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福鼎巽城上下五千年

福鼎巽城上下五千年

何氏宗祠牆體上的斑斑彈孔

福鼎巽城上下五千年

上錦芳徽式磚雕牌坊式門樓

“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來到福鼎市店下鎮巽城村的遊客,一定會到青磚黛瓦砌成的何氏祠堂走走,那面布滿彈孔的高牆也成為衆多“打卡”照的中心畫面。

何氏宗祠是1949年6月12日淩晨巽城戰鬥舊址,是福鼎解放的最主要的紀念地之一。1949年6月10日,浙南遊擊縱隊第1支隊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軍189團入閩作戰。6月11日,福鼎縣城解放。敵軍林德銘的“搜剿隊”和張瓊的“突擊隊”逃到巽城時,已是11日晚,原拟連夜逃往秦嶼的林德銘眼見隊伍潰不成軍,隻好決定在巽城休息後再動身。當夜,擔任堵截任務的第2大隊第4、6中隊和鼎平警衛隊,迅速抄小路将敵包圍于巽城。

6月12日清晨,戰鬥打響,我軍開始進攻,子彈像暴雨一樣射向敵人,祠堂裡的守敵負隅頑抗,但很快就招架不住,發出投降信号。經過激烈戰鬥,“突擊隊”隊長張瓊被活捉。巽城戰鬥大獲全勝,共殲敵100餘人,俘敵80餘人,繳獲機槍8挺、步槍180支、子彈2000餘發。至此,除大嵛山和台上二島嶼外,福鼎全境解放。解放巽城,也标志着福鼎陸域全線解放。

巽城村是省級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三面環山,東面臨海,海陸相接,自古就是閩東北山海古道必經之處。清版《福鼎縣鄉土志》載:“巽城之地,田數十畝,廬舍環居,村前人築土堡以自衛至今依然,鄉人以其有城也,又在巽方,故以巽城名。”

巽城村現存古道渡口橋亭、祠堂宮廟和街巷商鋪民居在内的傳統風格建築61處,目前儲存較好的有林氏大厝、何氏大厝、陳氏大厝和施仁泰厝等代表着閩東北傳統古建築典範的府第式大型古民居群。

這些古民居沿巽城街依次分布,形成錯落有緻、曲折互連的古街景觀。大厝均為清中後期建築,這與巽城清中期茶業興起、巽城街格局形成的曆史程序相一緻。巽城林、何、陳等姓族譜表明,19世紀許多家庭經商獲利,家計蒸蒸日上,其收入大多用于“廣腴田”“建大廈”。

古民居大厝基本都是合院式的兩層磚木結建構築,建築平面、結構和裝飾基本相類,四面青磚鬥牆,由圍牆内的主體建築、圍牆外的附屬建築、外圍的台埕建築等組成,由内向外依次分布,主從有序,功能分明。建築内部齊整規範,中軸對稱,規模宏大,布局、采光、通風、排水等,處處彰顯出科學、合理、實用等多種性能的統一。建築裝飾以原木、原磚、原色為主,檐下及門窗裝飾數量衆多,特别是前廊梁架雕刻的鳳尾卷成圓圈狀、内嵌各色彩珠,具有強烈的地方建築群體特征。

巽城現存古街巷,以城明路及其延伸段茶廠路為主幹,旁系有巽文路、前街、後街等,格局清晰可辨。穿過老街城明路7号一條狹長的木闆壁夾道,就進入陳氏上錦芳大厝後門,過小天井,進入上錦芳主宅。上錦芳正廳前廊道上的雕刻是最精美的,廳堂檐柱、鬥拱、門窗、月鏡等處皆用淺雕、高浮雕來表現,圖案有梅蘭竹菊、琴棋書畫、戲曲人物等,雕工精細,栩栩如生。巽城人曾把茶葉等物資販運至徽州,同時帶回了徽州文化,内大門磚雕牌坊式門樓就呈現徽式風格,三間五樓八字式,泥塑彩繪,是整座建築的裝飾重點,精緻異常。

位于巽城村西南側、巽溪上遊的馬欄山,從前是離它三四百米遠村落内村民的重要生活來源。由于氣溫适宜,海拔100米以内,且靠近水源,易于農作物耕作,村民們便在此挖坑種地瓜、白茶等農作物。

日子就這麼平淡無奇地流逝着。1987年4月,福建省考古隊在全國第二次文物大普查中來到了馬欄山洋中溪旁,看到造型各異、散落一地的石塊,覺得有些特别,便撿起來研究,發現這些石塊似乎都有被加工過的痕迹,石塊的邊緣普遍較薄且鋒利,但大部分石塊結構不完整。

循迹來到馬欄山,發現這裡散落大量打制石器時殘留的廢棄石片,另有雙肩石斧、雙肩石鏟和少量陶片。這些石器絕大部分是由玄武岩簡單打制而成的,部分為細砂岩和花崗岩,僅有幾件依稀可見曾被使用過的痕迹。

在發現的這些石器中,最有研究價值的是雙肩石器,此石器呈雙肩形狀,為友善人手把握而設計,石器整體做工較精,柄部修理相對精細,片疤細小。雙肩石器至今約6000~4000年,主要分布在華南地區,曾在台灣島及東南亞、南太平洋島嶼發現。

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省的重大考古發現,馬欄山遺址于1991年被列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機關。經2008年11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及2010年7月配合編制保護規劃勘察的兩次複查,馬欄山遺址的文化面貌逐漸清晰,初步确認這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的石器制造場遺址群。這不但證明了巽城地區、閩東地區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并且對研究閩台早期關系以及南島語族擴散等問題具有重大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