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男孩拼盡全力得了長跑第一名,卻沮喪地低下頭,滿臉哀傷

文/钰鏡

圖/網絡

男孩拼盡全力得了長跑第一名,卻沮喪地低下頭,滿臉哀傷

孩子對父母來說究竟是什麼呢?養老工具?脫貧助手?愛的結晶?

父母應該怎樣對待孩子呢?或者說,孩子應該怎樣被父母對待呢?

電影《小鞋子》,故事從一雙小鞋子開始。小男孩阿裡從修理店取回妹妹的鞋子後,買了一大包烤餅,然後又去買菜,他順手将小鞋子和烤餅放在了蔬菜店門口。阿裡挑洋芋時,一個收廢品的大爺經過這家蔬菜店,把裝有妹妹小鞋子的黑袋子當成廢品收走了……

男孩拼盡全力得了長跑第一名,卻沮喪地低下頭,滿臉哀傷

丢了小鞋子的阿裡一路跑回家,在妹妹的逼問下,阿裡不得不說出真相,并哀求妹妹不要告訴媽媽。然後,他急着跑出家門去找鞋。

鞋子沒能找回來,妹妹為沒鞋子去上學而發愁。為了不被爸爸打,兄妹倆商量後決定,妹妹上學回來後跟阿裡換鞋子,每人穿半天。

從此,兄妹兩人開啟了瘋跑模式。妹妹一放學就瘋跑回家,在家附近跟早已等着的阿裡換鞋子,然後阿裡再瘋跑到學校。

男孩拼盡全力得了長跑第一名,卻沮喪地低下頭,滿臉哀傷

隻要稍有不順,阿裡就會遲到,而妹妹為了哥哥不遲到,提心吊膽關注着時間,甚至提前交卷。妹妹也曾因為跑太快,不小心把一隻鞋子掉進河裡,看着鞋子随河水向前,她一路緊追着。

他們的上下學之路變得異常坎坷,但直到影片結束,兄妹倆誰都沒有将丢了鞋子這件事告訴父母,因為他們知道爸媽沒錢給他們買鞋子,隻會挨打。

孩子做錯事情在所難免,可即便是無意弄丢了鞋子,阿裡卻不敢讓父母知道,因為他内心有被打的恐懼。

打孩子隻是自己不理智地出氣罷了,它解決得了什麼問題嗎?隻會讓孩子害怕自己而已。

整部影片中,阿裡大多數時候都是愁眉苦臉的。

去找丢失的小鞋子時,他從一大堆同齡人身邊經過,其他孩子開心地玩耍,阿裡卻完全顧不上,連一個小男孩約他一起玩,他都顧不上回答。

而當他有心情回複小夥伴的邀約時,他的回答都是不去,媽媽病了。

小小年紀,知道家裡窮,知道媽媽病了,知道自己需要幫忙幹家務,是以他連玩這個天性都被無形扼殺了。

這個年紀的小男孩,本該無憂無慮地玩耍,但他卻活得像個成年人,總有種沉重感。

一次,當阿裡得知參加長跑比賽獲得第三名的獎品是一雙鞋子時,錯過報名時間的阿裡苦苦哀求學校老師讓他參加比賽,并保證自己一定可以跑得很快。

得到了比賽資格的阿裡在比賽那天拼命地跑,腦海裡全是妹妹和他每天上下學換鞋的窘迫樣。他使出吃奶的力氣抵達終點,最關心的問題是自己是否得了第三名。

男孩拼盡全力得了長跑第一名,卻沮喪地低下頭,滿臉哀傷

僅有的一雙鞋因為跑步磨破底了,兩隻腳有了好幾個血泡,可惜的是,阿裡沒能如願得到新鞋,因為他得了第一名。在領獎處,阿裡始終沮喪地低下頭,滿含淚水,滿臉哀傷。他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不想得第一名的人,也是唯一一個得了第一名卻感到如此難過的人。

看完影片,我心中最大的困惑:為什麼明明這麼窮了,已經有兩個孩子卻又生了個小孩?

年幼的阿裡和妹妹,本是需要父母關心和疼愛的年紀,卻得幫父母幹家務、照顧嬰兒,丢了鞋甯願受各種苦,也不願意告訴父母。

這樣的孩子,是用來給父母幹活的嗎?

孩子不該是養老工具和脫貧助手,他們的成長應該輕松快樂,而不是飽含痛苦和哀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