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
</h1>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是有着世界影響力的軍事家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輝煌的戰績</h1>
在冷兵器時代,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帝國鐵騎基本是所向披靡的。他們依靠區區一百多萬人口,十餘萬軍隊,通過幾代人的勇武努力,先後在周邊攻滅西夏、金和南宋。又勞師遠征,征服了花剌子模、欽察和羅斯諸公國。通過西征南伐,蒙古帝國統治區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沿岸,擁有超過三千萬平方公裡的領土面積,成為曆史上疆域最廣袤的國家。
仔細分析,蒙古軍隊的對手們并非羸弱不堪,反倒可以稱得上非常強大。無論是西夏、金、南宋還是西征時對陣的花剌子模、東歐諸公國,當時的綜合國力特别是軍隊數量都遠超于蒙古帝國。而且他們的軍隊也都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戰術和單兵作戰能力也各有其特點。但就是在此情況下,蒙古鐵騎雖然在大多數戰鬥中都面臨以少對多、以勞對逸的情況還是取得了攻無不克的輝煌戰績,究其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六點因素。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傑出的統帥</h1>
今天我們來評判,成吉思汗無疑稱得上是享有世界聲譽的軍事家。他年幼亡父,面對家道斷崖式敗落的極端艱苦環境,他意志堅定,與母親、兄弟含辛茹苦,相依為命,以極具天才的眼界和思想,通過結盟和征戰一點點集聚實力,借助政治政策和軍事鬥争逐漸壯大了自己所在的乞顔部。後來,經過了大小六十餘戰,先後征服了塔塔兒、王汗部、乃蠻部等強大蒙古部落,成為大蒙古國首領。其後,成吉思汗又親率大軍伐金、西征、攻西夏,在他帶領指揮下,殲滅了金軍和西夏軍主力。成吉思汗從十幾歲一直戰鬥到六十六歲,死的時候依然在攻打西夏的前線,一生戎馬生涯五十多年,是一生都在馬背上的戰士,更是蒙古人忠誠擁戴、唯馬首是瞻的靈魂人物。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6">
射箭、騎馬和摔跤是蒙古族著名的男兒三藝,也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武功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6">頑強的信念</h1>
成吉思汗以來的曆任蒙古大汗都十分注重對兵将進行民族自傲感、複仇觀、忠君思想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思想熏陶,并通過建立律令增強紀律意識和集體觀念,同時堅持實行論功行賞的激勵機制,這些措施發揮了系統性作用,對提高士氣、增強鬥志有倍增效果。此外,塞外苦寒之地艱苦的生長環境磨砺了蒙古人的意志,對成吉思汗的忠誠和崇拜讓他們有不畏死的精神。因為多年被奴役被壓榨,這支隊伍也始終燃燒着複仇之火,讓對手望而生畏。兩軍相逢勇者勝,意志和信念上蒙古軍更勝一籌。可以說,成吉思汗和他的後世子孫上司下的蒙古帝國軍隊,是一支紀律嚴明、團結忠誠、信念堅定的隊伍,可以稱得上是當時戰鬥力最強、反應最靈活迅速的軍隊,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8">高超的技藝</h1>
蒙古民族是個尚武的民族,自小就習練射箭、騎馬、摔跤這三項技藝。在冷兵器時代,這三項技藝是提高單兵作戰能力的有效途徑。這種習練讓蒙古兵士在個人體能和力量方面更具優勢,能夠讓他們有膽有識,在戰場倚仗自己的能力奮勇争戰。三項技藝中,弓箭是冷兵器時代遠端打擊的有效手段,可以殺敵于于未觸。在俄羅斯烏爾墨爾河附近曾發現過一塊石碑,現存于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埃爾米塔什博物館。這塊石碑記錄了成吉思汗的侄子用弓箭在500多米開外準确命中目标的史實,雖是個例,亦可看出蒙軍對射術的推崇和個别兵将射術的威猛。精湛的騎術讓蒙古軍能夠快速反應,高超的馬上技藝讓他們在與騎兵對手交鋒時更是占盡優勢。摔跤讓蒙古士兵既有力量又有技巧,在短兵相接的貼身肉搏戰中占盡先進。
蒙古族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從兒童時期就開始習練騎馬技藝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9">先進的兵器</h1>
沖鋒陷陣的蒙古軍有着冷兵器時代比較先進的武器裝備。除了前面所述的弓箭外,蒙古軍另一項重要兵器是馬刀。這是一種刀身帶有弧彎的輕便砍刀,戰鬥中劈殺時入肉較深,能讓對手一刀喪失戰力。戰馬也算一項,蒙古馬耐力極好,野戰能力強,能适應艱苦環境。騎兵作戰讓大軍行動速度快,節省體力,對戰争也起了關鍵作用。蒙軍還善于吸收借鑒對手優勢為己所用,比如對火器和抛石機的制造使用就是很好的例證。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0">高超的戰術</h1>
早在成吉思汗時期,就擅長指揮大軍集團作戰,深谙迂回包抄、伏擊戰術和兵貴神速之道。成吉思汗的後世子孫在後續攻打南宋和西征中把這種戰術發揮到了淋漓盡緻,例如在攻打南宋時借道吐蕃,通過出兵西南攻打大理有效對南宋實施了迂回包抄,并最終取得了勝利。蒙古軍還善于合縱連橫,曾經聯宋抗金,之後再各個擊破。此外,蒙古軍系騎兵,戰鬥奔襲能力強,攻殺節奏快,也是克敵制勝的法寶。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1">充沛的保障</h1>
當時的蒙古國以畜牧經濟為主,原本對經濟的支撐力不足。但自成吉思汗以來的各任蒙古大汗都很注重完善驿站功能作用,同時在重要節點築造城邦,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帝國内的交通的通達便利,推動了商人自由貿易的發展。除了借助商貿擷取收入外,還有很大部分的進項來自戰利品,這樣就能有效地彌補畜牧業這種單一經濟的不足,使得帝國能夠通過多種管道擷取自己所需物資,更好滿足軍事鬥争的需要。長期的遊牧生活也讓蒙古将士具有極強的環境适應能力,能通過劫掠和打獵就地快速取食。一隻羊從宰殺到入口食用隻需半個小時。肉食又能快速補充體力,是以可以持久保持充沛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