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四野戰将系列30:黃永勝(三)</h1>
作者:桅杆
對一個将領的軍事能力評價,往往比較難,因為軍事能力是一個綜合概念,包含軍事指揮(俗稱打仗)、組織、動員、後勤等等。但就軍事指揮能力而言,隻能對具體戰例,從敵我雙方兵力、火力等因素進行研究并給出一個評價意見。
但戰争和戰場形勢千變萬化,世界上不可能有兩個一模一樣的戰例,也無法假設不同的人指揮同一個戰役會是什麼結果。是以,對将領軍事指揮能力的評價,大多依據戰史,研究得出概念性的結論。對非軍事專業的人而言,對這樣的結論常常不得要領,也容易引起争論。例如,就林、粟誰的軍事能力更強這個問題,坊間争議就頗多。今天說一說黃永勝的軍事指揮能力。

(一)打仗冒尖,調任6縱第一仗就打出經典戰例
在四野衆多将領中,有兩個人的軍事指揮能力普遍得到公認:一個是韓先楚,另一個就是黃永勝。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可以前後比較。
東野3縱、6縱的基礎,都是關内老八路,資曆老、作風硬、戰術高,但自組建以後,戰績一直不夠理想。在韓先楚任司令員之前,3縱就沒打過什麼仗。而韓先楚上任後,很快就打出了“旋風縱隊”的威名。同樣,黃永勝任6縱司令員之前,6縱的戰績也一直不夠理想。黃永勝上任後的第一仗,6縱就打出了經典的厲家窩棚堵截戰。其實,2縱司令員劉震的指揮能力應不在韓、黃之下,但由于他一直在2縱任職,發揮也非常穩定,結果反而不如韓、黃名氣響。
1948年3月,黃永勝由8縱司令員調任6縱,接替洪學智擔任司令員。至1948年11月,遼沈戰役結束後,黃永勝就離開了6縱,滿打滿算,也就9個月時間。黃永勝到任後,率6縱展開了為期6個月的大練兵,随後參加遼沈戰役。實際上,黃永勝率6縱隻打了一仗,就是遼沈戰役期間,在厲家窩棚堵死廖耀湘兵團撤回沈陽的退路。厲家窩棚堵截戰是在遼西圍殲廖兵團的關鍵,如果不是6縱及時趕到并堵截,廖兵團就退回沈陽了。
這一仗,充分展現了黃永勝突出的軍事指揮才能:
首先是機斷行事,及時堵住了廖兵團。10月24日18時左右,黃永勝接到東總電報後,即指令部隊強行軍。至26日淩晨3時,6縱連續強行軍33個小時,行程250華裡。據說,這個非機械化軍級機關的強行軍紀錄,至今未被打破。為了趕時間,6縱在後半程把武器以外的物品全部輕裝,甚至連架設電台聯絡東總的時間都省了。這期間,由于聯系不上6縱,東野參謀長劉亞樓氣得大叫要“槍斃黃永勝”。正是由于黃永勝的機斷行事,6縱前衛與廖兵團先頭部隊幾乎同時到達厲家窩棚地區。
其次是正确判斷敵情,并立即部署了堵截方案。6縱先頭部隊抵達厲家窩棚後,立即與敵軍展開激戰。黃永勝根據先頭部隊的報告,當即判斷遇上了廖兵團主力,并指令2個師(16、18師,17師被調去參加錦州攻堅)的先頭部隊就地展開,堵截敵人。同時向東總報告情況和戰鬥決心。在從俘虜口中确認廖兵團已經“全軍向沈陽轉進”、且其前衛已經抵達厲家窩棚和半拉門地區後,黃永勝随即指令第二梯隊立即搶占半拉門一帶,将廖兵團回撤沈陽的所有通道全部堵死。
第三是決心硬。面對敵12個師約10萬人的瘋狂進攻,黃永勝毫不畏懼,靠前指揮,“準備死在這裡”。6縱官兵硬是以超強的戰鬥意志,以疲憊之師死死擋住兵力、火力占絕對優勢的敵精銳兵團,直至東野主力趕到,最終全殲廖兵團。
當時的戰場形勢,如果6縱再晚哪怕1個小時趕到厲家窩棚地區,廖兵團退回沈陽的通道就打開了。當然,即使廖兵團退回沈陽,但最終肯定還會被消滅。但如果這樣:一來遼沈戰役的戰果就沒有那麼大,二來東北全境解放的時間至少要推遲數月。
此外,還有個證明黃永勝指揮才能的反例:8縱一成立,就在黃永勝的指揮下打出了遼西“三戰三捷”,連林彪都贊歎“這個8縱還真有點主力的樣子”。而黃永勝調任6縱後,8縱在司令員段蘇權的指揮下,遼沈戰役期間的表現就不怎麼樣了,3次受到東總批評。是以,遼沈戰役一結束,黃永勝又回8縱(45軍)任司令員(軍長)。
當然,這并沒有把其他将領比下去的意思。一支部隊的戰鬥力,是多方面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組織、動員、後勤等都非常重要,并非全靠指揮能力。黃永勝強在軍事指揮能力,弱項也很明顯,例如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
(二)身上帶刺,人際關系似乎不怎麼樣
戰争年代似乎有個普遍規律:會打仗的将領大多個性比較強,韓先楚、王近山、鐘偉等都是這類人物,黃永勝也不例外。黃永勝的人際關系一般,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與鄧華的關系。鄧華與黃永勝可謂一對“冤家”,先後有3次交集:
兩人在紅軍時期到抗戰初期曾經搭檔。紅軍長征到陝北後,黃、鄧分别是紅2師師長和政委。1938年8月,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兩人最初都在紅2師改編的685團,黃是團長,鄧華是副團長兼政訓處主任。由于改編之初八路軍沒有政委編制,鄧華的職位相當于政委。可改編不到1個月,部隊東渡黃河到達山西侯馬的一天晚上,115師政訓處主任羅榮桓和副主任蕭華特地趕到部隊駐地,召集685團幹部開會,重點是批評黃永勝。
黃的主要問題是與團幹之間搞不好團結,主要是與鄧華搞不好關系。羅榮桓宣布黃永勝調離685團,另行安排工作,由楊得志接任685團團長職務。因與其他幹部“搞不好關系”而将軍事主官調離,這在我軍曆史上是極為少見的。黃的這次調離,主要是因為個性強。其實,鄧華的個性也不弱。
不是“冤家”不聚首。1944年8月,延安成立陝甘甯晉綏聯防軍教導第2旅,黃、鄧分别擔任旅長和政委,兩人又搭檔了一年多時間,直到1945年8月進軍東北。可能是兩人的組織觀念都有所進步,此次搭檔期間,沒聽說兩人“搞不好關系”之類的事。應當說,兩人之前“搞不好關系”,也是工作上的分歧,而非個人恩怨。
關于兩人的第三次交集,實際上是一個誤會。這種說法稱,抗美援朝之前組建東北邊防軍,鄧華任13兵團司令員;黃永勝是原13兵團司令員,傳言說他“能力不行”,才安排鄧華出任司令員的。這完全不是事實。當時總部的決定,是“以15兵團上司機關為基礎組成13兵團上司機關”,實際上是将15兵團部與13兵團部對調了番号。鄧華當時是15兵團司令員,出任對調番号後的13兵團司令,相當于崗位沒有變動。
【深耕戰争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