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晏雯
通訊員 杜巍巍 楊岑
對話背景
前不久,廣西北海的一名初二學生在學校跑步時不幸倒地;長沙一位從事地産行業的28歲男子在高強度工作後猝死……都是花樣年華,猝然離世,讓人不勝唏噓。這樣的例子也總是出現在人們視野中。猝死到底是什麼原因導緻的?能不能提前預防?研究發現,猝死的可能性和個人基因有很大的關聯度。如果通過基因檢測,篩查出“緻死”基因,或許這樣的悲劇能減少一些。

論文發表截圖
日前,最新一期國際心血管領域頂級期刊《美國心髒病學會雜志》,發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心血管内科胡丹教授課題組心律失常最新研究進展:編碼心髒鈉離子通道的SCN5A,是可導緻心源性猝死的早期複極綜合征(ERS)的主要緻病基因。該項研究成功對于早期發現和預防早期複極綜合征導緻的心源性猝死,具有重大臨床意義。11月1日,極目新聞記者采訪了胡丹教授,解密猝死與基因的關系。
研究成果示意圖
人物檔案
胡丹,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内科教授。曾為美國Masonic Medical Research Laboratory進階研究員II/副教授,臨床實驗室顧問、MMRL幹細胞中心SCRO主席等。
胡丹
率先在國際上主持或參與發現了多個心髒病的緻病基因;對抗心律失常藥物的開發有深入的探索。擅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肌缺血和心源性猝死的基礎研究與臨床診療;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學;心血管藥理學(包括中藥)、基因學、治療學、及幹細胞的轉化研究。
擁有美國臨床基因檢測實驗室主任的CLIA許可證,獲楚天特聘教授稱号,是國際上40多家主流雜志的編委和評審。已經受邀成為數個國際協會的資深會員(心律學會會員/FHRS,美國心血管病協會會員/FAHA,美國心血管病學會會員/FACC,亞太心律學會會員/FAPHRS),中國心律學會遺傳分會(CHRS)前副主席等。2020年獲得中華醫學會“中青年心血管病學菁英”稱号。
“看似很健康的”年輕人猝死,答案或在基因密碼中
極目新聞:身體強壯的運動員,怎麼會在運動時突然死亡呢?好端端的年輕人,怎麼會在熬夜或者勞累後,甚至就在毫無征兆的睡夢中離去呢?究竟引發年輕人猝死的幕後“黑手”是什麼?
胡丹教授:與容易導緻中老年人猝死的冠心病不同,引發“看似很健康的”年輕人猝死的主要幕後“黑手”,往往是基因遺傳導緻的心肌病或遺傳性緻死性心率失常。
很多單基因遺傳病如肥厚型心肌病、擴張型心肌病、長QT綜合征、早複極綜合征、Brugada綜合征等,都是非常經典的心源性猝死的原因,這些疾病非常隐匿。而其中,确實有很多都是身強力壯的年輕人,他們平時可能隻是有點心慌頭暈,或者毫無症狀,一旦加班熬夜或跑馬拉松就有猝死的可能。
目前研究證明,年輕人的心源性猝死與單基因疾病有着密切的聯系,不少患者在第一次發作時就匆匆離世。有一項研究發現,所有猝死的年輕人中有2/3存在心髒發育異常。與該類疾病相關的緻病基因突變會造成心肌以及相關調控系統的發育異常,進而導緻發病。
極目新聞:現在,總有不少年輕人自嘲:年紀輕輕腰就不好了,年紀輕輕血壓就高了,年紀輕輕心髒就不好了……除了上面您講到的,年輕人的猝死更多可能由遺傳基因導緻。在心髒病的其他領域,年輕人發病是否也于基因相關呢?
胡丹教授:現在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發現,有一些非常嚴重的高血壓、先天性心髒病、高脂血症、房顫等患者,年紀輕輕就發病,也沒有其他誘發因素,而且一發病就非常嚴重,再通過基因檢測,發現其往往也于基因遺傳相關。
拿房顫來說,曾經被認為是老年人群的專利,年齡越高,風險越大。然而,臨床上,常常能看到前來就診的年輕房顫患者,他們沒有高血壓病史,也不吸煙喝酒,但就是二三十歲就發病。後來,我通過給他們做基因檢測發現,年輕的房顫患者,大多攜帶有房顫易感基因,雖然不是100%緻病,但如果他還同時還有房顫的易發因素(比如肥胖、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惡性良性腫瘤等),那房顫的症狀很早就會表現出來了。
不久前,我還診斷了一例非常特殊的年輕高血壓患者,就是由基因遺傳導緻的。這跟我們平時說的高血壓有遺傳傾向是完全不同的,以往隻是說遺傳是易感因素,機率問題,但攜帶有這個基因的是100%會發病的。
這個患者28歲,非常年輕,長得很瘦,來醫院的時候血壓高達220/160mmHg,高血壓異常嚴重,醫生用了各種降壓藥,哪怕五六種降壓藥聯用都沒法控制住血壓。而且再一查,這麼瘦的小夥兒血管堵塞卻很嚴重,三支冠脈全部狹窄,腎功能不全。最後,基因給出了答案,他是由于腎髒上皮細胞鈉通道突變導緻的高血壓,叫lidde綜合征。他媽媽也和他一樣,有相關的基因突變,隻是症狀相對沒那麼嚴重。
胡丹教授查房
改變不了基因,但精準治療能改寫患者命運
極目新聞:基因檢測在臨床的意義是什麼?很多人認為,如果沒檢查出來基因問題,錢白花了,如果檢查出來,自己又要背負“家族魔咒”的心理陰影,又沒有辦法去改變基因。您是怎麼看這個問題的呢?
