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氏宗祠墙体上的斑斑弹孔
上锦芳徽式砖雕牌坊式门楼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来到福鼎市店下镇巽城村的游客,一定会到青砖黛瓦砌成的何氏祠堂走走,那面布满弹孔的高墙也成为众多“打卡”照的中心画面。
何氏宗祠是1949年6月12日凌晨巽城战斗旧址,是福鼎解放的最主要的纪念地之一。1949年6月10日,浙南游击纵队第1支队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189团入闽作战。6月11日,福鼎县城解放。敌军林德铭的“搜剿队”和张琼的“突击队”逃到巽城时,已是11日晚,原拟连夜逃往秦屿的林德铭眼见队伍溃不成军,只好决定在巽城休息后再动身。当夜,担任堵截任务的第2大队第4、6中队和鼎平警卫队,迅速抄小路将敌包围于巽城。
6月12日清晨,战斗打响,我军开始进攻,子弹像暴雨一样射向敌人,祠堂里的守敌负隅顽抗,但很快就招架不住,发出投降信号。经过激烈战斗,“突击队”队长张琼被活捉。巽城战斗大获全胜,共歼敌100余人,俘敌80余人,缴获机枪8挺、步枪180支、子弹2000余发。至此,除大嵛山和台上二岛屿外,福鼎全境解放。解放巽城,也标志着福鼎陆域全线解放。
巽城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三面环山,东面临海,海陆相接,自古就是闽东北山海古道必经之处。清版《福鼎县乡土志》载:“巽城之地,田数十亩,庐舍环居,村前人筑土堡以自卫至今依然,乡人以其有城也,又在巽方,故以巽城名。”
巽城村现存古道渡口桥亭、祠堂宫庙和街巷商铺民居在内的传统风格建筑61处,目前保存较好的有林氏大厝、何氏大厝、陈氏大厝和施仁泰厝等代表着闽东北传统古建筑典范的府第式大型古民居群。
这些古民居沿巽城街依次分布,形成错落有致、曲折互连的古街景观。大厝均为清中后期建筑,这与巽城清中期茶业兴起、巽城街格局形成的历史进程相一致。巽城林、何、陈等姓族谱表明,19世纪许多家庭经商获利,家计蒸蒸日上,其收入大多用于“广腴田”“建大厦”。
古民居大厝基本都是合院式的两层砖木结构建筑,建筑平面、结构和装饰基本相类,四面青砖斗墙,由围墙内的主体建筑、围墙外的附属建筑、外围的台埕建筑等组成,由内向外依次分布,主从有序,功能分明。建筑内部齐整规范,中轴对称,规模宏大,布局、采光、通风、排水等,处处彰显出科学、合理、实用等多种性能的统一。建筑装饰以原木、原砖、原色为主,檐下及门窗装饰数量众多,特别是前廊梁架雕刻的凤尾卷成圆圈状、内嵌各色彩珠,具有强烈的地方建筑群体特征。
巽城现存古街巷,以城明路及其延伸段茶厂路为主干,旁系有巽文路、前街、后街等,格局清晰可辨。穿过老街城明路7号一条狭长的木板壁夹道,就进入陈氏上锦芳大厝后门,过小天井,进入上锦芳主宅。上锦芳正厅前廊道上的雕刻是最精美的,厅堂檐柱、斗拱、门窗、月镜等处皆用浅雕、高浮雕来表现,图案有梅兰竹菊、琴棋书画、戏曲人物等,雕工精细,栩栩如生。巽城人曾把茶叶等物资贩运至徽州,同时带回了徽州文化,内大门砖雕牌坊式门楼就呈现徽式风格,三间五楼八字式,泥塑彩绘,是整座建筑的装饰重点,精致异常。
位于巽城村西南侧、巽溪上游的马栏山,从前是离它三四百米远村落内村民的重要生活来源。由于气温适宜,海拔100米以内,且靠近水源,易于农作物耕作,村民们便在此挖坑种地瓜、白茶等农作物。
日子就这么平淡无奇地流逝着。1987年4月,福建省考古队在全国第二次文物大普查中来到了马栏山洋中溪旁,看到造型各异、散落一地的石块,觉得有些特别,便捡起来研究,发现这些石块似乎都有被加工过的痕迹,石块的边缘普遍较薄且锋利,但大部分石块结构不完整。
循迹来到马栏山,发现这里散落大量打制石器时残留的废弃石片,另有双肩石斧、双肩石铲和少量陶片。这些石器绝大部分是由玄武岩简单打制而成的,部分为细砂岩和花岗岩,仅有几件依稀可见曾被使用过的痕迹。
在发现的这些石器中,最有研究价值的是双肩石器,此石器呈双肩形状,为方便人手把握而设计,石器整体做工较精,柄部修理相对精细,片疤细小。双肩石器至今约6000~4000年,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曾在台湾岛及东南亚、南太平洋岛屿发现。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省的重大考古发现,马栏山遗址于1991年被列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2008年11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及2010年7月配合编制保护规划勘察的两次复查,马栏山遗址的文化面貌逐渐清晰,初步确认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的石器制造场遗址群。这不但证明了巽城地区、闽东地区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并且对研究闽台早期关系以及南岛语族扩散等问题具有重大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