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男孩拼尽全力得了长跑第一名,却沮丧地低下头,满脸哀伤

文/钰镜

图/网络

男孩拼尽全力得了长跑第一名,却沮丧地低下头,满脸哀伤

孩子对父母来说究竟是什么呢?养老工具?脱贫助手?爱的结晶?

父母应该怎样对待孩子呢?或者说,孩子应该怎样被父母对待呢?

电影《小鞋子》,故事从一双小鞋子开始。小男孩阿里从修理店取回妹妹的鞋子后,买了一大包烤饼,然后又去买菜,他顺手将小鞋子和烤饼放在了蔬菜店门口。阿里挑土豆时,一个收废品的大爷经过这家蔬菜店,把装有妹妹小鞋子的黑袋子当成废品收走了……

男孩拼尽全力得了长跑第一名,却沮丧地低下头,满脸哀伤

丢了小鞋子的阿里一路跑回家,在妹妹的逼问下,阿里不得不说出真相,并哀求妹妹不要告诉妈妈。然后,他急着跑出家门去找鞋。

鞋子没能找回来,妹妹为没鞋子去上学而发愁。为了不被爸爸打,兄妹俩商量后决定,妹妹上学回来后跟阿里换鞋子,每人穿半天。

从此,兄妹两人开启了疯跑模式。妹妹一放学就疯跑回家,在家附近跟早已等着的阿里换鞋子,然后阿里再疯跑到学校。

男孩拼尽全力得了长跑第一名,却沮丧地低下头,满脸哀伤

只要稍有不顺,阿里就会迟到,而妹妹为了哥哥不迟到,提心吊胆关注着时间,甚至提前交卷。妹妹也曾因为跑太快,不小心把一只鞋子掉进河里,看着鞋子随河水向前,她一路紧追着。

他们的上下学之路变得异常坎坷,但直到影片结束,兄妹俩谁都没有将丢了鞋子这件事告诉父母,因为他们知道爸妈没钱给他们买鞋子,只会挨打。

孩子做错事情在所难免,可即便是无意弄丢了鞋子,阿里却不敢让父母知道,因为他内心有被打的恐惧。

打孩子只是自己不理智地出气罢了,它解决得了什么问题吗?只会让孩子害怕自己而已。

整部影片中,阿里大多数时候都是愁眉苦脸的。

去找丢失的小鞋子时,他从一大堆同龄人身边经过,其他孩子开心地玩耍,阿里却完全顾不上,连一个小男孩约他一起玩,他都顾不上回答。

而当他有心情回复小伙伴的邀约时,他的回答都是不去,妈妈病了。

小小年纪,知道家里穷,知道妈妈病了,知道自己需要帮忙干家务,所以他连玩这个天性都被无形扼杀了。

这个年纪的小男孩,本该无忧无虑地玩耍,但他却活得像个成年人,总有种沉重感。

一次,当阿里得知参加长跑比赛获得第三名的奖品是一双鞋子时,错过报名时间的阿里苦苦哀求学校老师让他参加比赛,并保证自己一定可以跑得很快。

得到了比赛资格的阿里在比赛那天拼命地跑,脑海里全是妹妹和他每天上下学换鞋的窘迫样。他使出吃奶的力气抵达终点,最关心的问题是自己是否得了第三名。

男孩拼尽全力得了长跑第一名,却沮丧地低下头,满脸哀伤

仅有的一双鞋因为跑步磨破底了,两只脚有了好几个血泡,可惜的是,阿里没能如愿得到新鞋,因为他得了第一名。在领奖处,阿里始终沮丧地低下头,满含泪水,满脸哀伤。他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不想得第一名的人,也是唯一一个得了第一名却感到如此难过的人。

看完影片,我心中最大的困惑:为什么明明这么穷了,已经有两个孩子却又生了个小孩?

年幼的阿里和妹妹,本是需要父母关心和疼爱的年纪,却得帮父母干家务、照顾婴儿,丢了鞋宁愿受各种苦,也不愿意告诉父母。

这样的孩子,是用来给父母干活的吗?

孩子不该是养老工具和脱贫助手,他们的成长应该轻松快乐,而不是饱含痛苦和哀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