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托馬斯·克倫威爾》4:達·芬奇為什麼在意大利不受待見?聖像的畫法繪畫背後的理念總結

作者:芒果雪梨

文藝複興時期,教皇對拉斐爾喜歡得不行,卻不給達·芬奇任何訂單,達·芬奇在意大利,怎麼混得這麼慘呢?原因在于,教會對繪畫的要求是程式化的、千篇一律的的理念美,而不是畫得像真人一樣、表達個性美。

《十誡》明文規定了不能偶像崇拜,而在中世紀,除了教士,大家都不識字,是以教會就需要借助圖像來渲染氣氛。教皇格列高利一世說:“繪畫之于文盲,就如書籍之于識字的人。”羅馬教會就規定畫可以有,但必須是一種特殊的畫,叫聖像,聖像必須呈現出一種嚴格的、特殊的程式化風格,一要有嚴格的套路,二要借助臉譜把人物符号化,與真實的人物之間産生足夠的距離。

但是,實操起來之後,各地執行标準就不一樣了。

總的說來,從東向西,程式化程度呈現出越來越低的趨勢。比如東邊,拜占庭的聖像,聖母瑪麗亞都是長鼻子小嘴兒,完全不像個真人。越往西,到了法國,程式化程度越弱,聖母就越像個真人了。

《托馬斯·克倫威爾》4:達·芬奇為什麼在意大利不受待見?聖像的畫法繪畫背後的理念總結

《弗拉基米爾聖母像》

《托馬斯·克倫威爾》4:達·芬奇為什麼在意大利不受待見?聖像的畫法繪畫背後的理念總結

伊斯坦布爾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聖母像

《托馬斯·克倫威爾》4:達·芬奇為什麼在意大利不受待見?聖像的畫法繪畫背後的理念總結

《聖母像》(拜占庭風格) 杜喬

拜占庭的聖母被固定為不真實的長臉、長鼻子、小嘴……人物千篇一律,沒有個性,身份隻由服飾和位置來标明。

《托馬斯·克倫威爾》4:達·芬奇為什麼在意大利不受待見?聖像的畫法繪畫背後的理念總結

《聖母子》 富凱

而法國畫家富凱的這幅《聖母子》(部分圖[捂臉]),模特是法國國王查理七世的情婦安妮·索雷爾。聖母穿的是索雷爾自己發明的束腰緊身衣,借着給耶稣喂奶展示了一下身材,效果不言而喻。誘惑這東西,就像鮑德裡亞說的,“來自于視覺的不充分”,是以意大利人對法國人的這個搞法非常反感。

藝術史家瓦薩裡就把法國藝術風格貶稱為哥特風格。别看法國現在是時尚之都,在文藝複興時期,在意大利人眼裡,法國人就土得到處掉渣。

對于教會來說,聖像的程式化不僅是一個政治問題,同時也是個藝術品位問題。隻有低俗的法國佬才會認為畫得越像越好。

教會對繪畫的看法,正與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原型”的理念暗合。

柏拉圖的思想是一個三層的結構:最上面是理念,來自上帝;中間一層是理念的具象化,叫“原型”;最下面,是對原型進行不完美模仿的物質世界。

西方藝術的學院派,就是柏拉圖主義:“犧牲客觀真實,追求原型,表達理念美”,一直到19世紀終始就是西方繪畫的正統思想。

對理念美的追求,和對程式化的追求,造成的結果是一樣的,就是千人一面。

這種對理念美的追求導緻的千人一面,在拉斐爾身上展現得最為明顯。

《托馬斯·克倫威爾》4:達·芬奇為什麼在意大利不受待見?聖像的畫法繪畫背後的理念總結

《聖塞巴斯蒂安》

《聖塞巴斯蒂安》就是拉斐爾的心目中最标準的人體,或者說原型,你可以在拉斐爾很多的作品中看到這張臉。

而達·芬奇就是反感理念,他在筆記中說:“我的研究都是從實踐經驗出發,而不是靠别人說的什麼”

達·芬奇為追求真實發明了很多繪畫方法和技巧,他對真實的過度追求,卻是教會上不了台面的東西,覺得達·芬奇太俗了,太法國了。但法國人從一開始就對達·芬奇喜歡得不行,達·芬奇在意大利吃不開,而法國國王們卻非常喜歡他。

關鍵要了解,在意大利文藝複興運動中,教堂根據聖經對“聖像”繪畫的程式化要求,導緻對新柏拉圖主義理念的推崇,以及二者之間從内容到形式的暗合。

這個文藝複興運動裡,有什麼反宗教的成分嗎?有什麼人本主義的苗頭嗎?并沒有!這是我們了解文藝複興運動的關鍵所在。

文藝複興運動的性質,它不是反宗教的,恰恰相反,它是宗教的産物,是天主教普世教會最後一次的回光返照。

弗洛伊德有一句對達·芬奇的評價非常精妙,說他是“在衆人酣睡的深夜,過早醒來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