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8月,在北京舉行的一個葬禮上,台上那位主持葬禮的人,是一個無比眼熟的身影,仔細看去,竟然是葉劍英元帥。
這不是葉劍英元帥第一次主持葬禮,但這次他主持的,不是和他一起浴血奮戰的戰友,而是一位通訊人員,王诤。
毛主席曾評價王诤說:“他可是我們共産黨的通訊祖師爺”。
毛主席對王诤有如此高的評價,倒不是單純地表揚,而是說出了事實罷了。

圖文無關
衆所周知,共産黨當初走的群衆路線,當時中國的人民窮得響叮當,什麼都沒有,作為群衆中起義的共産黨,在初期的時候,确實什麼都要靠繳獲敵人的裝備才能武裝自己,是以每次戰争勝利後,他們都要清點武器、裝備、物資、以及俘虜。
就像1937年賀綠汀所寫的那首《遊擊隊之歌》中的歌詞所描述的一般:
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
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這不是葉劍英主持的第一個葬禮,但看着一個又一個戰友躺進棺木中,每一次參加戰友的葬禮,葉元帥的心中的悲痛都成倍地增加。葉劍英和王诤相處的時間并不長,畢竟一個在前線打仗,一個在後方研究情報電路,兩人交際的次數伸手可數。
但葉劍英卻十分欣賞王诤,不然也不會親自去主持他的葬禮,在王诤生前,葉劍英還特地請人畫了一副雄鷹圖送給王诤,親自提筆寫出一句:“英雄老去心猶壯,獨立蒼茫若有思”以表達自己對王诤的欣賞之情。
那這個王诤究竟是何許人也,竟然讓大名鼎鼎的開國元帥為他主持葬禮?今天富貴就帶你了解一下王诤的傳奇故事。
1930年11月5日,蔣介石任命魯滌平為總司令、師長張輝瓒為前線總指揮,揮兵10萬,向中央蘇區發起圍剿。但是這第一次圍剿戰,就被毛主席、朱德率領的紅軍給反圍剿了,在龍崗一戰中,國民黨不僅沒有将共産黨圍剿,還被反繳大批的裝備不說,連18師的師長張輝瓒都被紅軍給俘虜了,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但這次我們說的主角,卻不是這次反圍剿中被俘虜的最大将領,而是在國民黨看來,絲毫不起眼的一位通訊小兵,王诤。
這個王诤,隻能說是一位通訊員,因為空有一身本領,隻能給長官們打個電話傳遞一下自己内部的消息,為什麼呢?因為在國民黨和共産黨的戰鬥中,根本沒有電台情報這一說。
窮的就剩人的共産黨,和搜刮民脂民膏的國民黨不一樣,哪怕再窮再苦,也隻從敵人手中繳物資,從不征收群衆一分錢,哪怕是一杆槍,一把刀,對共産黨來說,都來之不易。更被說當時的稀罕物件,無線電電台了。
無線電台
當時共産黨也希望有自己的無線電電台,這樣就不用使用人力傳遞情報了 ,無線電又快又友善,但是共産黨手上,既無無線電電台,也無通訊員,誰也不了解無線電,一衆人隻能望着無線電興歎。
但在清點第一次反圍剿的俘虜時,參謀處處長郭化若發現有幾個人尤為特殊,不拿槍不抗炮,不知道是做什麼的,後來一問才知道,原來是國民黨的通訊員,郭化若那叫一個開心,這真是想瞌睡就送來了枕頭。
這不,人就來了,郭化若将這件事告訴毛主席,當時毛主席正發愁沒有聯絡員呢,趕忙交代郭化若:問問他們有誰願意留下來,不願意也不要強迫,不願意留下來的就給些盤纏讓他們離開,要心甘情願的才好。
郭化若就将毛主席的意思告訴了那些被俘虜的通訊員,問他們:你們有誰願意留下來?
