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在市中心,遇到一位拿着調查問卷的學生,對你說:“打擾了,你能幫我填一下這個調查問卷嗎?”你會怎樣同意嗎?
假如這個學生換一種問話方式,先問“你能幫我一個忙嗎?”,等你同意,再請求幫忙填寫調查問卷,結果會怎樣?
大多數人都認為這兩種求助方式,結果不會有太大差別。
但經過心理學家的實驗,發現用第一種直接求助方式,會有57%人願意幫忙。而采用第二種方式,先征得同意,再提出具體請求,則有84%的人願意幫忙。
這個結果告訴我們:人們比我們想象的更願意幫助别人,尤其是在你選用正确的方法的時候。
這個案例來自strategy business年度最佳商業書——《如何正确求助》,作者海蒂·格蘭特(Heidi Grant),是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之一。

她用幽默的語言,豐富的案例,從心理學角度,教我們如何轉變思維,從求助難到大膽求助,通過有效的方法,讓别人真誠地伸出援手。
生活在人群中,沒有誰能單槍匹馬過一生,沒有誰能在沒有他人的助力下獲得成功,求助是生存的本領,善于取得助力,人生才能不斷走向更高處。
<h1 class="pgc-h-arrow-right">01關于求助,你要知道的三個真相</h1>
求助與助人,人們外在的行為是内在心理活動的表現。
一是人人都會為求助他人而犯難。
很多人說自己不喜歡求助,總覺得張不開嘴。因為,這是人類共有的生理反應。
科學家發現,我們大腦處理我們與别人交往産生的各種不适(社會痛)的時候,與處理身體受傷産生的疼痛(生理痛),方式是一樣的。
向人求助讓你心慌氣短頭痛難堪,是正常現象,接受就好。
二是拒絕幫你的人很可能是下一次幫你的人。
事實證明第一次拒絕過你的人,第二次更願意幫你的忙,而且可能超過你的預期。因為拒絕别人也是一種社會痛,讓人渾身不适。
“以退為進”的營銷政策就是基于這一點來運作的。
當銷售人員向你推銷一件很貴,超出你預算的商品時,你通常會拒絕,但如果他再次推薦一件在你可負擔範圍内,價格較為合理的商品時,你很可能就接受了。因為這樣讓你覺得心裡舒服。
三是幫過你的人更願意繼續幫助你。
研究發現,在第一次答應幫忙後,人們往往會繼續竭盡所能去提供幫助,因為如果過去提供幫助,後來拒絕,就會造成人格前後不一緻或者沖突,進而導緻認知失調。
這也是為什麼善良的人會更善良。
<h1 class="pgc-h-arrow-right">02四個方法,讓你更容易獲助</h1>
了解了這三個真相,并不能讓我們在需要時順利獲助,作者在書中提供了四個方法。
一是讓别人看到你的需求。
作者介紹了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看不見的大猩猩”。心理學家讓受試者看一個視訊,視訊中一群人正在來回傳傳球,受試者需要數他們傳球的次數。期間,一個身穿大猩猩服裝的人穿過人群。
結果,被問起時,有50%的人沒有注意到這個畫面。當人們專注于自身事物時,就不會關注到周圍的細節,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非注意盲視”現象。
是以,當你在一群忙碌的人面前,手忙腳亂卻沒人幫忙時,不要介意,他們隻是沒注意到而已。
這種情況,要直接告訴别人你需要幫助,而不要暗自尴尬。
二是,讓别人确定你需要幫助。
現實中,真的有人看你陷入困境而沒有行動。但這并不能說明他為人冷漠,因為心理學上還有一個現象叫“觀衆抑制效應”——當人們不知道事情真相時,會怕自己是多管閑事,幫錯了人。
清官難斷家務事,人們往往不願意插手夫妻吵架,甚至是丈夫家暴妻子,就是出于這種心理。
這種情況下,很有必要對求助目标,明确表達求助的願望。
三是向指定對象求助。
研究發現,當一個人是求助者唯一的求助對象時,他會100%提供幫助,但如果有一群人都能夠提供幫助時,結果很可能是誰也不幫忙。這就是“責任分散效應”。
是以,當有一個男人當街拖拽一個女人,假稱是自己的妻子時,這個女人最好的處理方式,不是向人群大呼“救命,我不認識他!”,而是要直接向某一個人求助,“那位穿紅衣服的姐姐,請幫我打110”。
鎖定求助目标,越明确他的“責任感”,你就越可能得到幫助。
四是,讓自己的求助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内。
忙于做家務的媽媽可能沒時間幫正在洗澡的爸爸及時送上換洗的衣服,馬上就要上課遲到的學生,可能根本不會停下來為迷路的你指方向。
事物繁重的人,很難關注到别人的困境,不是因為冷漠無情,而是壓力巨大或者情況緊急,無暇顧及他人的求助。
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定要讓自己的請求保持合理,如果别人不能幫忙,或者幫不到我們期待的那樣,請了解别人的力所不能及。
<h1 class="pgc-h-arrow-right">03求助時的三個注意事項</h1>
成功的求助不止要知道應該說什麼,還要知道自己不該說什麼。
一是表達感激而不是歉意。
“真抱歉,給你添麻煩了……我并不想這樣……”麻煩别人要道歉是人之常情,可是過多的表達歉意,隻能讓幫助者有壓力,想盡快完事,甚至不情不願。
音樂家阿曼達·帕爾默根據自己依靠募捐生活的經曆,在《請求的藝術》一書中告誡人們,因為求助而道歉,會讓人産生疏離感。
我們可以為自己做錯事而道歉,但我們求助時,要表達的是感謝,這樣才會拉近彼此的距離,讓幫助者在助人中獲得快樂。
二是不要讓求助變成一種脅迫。
常見的方式是提醒别人欠你一個人情。“還記得我幫你……”“過去,你有事的時候,我總是……”
作者說:“互惠原則取得最佳效果是在幫助行為對等的時候”,而且“這種互幫的行為也應該是時間上接近的”。
當你提醒别人對你有所虧欠時,不隻會讓人感覺被脅迫,還會讓人覺得你的格局太小,影響人際交往。
三是表達感謝時不要隻談論自己的感受。
人們表達感謝分為兩種類型,一是贊美他人(品質,行為……)二是自我受益(自己的境況改變)。
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研究人員做過一項研究,他們觀察夫妻間對于另一半,最近為他們所做的事情,表達謝意的行為,結果發現,贊美他人的感謝類型,更能建立熱情積極良好的情緒,加深彼此的愛意。
人天生以自我為中心,助人者同樣希望求助者多談論自己,獲得更多認同與鼓勵。
<h1 class="pgc-h-arrow-right">04最後</h1>
一個小孩在搬一塊大石頭,父親鼓勵他:孩子,隻要你全力以赴,一定搬得起來!
最終孩子沒能搬起石頭,他告訴父親:我已經拼全力了!父親說:你沒有拼盡全力,因為我在你旁邊,你都沒請求我的幫助!
向人求助,不是表明自己能力不行,而是正視自己的短闆,承認自己也有不了解的領域。
适時求助,是一種智慧。我們要敢于求助,依靠可用的資源,為目标全力以赴 ,打造更強大自信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