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是全人類的共同挑戰。應對氣候變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關乎人類前途命運。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該白皮書介紹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進展,分享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實踐和經驗。地處北京新國門,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在清潔能源專業建設上具有遠見和前瞻意識,同時在學科綜合、教研融合方面具有高校獨特的優勢,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貢獻北石化力量!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産學研合作助力“碳達峰”“碳中和”</h1>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堅持産學研合作,堅持面向企業,服務一線。2021年4月,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與北京環宇京輝京城氣體科技有限公司舉行了産學研合作簽約儀式。此次“産學研合作協定書”和“共建氫能創新研究院合作協定書”的簽訂,是校企雙方産學研合作的實質性開展,将為高素質“氫能”應用型人才培養、氫能“制-儲-運-加-用”全産業鍊的科研合作提供強大動力,促進氫能産業平穩健康快速發展,助力實作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的宏偉目标。
2020年5月,北京石油化工學院與國華能源有限公司共同簽署了《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國華能源有限公司戰略合作協定》,正式開啟“政産學研用”全方位深度合作。根據協定,雙方結合各自優勢和國家可再生能源和氫能發展略需求,以北京市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戰略需要為指引,共同建設校園分布式光伏示範基地,瞄準智慧能源新技術、新模式、新應用,重點開展合作研究;雙方以大興區牽頭建設國際氫能産業示範區為方向,共同推動學校氫能研究中心落地和氫能在大興區的示範應用。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成果技術助力“碳達峰”“碳中和”</h1>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圍繞“碳鍊”十餘年來承擔研究課題、出版論文專著,尤其是人文社科學院曹淑豔副教授和經濟管理學院趙劍峰副教授等人近年來圍繞環境碳容量、碳足迹、碳稅分析、協同碳減排機制等開展一系列工作。
2021年5月,北京石油化工學院牽頭完成的“基于變溫變壓徑向固定床的吸附法有機廢氣治理新技術”科技成果經專家委員會一緻認為,該成果創新性強,具有自主知識産權,适用性強,技術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同意通過鑒定。鑒定委員會委員郝吉明院士高度肯定該項目。該技術特點明顯,在國家實施碳減排碳中和戰略的大背景下,為企業在有機廢氣控制方面提供了可選技術。
宇波教授
在國家“碳達峰碳中和”大背景以及大興國際氫能示範區開園等條件下,學校宇波教授領銜,參照省部級重點科研機構的标準,發揮學科交叉融合優勢,組建了跨機械工程學院、新材料與化工學院、安全工程學院等多個二級機關的氫能研究中心,取得了良好的開局态勢。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校地合作助力“碳達峰”“碳中和”</h1>
2021年9月,由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環境工程系王亞飛副教授領銜的課題組中标“大興區大氣複合污染線上監測與源解析及協同溯源服務”項目,總中标成交金額1282萬元。該項目主要開展以大氣複合污染PM2.5和O3的線上源解析與溯源工作,為大興區大氣污染排放源的管控提供依據,并為大氣污染過程“削峰”提供科技支撐,科技助力大興藍。該項目的順利中标,标志着校地合作再上新台階。
為了解決大興區基層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缺“腿”的問題,早在2020年8月,由王亞飛副教授牽頭,會同相關教師承接了大興區重點鎮街空氣污染科技支撐服務工作,圍繞22個鎮街68個監測點位周邊3公裡範圍,梳理了大氣排放清單和實勘工作,并就發現的問題及時回報指導鎮街,實作了2021年1-6月,各鎮街粗顆粒在北京市後30排名名額同比下降72%以上,有效改善了各鎮街的空氣品質。
2021年8月,人文社科學院承擔的《北京市大興區“十四五”時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規劃》通過區政府審議,“十四五”期間還可在大興區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峰碳中和、能源發展規劃等方面發揮智庫咨詢作用。
展望未來,随着北京地區環境品質的持續好轉,大氣複合污染防治等工作也将進入深水區,大興區生态環境局将與學校簽署共建“生态環境品質評估與污染防治聯合實驗室”,共同開展大興區生态環境品質的精細化防治工作。
中國的碳達峰與碳中和戰略,不僅是全球氣候治理、保護地球家園、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需求,也是中國高品質發展、生态文明建設和生态環境綜合治理的内在需求。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首都發展為統領,堅持首善标準,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堅強上司下,走内涵式高品質發展之路,服務北京“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全力打造新時代首善之區工程師搖籃,為應對氣候變化貢獻北石化智慧,北石化力量。
關注"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招辦"頭條号,擷取更多精彩資訊
文章素材來源: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官網、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北京石油化工學院科學技術處、人民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