當即,就有一個人舉起了手,有了第一個人,随後又有一個人站了出來。等到郭化若解散了那些不願意留下來的聯絡員後,才了解到這兩個人,原來是一對師徒,師傅叫吳人鑒,徒弟叫劉達瑞。
經過共産黨的調查,才知道,這吳人鑒,竟然是進錯黨組織了。
這吳人鑒,是江蘇省武進縣人,生于1909年5月,家境優渥,自小就被家裡送去讀私塾,後來在1928年2月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通信科,這個學科在當時可謂是高端專業了,裡面的人都屬于不可多得的人才。
而黃埔軍校則是大多數國民黨将領的母校,是孕育國民黨上層人員的搖籃,是以吳人鑒在1928年進入黃埔軍校後,呆了一年就被召了國民黨。
先是在國民黨第九師擔任無線電台報務員,在第九師呆了兩年後,因為蔣介石預備對共産黨發動第一次圍剿戰,吳人鑒又被調到張輝瓒帶領的國民黨第十八師當報務員。
但早在國民黨第九師的工作的那兩年,吳人鑒作為報務員,他隐約猜到國民黨的意圖,才驚恐地發現,自己竟然投靠到了群衆的對立面!
吳人鑒後改名為王诤
他知道的消息比一些沖鋒陷陣的小兵們要多一些,雖然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此時的吳人鑒已經沒有回頭路,作為掌握情報的報務員,他們的身份被調查的一清二楚,吳人鑒為了家人的安全隻能在國民黨苟且偷生。
當吳人鑒被俘虜時,他已經做好投靠共産黨的準備了,他了解到共産黨才是為人民當家做主而奮鬥的民主黨派,這正是他所向往的,是以當郭化若說出來的時候,吳人鑒第一個站了出來。
而作為徒弟的劉達瑞看見師父站出去,也一并站了出來,雖然劉達瑞和吳人鑒是在第十八師才認識,但兩個人立場是一樣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他尊重以及跟随師傅的選擇。
吳人鑒和劉達瑞為了不被國民黨發現,進而迫害自己的家人,兩個人化名王诤、劉寅。
在這次的反圍剿中,我軍不止吸收了兩個通訊員,還繳獲了一台無線電電台,但因為戰士們戰鬥時,因為不認識這是什麼,不小心将這個嬌貴的大家夥碰壞了,一衆人手足無措的時候,王诤上前檢查了一下這個無線電,無奈的表示,這個無線電電台已經壞了。
這一個壞消息,讓一些小戰士都急出了淚花,都怪他們太不小心了,要不然,他們就能擁有一台無線電電台了。這可是毛主席心心念念的無線電電台,如果有了它,他們就能快速傳遞軍報,再也不會因為情報不及時而吃虧仗了。
不忍看戰士們和毛主席失望,王诤撸起袖子道:“我試一試看能不能修好”
最終這台無線電電台被王诤修好了一半,為什麼說一半呢。
王诤對上級報告,這個無線電電台隻能接收情報,而不能發報。
王诤
但這已經足夠了,郭化若激情昂揚地說道:既然我們能繳收第一個無線電電台,那還會有第二個,最重要的是,我們有了通訊員!
在1930年12月,王诤和劉寅加入工農紅軍之後,就在次年的1月見到了毛主席,對于這兩個通訊員,毛主席可是寄于了很大的希望。
王诤不負毛主席和朱老總所望,利用這個殘破的無線電電台,在第二次國民黨圍剿共産黨的戰争中,破譯了王金钰發給剿匪總司令何應欽的急電。
王金钰在無線電中說道,因為軍中多數将士因為水土不服導緻生病,以至軍中動亂不斷,雖然已經将其中三個就地正法,但為了避免紅軍趁亂突襲,希望上級能夠為行軍修橋鋪路,以便轉移軍隊 。
王诤将這個消息趕緊上報,得知消息的上司人們大喜,顧不得表揚王诤,立馬就調兵遣将,連夜包圍了在富川的國民黨軍隊,因為提前得知了王金钰的部隊現如今跟個病貓一樣,戰士們士氣大增,直接将王金钰打了個措手不及,公秉藩率師一萬多人,也被紅軍迎面擊潰,光生俘的戰俘就多達幾千人。
