新打通“絲綢之路”,不僅維護了國家的安全,而且有利于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

《經典中國通史》(16冊) ¥168 購買

本文内容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與“讀史”聯袂打造的中國讀本《經典中國通史》之《隋唐史話》。

《經典中國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

這套書是由十多位出生于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曆史學家,耗時數年,精心編撰而成。從夏商到晚清的曆史遷徙,五千年華夏史全景描繪,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傳世經典,值得學習珍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