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意与天意

作者:南京/马蔺

中国人的意识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逻辑糸统:一个叫人意,即市井人情,也就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说的″人情练达即文章”中的“人情“。它存在于中国人的潜意识当中。

另一个意识逻辑糸统叫天意,它天马行空,神龙见首不见尾,充满了无常和变数。因其令人敬畏,它藏于国人潜意识的更深层。大家都讳莫如深。

人意与天意

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人意的表达随处可见。比如,大人教小孩喊长辈,七大姑八大姨分得特别清楚,老外想弄明白恐怕头都大了!可中国人却会越喊越来劲。因为越喊得详尽就越亲。这同西方人说的礼貌可不一样。对中国人来说,这不仅仅是礼貌,还是具有世情人意内涵的表达。

中国人关于人意的表达具有普遍的认同感。比如很多家庭在操办儿女婚事时,总要请当地市井人意极为练达、身体倍棒、四世同堂、有儿有女的妇女来为新人“铺床”。这几乎是百里挑一了。于是,这女人便会把装有毛票和枣子的红包藏于婚床的各个角落。这是寓意早生贵子。届时让闹新房的孩子和大人们去找去抢。有了这种人意的表达。主家便有了满满的期望和欢喜!

人意与天意

这种人意表达代代相传,家家如此,逾两千多年而不更改。

国人的人意逻辑具有求好、求全的特点。这在各种节日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中秋节,人们就把一轮满月赋予了亲人相聚,阖家团圆的美意,深深地植入了民族的基因里。

老少爷们都把美好的表达挂在嘴上,叫作“口彩”。在最隆重的年节里,人们互祝新年快乐,总把″万事如意”、“福星高照”、″年年有余”、“恭喜发财”等口彩响亮地赠与亲朋,然后在亲朋同样的回敬中其乐陶陶。

在两千多年的悠悠岁月中,国人把这种追求美好的人意,表达得登峰造极。在重大的人生场合里,要祝亲朋好事成双、好上加好。就是求好求全求圆满。

历史上许多十年寒窗的读书人,于是在好不容易″金榜题名时“,还把″洞房花烛夜″相提并论,作为最圆满的人生得意!

而当至爱亲朋升职后,许多人还会笑着奉上一句″升官发财”。说者有心,听者会意。人意的人意的纽带也就把相互的感情拉得更近了。

在五花八门的节日家宴、谢师宴、开业宴、开工宴、竣工宴、升职宴、拜师宴、同学宴、亲子百日宴等人际场合,借着推觥把盏的酒文化,人意逻辑被演绎到最精彩的地步。表达的人把胸中的人意一吐为快,而接受美意的人也有了一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兴奋感。

人意与天意

遗憾的是,天下的美事不只是由人决定。人们发现许多事情并不按照人意的逻辑去演绎和发展。不少好的开头,却有坏的结果;很多挺顺的事情,却生出波折。好和坏、成与败、荣与枯、是与非、祸与福、幸运和不幸,似乎还有另外一个逻辑系统在决定。

人意的纽带也就把相互的感情拉得更近了。国人从中悟出:

在熟悉的世情人意的逻辑之外,还有一个截然不同的逻辑糸统,叫天意。

这个截然不同逻辑糸统,被国人体悟为“天意”和″天算”。你看,握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人都只敢称为″天子”,可见天意之可畏。所以,人算自然敌不过天算的威力。

于是人们把“人意”和“天意”,升格为“人算″和“天算“。千百年来,阅历丰富的普通百姓,和有文化有智慧的社会精英们都对″天意"和″天算“心生敬畏。

人意与天意

当一般人精通和陶醉于人意的美好时,精英们却在清醒地猜度着天意的法则。试图对未来命运的演变,作出正确的把握。

道家和儒家是中国历代精英们寻求超越人意与人算,去接近天意和天算的代表。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人的祸福观作了有别于人意的解读。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福能变成祸,祸能变成福。

老子是从狭隘的人意逻辑跳出来的“第一人”,他代表芸芸众生,开始转用天意的视角,看待人的祸福了!

对人意和天意、人算和天算两种逻辑系统,老子还进一步作了区别。他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意思是:人意人算追求的是好上加好,而天道天算(自然)的法则却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他真正地窥破了天意。

儒家也超越人意人算的障碍,向天意天算的逻辑靠拢。孟子说:人只有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才能成为有作为的“大丈夫”!

试想:人富贵了,仍能事事谦卑,绝不糊涂;人贫贱时却能保住操守;面对强暴而绝不低头。富贵、贫贱、强暴人生三大考验,都不能改变他。这样的人能轻易垮掉吗?佛家更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和″缘起性空”等佛学思维,对尘世中“求好求全求圆满”的人意人算逻辑,进行全盘否定。

人意与天意

佛家认为:生命是多种条件“缘聚”的产物。生命的存在都是暂时的,而非绝对的。生命是无常的,充满了变数。俗世“求好求全求圆满”的人意人算逻辑,注定是一种难以实现的自我执着。它是在对抗天意和天算的逻辑,注定是无法摆脱烦恼、痛苦和失败的命运!

难怪古往今来的人们,在熙熙攘攘、求好求全求圆满的过程中,大多碰得头破血流,前功尽弃,不得不发出“人算不如天算”的一声哀叹!

儒释道三家对人意和天意两种逻辑糸统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启迪:人意虽然美好,人算虽然详密,却永远是幼稚的、脆弱的。

而我们潜意识中讳莫如深的天意和天算,则是强大的,难以战胜的。我们在做人做事的生活实践中,决不可沉醉于任何美好的人意人算,而是要善于从天意天算的逻辑出发,为我们的做人谋事增加胜算。

于是在史书上,我们目睹到历代先贤们许多睿智的行为:那个叫塞翁的有趣老头,丢失了一匹良马。这个巨大的损失堪比今天的人失去了一辆“宝马”或“奔驰”。别人为他懊恼不已。可他却平静地说″安知非福?”而当良马重新找回,他还是不动声色地说″安知非祸?”他总是能超越人意和人算,保持着对天意和天算的警惕和敬畏。

那个帮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范蠡,在历尽艰辛灭掉吴王夫差的一瞬间,却看到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天意和天算。于是他与西施一道功成身退于烟波浩渺的江湖,代之以“陶朱公”的传奇名垂青史。

人意与天意

而史称半个完人的曾国藩,在官运亨通时也不糊涂。当他发现自己对同僚们妻妾成群而心生羡慕时,竟然在日记中大骂自己“禽兽不如“!三省吾身。在攻破天京、创建不世奇功后,又能主动裁撤数万湘军精锐,以激流勇退的方式,避开了同僚的嫉妒和朝廷的猜忌一一平安地与天意和天算的“黑天鹅”擦肩而过。

理解人意的美好和人算的详密,並能超越其浅薄与脆弱;

敬畏天意的高深和天算的威力,又能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我们就可以在这个世界上,为生存、为事业、为家国而打拼,尽量长久地握有胜算或立于不败之地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