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意與天意

作者:南京/馬蔺

中國人的意識裡有兩個截然不同的邏輯糸統:一個叫人意,即市井人情,也就是曹雪芹在《紅樓夢》裡說的″人情練達即文章”中的“人情“。它存在于中國人的潛意識當中。

另一個意識邏輯糸統叫天意,它天馬行空,神龍見首不見尾,充滿了無常和變數。因其令人敬畏,它藏于國人潛意識的更深層。大家都諱莫如深。

人意與天意

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人意的表達随處可見。比如,大人教小孩喊長輩,七大姑八大姨分得特别清楚,老外想弄明白恐怕頭都大了!可中國人卻會越喊越來勁。因為越喊得詳盡就越親。這同西方人說的禮貌可不一樣。對中國人來說,這不僅僅是禮貌,還是具有世情人意内涵的表達。

中國人關于人意的表達具有普遍的認同感。比如很多家庭在操辦兒女婚事時,總要請當地市井人意極為練達、身體倍棒、四世同堂、有兒有女的婦女來為新人“鋪床”。這幾乎是百裡挑一了。于是,這女人便會把裝有毛票和棗子的紅包藏于婚床的各個角落。這是寓意早生貴子。屆時讓鬧新房的孩子和大人們去找去搶。有了這種人意的表達。主家便有了滿滿的期望和歡喜!

人意與天意

這種人意表達代代相傳,家家如此,逾兩千多年而不更改。

國人的人意邏輯具有求好、求全的特點。這在各種節日裡表現得淋漓盡緻。比如中秋節,人們就把一輪滿月賦予了親人相聚,阖家團圓的美意,深深地植入了民族的基因裡。

老少爺們都把美好的表達挂在嘴上,叫作“口彩”。在最隆重的年節裡,人們互祝新年快樂,總把″萬事如意”、“福星高照”、″年年有餘”、“恭喜發财”等口彩響亮地贈與親朋,然後在親朋同樣的回敬中其樂陶陶。

在兩千多年的悠悠歲月中,國人把這種追求美好的人意,表達得登峰造極。在重大的人生場合裡,要祝親朋好事成雙、好上加好。就是求好求全求圓滿。

曆史上許多十年寒窗的讀書人,于是在好不容易″金榜題名時“,還把″洞房花燭夜″相提并論,作為最圓滿的人生得意!

而當至愛親朋升職後,許多人還會笑着奉上一句″升官發财”。說者有心,聽者會意。人意的人意的紐帶也就把互相的感情拉得更近了。

在五花八門的節日家宴、謝師宴、開業宴、開工宴、竣工宴、升職宴、拜師宴、同學宴、親子百日宴等人際場合,借着推觥把盞的酒文化,人意邏輯被演繹到最精彩的地步。表達的人把胸中的人意一吐為快,而接受美意的人也有了一種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的興奮感。

人意與天意

遺憾的是,天下的美事不隻是由人決定。人們發現許多事情并不按照人意的邏輯去演繹和發展。不少好的開頭,卻有壞的結果;很多挺順的事情,卻生出波折。好和壞、成與敗、榮與枯、是與非、禍與福、幸運和不幸,似乎還有另外一個邏輯系統在決定。

人意的紐帶也就把互相的感情拉得更近了。國人從中悟出:

在熟悉的世情人意的邏輯之外,還有一個截然不同的邏輯糸統,叫天意。

這個截然不同邏輯糸統,被國人體悟為“天意”和″天算”。你看,握有至高無上權力的人都隻敢稱為″天子”,可見天意之可畏。是以,人算自然敵不過天算的威力。

于是人們把“人意”和“天意”,升格為“人算″和“天算“。千百年來,閱曆豐富的普通百姓,和有文化有智慧的社會精英們都對″天意"和″天算“心生敬畏。

人意與天意

當一般人精通和陶醉于人意的美好時,精英們卻在清醒地猜度着天意的法則。試圖對未來命運的演變,作出正确的把握。

道家和儒家是中國曆代精英們尋求超越人意與人算,去接近天意和天算的代表。

老子在《道德經》中,對人的禍福觀作了有别于人意的解讀。他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壞事可以引發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發出壞的結果。在一定的條件下,福能變成禍,禍能變成福。

老子是從狹隘的人意邏輯跳出來的“第一人”,他代表芸芸衆生,開始轉用天意的視角,看待人的禍福了!

對人意和天意、人算和天算兩種邏輯系統,老子還進一步作了差別。他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意思是:人意人算追求的是好上加好,而天道天算(自然)的法則卻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他真正地窺破了天意。

儒家也超越人意人算的障礙,向天意天算的邏輯靠攏。孟子說:人隻有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才能成為有作為的“大丈夫”!

試想:人富貴了,仍能事事謙卑,絕不糊塗;人貧賤時卻能保住操守;面對強暴而絕不低頭。富貴、貧賤、強暴人生三大考驗,都不能改變他。這樣的人能輕易垮掉嗎?佛家更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和″緣起性空”等佛學思維,對塵世中“求好求全求圓滿”的人意人算邏輯,進行全盤否定。

人意與天意

佛家認為:生命是多種條件“緣聚”的産物。生命的存在都是暫時的,而非絕對的。生命是無常的,充滿了變數。俗世“求好求全求圓滿”的人意人算邏輯,注定是一種難以實作的自我執着。它是在對抗天意和天算的邏輯,注定是無法擺脫煩惱、痛苦和失敗的命運!

難怪古往今來的人們,在熙熙攘攘、求好求全求圓滿的過程中,大多碰得頭破血流,前功盡棄,不得不發出“人算不如天算”的一聲哀歎!

儒釋道三家對人意和天意兩種邏輯糸統的探索,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啟迪:人意雖然美好,人算雖然詳密,卻永遠是幼稚的、脆弱的。

而我們潛意識中諱莫如深的天意和天算,則是強大的,難以戰勝的。我們在做人做事的生活實踐中,決不可沉醉于任何美好的人意人算,而是要善于從天意天算的邏輯出發,為我們的做人謀事增加勝算。

于是在史書上,我們目睹到曆代先賢們許多睿智的行為:那個叫塞翁的有趣老頭,丢失了一匹良馬。這個巨大的損失堪比今天的人失去了一輛“寶馬”或“奔馳”。别人為他懊惱不已。可他卻平靜地說″安知非福?”而當良馬重新找回,他還是不動聲色地說″安知非禍?”他總是能超越人意和人算,保持着對天意和天算的警惕和敬畏。

那個幫助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範蠡,在曆盡艱辛滅掉吳王夫差的一瞬間,卻看到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天意和天算。于是他與西施一道功成身退于煙波浩渺的江湖,代之以“陶朱公”的傳奇名垂青史。

人意與天意

而史稱半個完人的曾國藩,在官運亨通時也不糊塗。當他發現自己對同僚們妻妾成群而心生羨慕時,竟然在日記中大罵自己“禽獸不如“!三省吾身。在攻破天京、建立不世奇功後,又能主動裁撤數萬湘軍精銳,以激流勇退的方式,避開了同僚的嫉妒和朝廷的猜忌一一平安地與天意和天算的“黑天鵝”擦肩而過。

了解人意的美好和人算的詳密,並能超越其淺薄與脆弱;

敬畏天意的高深和天算的威力,又能因勢利導順勢而為;

我們就可以在這個世界上,為生存、為事業、為家國而打拼,盡量長久地握有勝算或立于不敗之地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