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1931年發行的老報紙近日出現在通遼市古玩城,這被認為是目前通遼地區發現的發行日期最早的通遼報紙。

李赓文仔細研究這張老通遼《商報》
記者在收藏家李赓文的工作室内看到了這張名為《商報》的報紙。今年五·一前夕,一位外地藏友從吉林省梅河口市一家紙制品古玩店發現了這張報紙,他在報紙上看到“通遼”二字,于是将消息告知李赓文。幾經輾轉,這張報紙被李赓文買了回來。
《商報》原樣(發行于1931年3月14日)
這張報紙已經非常陳舊,泛黃的紙頁單面印字,比A4紙略小,一筆筆端正的楷書,蠟紙刻印而成,報頭上寫着“糧行日刊”,注明“民國廿年正月廿六日,西曆一九三一年三月十四日”、“通遼縣彙昌信錢米當業刊”。整張報紙分左右兩欄以表格形式印制,右邊内容為“期市、前場、後場”,左邊為“收方、交方、現市、錢市”。表格的内容大緻是糧食的交易情況,有元豆(黃豆)、紅糧(高粱)、大路糧、蛇眼糧、大瓜子、二瓜子、小瓜子、大麻子、二麻子、小麻子、吉豆、江豆等。表格中出現的商号都曾是當年老通遼紅火一時的老字号,如德發源、仁發合、聚成公、德發長、德勝泰、義昌盛等,如今都已隐沒在曆史的紅塵深處。
李赓文是通遼市收藏協會會長,全國收藏界有名的“遼錢王”。他不隻收藏錢币,更緻力于收藏與通遼有關的物件,為通遼保留了很多具有特殊價值的收藏品。他的可貴之處在于每淘到一件藏品,就對藏品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他在研究這張報紙時發現,小小的篇幅之内蘊含着大量的資訊。《商報》上還提到一家商号“東泰隆”。據他了解,這家東泰隆是如今通遼蒙古王酒業的前身。最早在1921年,通遼一位名叫寶增泉的手工業主開辦了“太骨家”作坊,1928年寶增泉将作坊轉賣給黨行州,改稱“義慶号”,1932年“義慶号”轉賣給“通遼八大家”之一的才佐卿,易名“東泰隆·西燒鍋”,1947年5月通遼解放,人民政府接管西燒鍋,改稱“通遼燒酒制造廠”,其後又幾易其名,直到2008年組建内蒙古蒙古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這張《商報》也間接證明了蒙古王“百年酒業”的曆史沿革。
在這張《商報》上,李赓文還發現,當時經商交易使用的數字,是如今難得一見的“蘇州碼子”,這種數字與我們如今使用的阿拉伯數字很不相同。“蘇州碼子”也叫草碼、花碼、番仔碼、商碼,是中國早期民間的商業數字,産于中國的蘇州,脫胎于中國文化曆史上的算籌,如今在港澳等地區的街市、舊式茶餐廳及中藥房偶爾仍然可見。小小一張通遼早期《商報》,不隻記錄了當時的經濟狀态,更銘記了一段曆史變遷。(文圖/記者 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