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1931年发行的老报纸近日出现在通辽市古玩城,这被认为是目前通辽地区发现的发行日期最早的通辽报纸。

李赓文仔细研究这张老通辽《商报》
记者在收藏家李赓文的工作室内看到了这张名为《商报》的报纸。今年五·一前夕,一位外地藏友从吉林省梅河口市一家纸制品古玩店发现了这张报纸,他在报纸上看到“通辽”二字,于是将消息告知李赓文。几经辗转,这张报纸被李赓文买了回来。
《商报》原样(发行于1931年3月14日)
这张报纸已经非常陈旧,泛黄的纸页单面印字,比A4纸略小,一笔笔端正的楷书,蜡纸刻印而成,报头上写着“粮行日刊”,注明“民国廿年正月廿六日,西历一九三一年三月十四日”、“通辽县汇昌信钱米当业刊”。整张报纸分左右两栏以表格形式印制,右边内容为“期市、前场、后场”,左边为“收方、交方、现市、钱市”。表格的内容大致是粮食的交易情况,有元豆(黄豆)、红粮(高粱)、大路粮、蛇眼粮、大瓜子、二瓜子、小瓜子、大麻子、二麻子、小麻子、吉豆、江豆等。表格中出现的商号都曾是当年老通辽红火一时的老字号,如德发源、仁发合、聚成公、德发长、德胜泰、义昌盛等,如今都已隐没在历史的红尘深处。
李赓文是通辽市收藏协会会长,全国收藏界有名的“辽钱王”。他不只收藏钱币,更致力于收藏与通辽有关的物件,为通辽保留了很多具有特殊价值的收藏品。他的可贵之处在于每淘到一件藏品,就对藏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他在研究这张报纸时发现,小小的篇幅之内蕴含着大量的信息。《商报》上还提到一家商号“东泰隆”。据他了解,这家东泰隆是如今通辽蒙古王酒业的前身。最早在1921年,通辽一位名叫宝增泉的手工业主开办了“太骨家”作坊,1928年宝增泉将作坊转卖给党行州,改称“义庆号”,1932年“义庆号”转卖给“通辽八大家”之一的才佐卿,易名“东泰隆·西烧锅”,1947年5月通辽解放,人民政府接管西烧锅,改称“通辽烧酒制造厂”,其后又几易其名,直到2008年组建内蒙古蒙古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这张《商报》也间接证明了蒙古王“百年酒业”的历史沿革。
在这张《商报》上,李赓文还发现,当时经商交易使用的数字,是如今难得一见的“苏州码子”,这种数字与我们如今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很不相同。“苏州码子”也叫草码、花码、番仔码、商码,是中国早期民间的商业数字,产于中国的苏州,脱胎于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算筹,如今在港澳等地区的街市、旧式茶餐厅及中药房偶尔仍然可见。小小一张通辽早期《商报》,不只记录了当时的经济状态,更铭记了一段历史变迁。(文图/记者 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