半個月就結束了國民黨第二次圍剿,共産黨第二次反圍剿不僅勝利凱旋,還收繳了國民黨大批軍備物資,及時補充了戰争中的消耗。
在這次勝利之後,毛主席還特地表揚了王诤和劉寅,說他們是紅軍的順風耳、千裡眼,是他們緻勝克敵的一大法寶。
這話可猶如給王诤兩個人打了一劑定心針,在為紅軍攔截敵方情報時更加用心。
甚至在破碎張國焘意圖分裂紅軍,意圖襲擊紅一軍時,也同樣被捕捉情報的王诤發現,但是光知道張國焘的計劃也沒有用,當時紅一軍已經是傷病殘将,軍備也不夠,他們急需紅二軍。但因為無線電受過損傷,信号十分不穩定,上司人聚集電台室中,時間一點點流逝,空氣逐漸凝重,王诤不斷地調整頻道,直到他們聽見一個帶着湖南口音的回應,氣氛瞬間釋重。
靠着無線電,紅軍的戰事更加順利,此時的王诤不僅僅是一個無線電情報員,就像毛主席說的,王诤是紅軍制勝的一個法寶。
因為繳來的無線電電台總是有些毛病,是以王诤開始自學修理無線電電台,靠着從國民黨那裡繳來的電台,他一點點繪制電台圖樣,将電台了解的更加透徹,如果軍中有壞了的無線電電台,送到王诤那裡,準能修好。
為了防止國民黨攔截紅軍情報,王诤還改造了紅軍裝備的電台,手把手教育訓練無線電報員,為工農紅軍在情報工作上的發展做出了極大地貢獻。
七位戰士湘江以身托起紅軍至寶
但說起為何王诤如此死心塌地跟随工農紅軍,那還要說起1934年的長征路上,因為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不得不進行長征,王诤身為紅軍總司令部電台大隊長,被周圍的戰士們團團圍繞保護,部隊上還分給他一匹馬,但是看着那麼多傷員都隻能徒步行走,王诤在心裡告訴自己,馬匹,隻能用來馱裝置,他堅決不能騎馬。
但随着國民黨派出戰鬥機轟炸隊伍,即使身處于隊伍中央的王诤也遭受炮火轟炸,王诤不是戰士,但他是比戰士們還要重要的通訊員。為了保護昏迷的王诤,小戰士們輪流背起這個珍貴的技術人員,将他放在樹排上渡江。
但是炮火一次次在身邊落下,樹排被炸毀,為了将王诤安全帶離,戰士們在湘江寒冷的水中背起王诤,一個戰士力竭倒下,立馬又有另一個戰士補上,就這樣,才帶着王诤渡過了湘江。
等到王诤醒來時,才得知至少有七個戰士為了保護他,永遠留在了湘江。他們或許沉眠在寒冷的江水中,或許被戰友帶回,但是都永遠回不了家鄉。
王诤得知此事,猶如晴天霹靂,久久不能言語,隻有淚水模糊了視線。為了犧牲的戰士,王诤發誓,一定要用他的通訊技術幫助紅軍取得勝利,方才不算辜負那些為了他犧牲的戰士們。
王诤的能力不止是竊取情報和聯絡友軍,在北韓戰争中,王诤和張履謙一起解決了敵方使用電磁波幹擾我軍雷達這一計劃。
在後來我國研究兩彈一星時,因為國民黨使用一種名為U-2的高空偵查飛機頻繁騷擾實驗基地,由于U-2對制導雷達的幹擾,飛彈一直打不中,王诤得知後自願請纓,前往研究如何對付U-2。
在王诤和張履謙幾個月的研究下,他們制造出了一種改變飛彈雷達工作體制的方法,采用連續照射的方式,進行目标跟蹤和飛彈制導,在被摧毀了第四架、第五架U-2之後,U-2再也不敢進入大陸。
王诤被毛主席稱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紅色通信的開山鼻祖”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1978王诤中将去世,但在前一年他還堅持在工作崗位上。
在王诤的葬禮上,李劍英元帥又說起自己對王诤的那句題詞:“英雄老去心猶壯,獨立蒼茫若有思“
王诤這一輩,都在為國家工作,從未休息,因為他的命從來不是自己的,他身上寄托着湘江戰士們的意志,為了勝利,戰士們用生命和敵人拼搏,為了國家,王诤永遠奔赴在電子通信的第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