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建立在什麼樣的基礎上呢?還是先談談人際交往的過程吧。
交往之初,向對方展示的是美好,并且不願意把不好的一面展示給對方,同時也希望看到對方美好的一面。随着這種小心翼翼的憧憬着美好的交往開始,關系開始逐漸深入。
過程中,因為美好的開始而變得互相吸引。期待着可以看到對方,可以跟對方多交流。如果同頻,那麼關系會會變得更加密切,更加甜蜜;如果不同頻,那麼問題就出現了:開始嗔怪對方為什麼對自己這樣冷落?以前他不是這樣的。随着這樣的感覺開始,語言開始或多或少的有一些不滿。而對方也會覺得,你怎麼這麼不講道理?于是,慢慢的就開始了裂痕。
随着裂痕的不斷加深,互相之間便開始有了猜忌。我把你當成真心朋友,而你卻這樣對我,太讓我失望了。随着這樣的心聲不斷的增加,兩人之間的來往便開始不再那麼的密切。此時,情商高的人或許不會放在臉上,而直性子的人就會立馬顯現。
再後來,從周邊人身邊聽到關于對方的不好的方面,于是就更加增加了自己的猜忌心。于是大罵,算我瞎了狗眼!
就這樣一段美好的友誼,就此打住了,而且在彼此的心裡打上一個死結。
随着這樣的事情發生的次數越來越多,會使每個人心裡面産生不敢相信他人的想法。美其名曰:我的小心靈受到傷害,我現在要包裹起來,保護自己!
是啊,人生本來就會遇到很多的人,像這樣的交往也會有無數次。那麼,我們到底該怎樣去與人相處,怎樣經營友誼呢?
抖音上,還有網絡上,關于人際交往的話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教包容的,有教防範的,有教技巧的,各式各樣,感覺都對。就如有人說人性本善,也有人說人性本惡一樣。下面來談談我看到和經曆的一些事例。
關系一:我和曾經的一位朋友是這樣認識的。在沒有與她接觸之前,聽身邊的人講她的好多方面不好。因為沒有交集,是以一直沒有聯系。後來,因為與她夫妻有了聯系,但是我對她一直心存芥蒂。介于一次次接觸,發現對方不像之前身邊人說的那樣。是以有了更深的交往。就如上述的交往過程一樣,我們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友,甚至電話号碼都變成了親情号碼,整天有說不完的話。根本就沒有想過後來,彼此會發展為“仇人”。後來的發展主要是因為有了合作,我了解我有了利益關系。最終我對這段關系的總結:不輕信别人,自己經曆了,才知道是怎麼回事。朋友之間不應該有經濟利益,更直白點,可以說成利害關系。隻要有了這些,朋友關系就見底了。
關系二:經朋友介紹,認識了一位異性朋友。由開始他追着找你,讓你慢慢覺得他身上全部是優點。後來就像上述過程一樣,慢慢對對方有了期待,再後來彼此有了裂痕。随着裂痕的加深,關系破裂。這樣的關系我總結為:彼此隻記住了對方相見的美好,而忘記了人是有缺點的,或者說每個人都有他的個性面的。一方覺得關系的交往是以舒适為前提的;而另一方認為,既然我們如此好,就需要一直“熱”下去。于是産生了沖突,一段熱得透不了氣的關系,到後來快速涼涼。隻是經曆了彼此觀念的不同就很快結束。
關系三:彼此社會層次相當,經常一起吃飯,打牌,玩的朋友。因為投資關系,成為了合同轉讓的兩個主體。結果兩方因為第三方合作的原因,産生了猜疑。一方認為對方有私心,我給你面子,讓你賺錢,其實心裡也是有不舒服的點。而另一邊覺得自己躺蕩,不參與任何利益的事情。你對方是不專業,不懂,還有疑心病。眼看着這樣的關系也會走上破裂的邊緣。但或許他們都是高情商人士,不會擺到臉上,可是,交往肯定不會再像從前那麼密了。
種種案例表明,一段關系的維系,肯定需要避開好多坑。朋友之間不能存在利益關系,不可以聽信他人的說法,不可以太過熱……太多了平平淡淡才是真!可能首先應該要學會的是與自己相處,與自己交朋友,然後才是與他人教友。朋友數量不在于多,勿濫竽充數,甯缺毋濫。人際關系的維系從不産生疑惑,消除疑惑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