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年(215年)年初 ,曹操遣大将張遼、樂進、李典率軍7000餘人駐守合肥,以防禦吳軍進攻淮南。
随後,曹操親率大軍去征讨漢中張魯,臨出發前,曹操給合肥護軍薛悌留下一封信,封套上注明:待孫權率軍大舉來襲時再拆封。

建安二十年七月,吳主孫權果然親統十萬大軍前來圍攻合肥。見吳軍大舉來襲,合肥護軍薛悌遵曹操訓示打開信封看信,信中說:
“若孫權至者,張(遼)李(典)将軍出戰,樂(進)将軍守(城),護軍(薛悌)勿得與戰”。
諸将聽後都很懷疑,認為薛悌懼戰,暗中作了手腳。
這時,張遼站出來說:
“(曹)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衆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 ?
李典同意張遼的意見。張遼謀勇兼具,屢建奇功,乃曹魏聲名顯赫的“五子良将”之一,在軍中威望卓著,衆人見他如此分析,均覺有理,遂統一意見,服從其調遣。
當夜,張遼從軍中挑選出800名精悍勇壯的敢死之士,殺牛犒飨(款待),飽餐一頓,準備次日出城與敵決戰。次日清晨,張遼披堅執銳,率先策馬沖陣,連斬兩員敵将、擊殺數十名敵軍,并大聲自報家門,打馬疾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入孫權大營中,如入無人之地,竟直達孫權麾下。
孫權早就知道張遼骁勇過人,但沒想到他如此厲害,居然單騎殺至吳軍的核心中,擋者死,擊者服,無人能敵。孫權大驚失色,急忙策馬狂奔,其左右護軍亦不知所措,隻得簇擁孫權登上一座高聳的小山包,以長戟遮護自守。
張遼在小丘下疾呼孫權,喊孫權下來決一死戰,孫權卻不敢回應。孫權在小山包上四處眺望,發覺張遼的追随者很少,便下令大軍聚攏過來,将張遼包圍數重,張遼面無懼色,左沖右突,大砍大殺,橫沖直撞,銳不可當,居然被他沖開一個缺口、率數十勇士突出重圍。但吳軍人多勢衆,仍有将士陷在陣中突不出來。餘衆一面與敵苦鬥,一面大聲呼号曰:“将軍棄我(丢下我等不管) 乎” !
張遼聽見後,又毫不猶豫地返身沖入戰團救出餘衆,他橫挑豎刺,打得吳軍人仰馬翻,心驚膽戰,疲靡不堪,因惶恐四散而逃,不敢再來阻擋、截殺。
這場惡戰,從清晨戰至午後,張遼神勇無比,殺得吳軍将士聞風喪膽,失去了鬥志。張遼這才拔馬回到營中 ,督率将士修葺城防,加強守備。曹軍将士軍心大為振奮,李典、樂進、薛悌等将領都十分佩服張遼的膽識。孫權不甘心,又連續圍攻了十幾天,卻久攻不下,于是率軍怏怏退去,而張遼卻率軍出城緊追不舍, 差一點就要快生擒孫權了。張遼率7000守軍以寡勝衆,大破孫權十萬大軍,幾乎要活捉孫權,随即一戰封神。
曹操攻取漢中凱旋歸來,對張遼的智勇大加贊賞,擢升其為征東将軍。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名噪四海,“張遼止啼(用張遼吓唬夜哭的孩子)”也成為了江南民間口耳相傳的傳奇典故。張遼之善戰為曆代所推崇,不僅被陳壽贊譽為曹魏“五子良将”之首,并當之無愧地進入“古今六十四名将”序列。
【插圖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