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争中的女性之美(評論)

戰争中的女性之美

——電影《沂蒙六姐妹》賞析

作者:晨曦

臨沂蒙陰新泰、路轉峰回石怪、一片好風光、七十二崮堪愛; 堪愛、堪愛、蔣賊進攻必敗。這是陳毅同志在解放戰争時期所寫《如夢令·臨沂蒙陰道中》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詩。時光飛逝, 62年前那場炮火連天的孟良崮戰役至今在人們的記憶裡難以抹掉,兩次從死亡線上挽救偵察員郭伍士的祖秀蓮;把5個女兒送到前線的王步榮;積極參加抗日文藝宣傳,在全村動員參軍的大會上,發出了“誰第一個報名,我就嫁給誰!的識字班班長梁懷玉;舍棄骨肉、出生入死、精心養育革命後代的女黨員尹德美等。那些為捍衛和平而投入那場戰争,以自己實際行動诠釋無數平凡而又偉大的沂蒙精神的婦女英雄形象至今仍會經常浮現在眼前。對于老區臨沂我并不陌生,早在1987年,我因人民武警報反映沂蒙山擁軍愛民事迹的專版組稿,先後在老區呆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并采訪了當時還健在的用乳汁救傷員的沂蒙紅嫂第一人明德英,掩護首長和戰士、辦地下事先串通的人所、保護黨的絕密檔案的“沂蒙母親”王換于;支前模範“沂蒙六姐妹”;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門闆搭成人橋的李桂芳等十幾名沂蒙紅嫂。幾十年過去了,每每想起我還是會情不自禁的沉浸在一種莫名的感動。

影片《沂蒙六姐妹》是一場愛國主義的盛宴,是沂蒙山區在戰争年代擁軍支前的一個縮影和寫照,她不僅是沂蒙人民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當代青年的精神财富。影片叙述的故事發生在1947年5月的山東沂蒙地區,以著名的孟良崮戰役為背景,生動形象的展現了沂蒙六位姐妹帶領全村人民支前的感人事迹;特别是影片描繪的“月芬與公雞拜堂”,終身未見丈夫一面的真實故事,我認為要比風靡世界的愛情經典影片《泰坦尼克号》更令人動容。影片中平凡的六姐妹所傳遞的不僅是六姐妹的無畏和勇敢,而更展現出的是一種偉大的沂蒙精神。

背景聚焦在解放戰争時期的孟良崮戰役,卻看不到決戰孟良崮,活捉張靈浦的正面戰場描述,而是從其後方和側面反映戰争的殘酷和沂蒙人民無私無畏的支前壯舉。主創者以人們熟悉的沂蒙紅嫂為原形經過藝術的整合,以戰争中老區普通女人的尋常故事,來回應人民戰争這個大主題,起到了于無聲處聽驚雷的震撼效果。片頭從大兒媳婦抱着公雞與二兒媳婦拜堂成親釋惑開啟,及至二兒子南成随部隊路過家門口,而媳婦恰好借糧回了娘家,小兩口失之交臂直至戰後收到烈士丈夫的證書而抱憾終生。讓62年前發生的真人真事在美麗的小媳婦隐忍悲痛繼續支前且終生沒有再婚的感人故事中産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效果。極盡電影語言的叙述渲染,複雜情感的克制壓抑,近似現代版的穆桂英挂帥,幾組人物的糾葛,使一個看似普通的故事升華為一部蕩氣回腸、悲情跌蕩的高潮劇。

電影另一個高潮是在主戰場的側翼,性格鮮活的沂蒙姐妹和無數紅嫂組成了擔架隊,在橋梁被炸毀而部隊急需強渡時,紅嫂搬來自家門闆以女人柔弱之軀組成人橋,再現了那場戰争中美麗善良的沂蒙婦女的真實故事。

