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乎人类前途命运。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该白皮书介绍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进展,分享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实践和经验。地处北京新国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在清洁能源专业建设上具有远见和前瞻意识,同时在学科综合、教研融合方面具有高校独特的优势,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北石化力量!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产学研合作助力“碳达峰”“碳中和”</h1>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坚持产学研合作,坚持面向企业,服务一线。2021年4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与北京环宇京辉京城气体科技有限公司举行了产学研合作签约仪式。此次“产学研合作协议书”和“共建氢能创新研究院合作协议书”的签订,是校企双方产学研合作的实质性开展,将为高素质“氢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的科研合作提供强大动力,促进氢能产业平稳健康快速发展,助力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
2020年5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与国华能源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国华能源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开启“政产学研用”全方位深度合作。根据协议,双方结合各自优势和国家可再生能源和氢能发展略需求,以北京市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战略需要为指引,共同建设校园分布式光伏示范基地,瞄准智慧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应用,重点开展合作研究;双方以大兴区牵头建设国际氢能产业示范区为方向,共同推动学校氢能研究中心落地和氢能在大兴区的示范应用。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成果技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h1>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围绕“碳链”十余年来承担研究课题、出版论文专著,尤其是人文社科学院曹淑艳副教授和经济管理学院赵剑峰副教授等人近年来围绕环境碳容量、碳足迹、碳税分析、协同碳减排机制等开展一系列工作。
2021年5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牵头完成的“基于变温变压径向固定床的吸附法有机废气治理新技术”科技成果经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创新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用性强,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意通过鉴定。鉴定委员会委员郝吉明院士高度肯定该项目。该技术特点明显,在国家实施碳减排碳中和战略的大背景下,为企业在有机废气控制方面提供了可选技术。
宇波教授
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大背景以及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开园等条件下,学校宇波教授领衔,参照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的标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优势,组建了跨机械工程学院、新材料与化工学院、安全工程学院等多个二级单位的氢能研究中心,取得了良好的开局态势。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校地合作助力“碳达峰”“碳中和”</h1>
2021年9月,由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王亚飞副教授领衔的课题组中标“大兴区大气复合污染在线监测与源解析及协同溯源服务”项目,总中标成交金额1282万元。该项目主要开展以大气复合污染PM2.5和O3的在线源解析与溯源工作,为大兴区大气污染排放源的管控提供依据,并为大气污染过程“削峰”提供科技支撑,科技助力大兴蓝。该项目的顺利中标,标志着校地合作再上新台阶。
为了解决大兴区基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缺“腿”的问题,早在2020年8月,由王亚飞副教授牵头,会同相关教师承接了大兴区重点镇街空气污染科技支撑服务工作,围绕22个镇街68个监测点位周边3公里范围,梳理了大气排放清单和实勘工作,并就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指导镇街,实现了2021年1-6月,各镇街粗颗粒在北京市后30排名指标同比下降72%以上,有效改善了各镇街的空气质量。
2021年8月,人文社科学院承担的《北京市大兴区“十四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通过区政府审议,“十四五”期间还可在大兴区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峰碳中和、能源发展规划等方面发挥智库咨询作用。
展望未来,随着北京地区环境质量的持续好转,大气复合污染防治等工作也将进入深水区,大兴区生态环境局将与学校签署共建“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与污染防治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大兴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精细化防治工作。
中国的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不仅是全球气候治理、保护地球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需求,也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内在需求。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坚持首善标准,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全力打造新时代首善之区工程师摇篮,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北石化智慧,北石化力量。
关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招办"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文章素材来源: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官网、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科学技术处、人民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