胡丹教授:基因不僅能找出病因,給出一個疾病的答案,往往還能在治療中提供最好的解決方案。
就拿上面那個遺傳高血壓的小夥子來說,在确定了導緻他高血壓的基因類型後,我給他調整了高血壓用藥,隻用幾分錢一片的北京降壓0号,這個最便宜的,現在臨床幾乎很少用到的降壓藥,就把他頑固的高血壓給控制住了。
平時如果看到高血壓病人用這個藥,我都會積極建議他們改用新一代的降壓藥。但對這個患者來說,反而要放棄很貴的降壓藥,因為針對他的這種基因的突變,北京降壓0号中含有的氨苯蝶啶,被證明可糾正此類基因突變引起的原發性高血壓,好過任何昂貴的降壓藥。最後他和她的媽媽就通過這種很便宜的藥,把血壓控制得很好了。
極目新聞:如果發現了攜帶猝死基因的患者,醫生能進行什麼樣的治療和幹預呢?
胡丹教授:在确診基因之前的治療,都是憑借臨床醫生經驗的對症治療,但确診了基因類型就明确了病因,醫生可以根據患者所患基因類型的臨床特點和具體情況,采用針對性的精準治療政策。比如,目前歐洲心髒病協會(ESC)的指南已經指明攜帶有三種擴張型心肌病突變的患者要積極的植入埋藏式心髒複律除顫器(ICD)以預防猝死。
拿去年我發表在柳葉刀子刊的一篇關于PRKAG2心髒綜合征文章來說,PRKAG2心髒綜合征也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患者具有較高的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風險。文章中有一位來自我們武漢的患者,15歲發病,19歲時被納入本研究。在研究中,我們對他進行了基因檢測發現了突變。後續研究顯示他所攜帶的基因類型突變惡性度非常高,之後我們打破正常,前瞻性地建議他及時進行心髒移植。不久後,患者因感染肺炎後出現了心衰,但幸運的是,我們的精準醫療政策為他争取到了寶貴的時間,他成為了中國第一個接受心髒移植的PRKAG2患者。成功換心後,在他23歲這年,他還成功踏入了夢寐以求的大學校門,人生翻開新的一頁。
相比之下,遺憾的是,文中還有三例中國患者,即使在家族中的先證者已經明确診斷的情況下,由于各種原因仍然拒絕基因檢測,也沒有接受相應的治療,最後由于出現心衰而死亡。這些現實提示我們,及時基因檢測和針對性的治療在遺傳性疾病中的重要性。
一定要結合臨床症狀,基因檢測才有意義
極目新聞:如果擔心自己攜帶有猝死基因,是否可以去做一個基因篩查呢?目前臨床上,針對猝死基因的篩查普及度如何,大家接受程度怎麼樣?
胡丹教授:首先表達一個觀點,基因檢測不能作為一種正常檢查,盲測基因如大海撈針,醫生是不推薦的。相對于基因檢測,基因解讀更為重要,應避免過度地解讀造成的心理負擔。目前《2023年國際遺傳性心髒病基因解讀指南》正在撰寫中,希望到時能給臨床醫生和病人帶來更多指導和幫助。
一般來說,有家族猝死史、經常不明原因暈厥或心髒驟停的人,是猝死的高發人群,這種情況是建議做心髒病基因檢測。或者,家族中有心肌病和遺傳性緻死性心律失常的确診患者,那麼其他的家族成員就要十分小心了,最好也通過基因檢測鑒定自己是否攜帶這一基因,是否發生基因突變,盡早采取預防措施,這樣的做法能夠顯著減少猝死的發生。目前歐美的臨床指南中已經對這類病人強烈推薦(I類)基因檢測。
但臨床中也會碰到的另一個極端。很多患者對基因篩查是很抗拒的,哪怕是家族中已有很嚴重的患者,或者自己已經有了很明确的症狀。他們有的覺得查出基因異常是很羞恥的一件事,有的不願背負心理陰影,甯願抱着鴕鳥心态,我們很尊重病人的個人意願,但是當一些真正需要基因診斷來指導臨床治療的患者拒絕做進一步的咨詢和檢查,還是讓人很痛心的。其實,并不是說找到緻猝死基因突變後,就會百分之百發生猝死,這時隻能認為這個人有猝死高風險。發生猝死的幾率究竟有多大,還需要結合是否有家族猝死史,患者是否有臨床症狀來綜合評判。
需要強調的是,病人的基因資訊是會被嚴格保護起來的,國内在這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規範嚴格了。基因診斷能幫助明确猝死風險、指導臨床診療、發現家族中的高危人群,并有可能用遺傳阻斷的方法防止下一代出現類似的遺傳疾病。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極目新聞”用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