在一部僅僅90分鐘的作品裡,随着影片劇情的展開,一個個為解放戰争甘做犧牲和奉獻的沂蒙女性,一個個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支前故事,一幅幅展現沂蒙秀美風光的畫面慢慢呈現出來,沂蒙山一群普通女性用她們柔弱的肩膀挑起了為孟良崮戰役乃至整個解放戰争的全面勝利的重擔,悲壯甚至帶有慘烈的畫面無時無刻不在撞擊着觀衆的視線。戰争,我們往往關注軍隊、戰士,關注軍人、男性,關注在血肉紛飛的戰火當中,他們如何去抛頭顱、灑熱血,為我們的民族和國家做出的犧牲、奉獻。戰争本應該讓女人走開,因為,女人是柔弱的,是戰争中最為不幸的一個群體。在炮火連天的戰亂中,不知有多少女人飽受欺淩、殺戮。 在殘酷的戰争面前,她們是真正的弱者。然而,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女人卻成了這場戰争的絕對主角,成了和共産黨貼得最近的一個群體。她們把原本局限于一個小家庭的愛,化作了對黨和子弟兵以及生養自己土地的愛。面對敵人,她們或者拿起武器抗争在殺敵的戰場,或者積極動員生産、參軍支援前線,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們一起撐起了解放戰争的勝利之鼎,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這就是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兒女用鮮血和淚水鑄就的力量無窮的沂蒙精神。是愛黨愛國、艱苦創業,改革創新、敢為人先,不懈奮鬥、無私奉獻沂蒙精神的真實寫照。難怪陳毅曾動情地感歎:“我進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沂蒙六姐妹就是這些傑出沂蒙女性的代表,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孟良崮戰役中,煙莊村的鄉親們在"沂蒙六姐妹"的組織帶動下共為部隊烙煎餅15萬斤,籌集軍馬草料3萬斤,洗軍衣8500多件,做軍鞋500多雙,為戰争的勝利打下了牢固的保障。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才有了峥嵘歲月中沂蒙兒女擁軍支前抛灑熱血的壯舉;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沂蒙人民才把家庭、愛情融入到抗擊敵人的解放戰争血與火的悲壯。而在和平年代裡,她們也沒有停止過擁軍的腳步,用奉獻的一生,譜寫了一曲沂蒙女性的大愛之歌。

電影《沂蒙六姐妹》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推出的力作,是山東電影人一腔熱血凝聚起對老區人民無限的熱愛,它濃縮的是沂蒙山區在革命戰争年代擁軍支前的一個縮影。也為當代人提供了一部愛國主義的教材。一部成功的電影,離不開出色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其主題是很重要的,但它的表現手法,它的撷取角度,它的張與弛是非常重要的,《沂蒙六姐妹》這部電影由于它獨辟蹊徑,通過細小而彰顯偉大,通過畫面和細節展示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突破了傳統的創作手法和觀念,彌補了我國戰争影片中題材形象譜系中的缺憾,使人在觀看中接受教育,在觀看中領略内涵,是以它的生命力是隽永的。電影塑造了一群生活在戰争年代,最貧困、最落後、最底層的山區婦女形象,編劇及導演在刻畫這些形象時,避免了以往一些影片慣用的空洞的說教及公式化、概念化的東西,隻是撷取了她們生活中的一些細小的故事,用一種個性化和人性化的視角一一串連,達到了歌頌主旋律,提升高境界的藝術表現力。特别是在當今電影市場空前繁榮,商業大片互飙票房的時期,而作為一部現實主義且反映傳統戰争題材能在電影市場上一路高開,這不能不說其影片之獨特的藝術魅力。

真實是藝術的生命,生活是藝術的本源,優秀的藝術作品無不源于深厚的生活積澱。這部作品以藝術真實還原曆史真實,以藝術化的表達方式,讓人們在藝術的享受中真切感受到偉大的沂蒙精神的本源和内涵,因而兼具了強大的思想價值和審美功能。六姐妹是孟良崮戰役中帶領村民支援前線的六個沂蒙女人,她們中有四位老人如今仍健在。故事中月芬的原型是李鳳蘭老人,老人2008年才去世,她當年就是抱一隻大公雞成親的,丈夫犧牲前未見一面,她終生未再嫁。

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在這部電影中,導演獨具匠心的将二胡的演奏貫穿于其中,達到了一種特殊的效果。當月芬知道自己未曾謀面的丈夫在戰場上犧牲,她回到家中後才清楚在自己的家中這已是第三位獻身于疆場上,在雪白的挽聯中,在衆多鄉親的跪拜中,低沉的二胡聲奏起,悲涼凄楚,觀衆的淚水忍不住,奪眶而出。如果說南方濕潤的氣候和彎曲的石闆街,陶冶出了南方女性的平和與綿軟,那麼北方的風霜雪雨和廣袤崎岖,則塑造了北方女性所獨有的堅強和熱情。北方女性是在男人筚路藍縷中幫他們打江山的女人。動蕩的日子則會激揚煥發她們憎愛分明的感情。她們會不計代價地為男人揩淨身上的血痕,用溫熱的雙手為他們療傷,然後扶他們上路。沂蒙女性正是如此的善良淳樸、堅強熱情,深明大義。遲浩田上将曾深情地說:“孟良崮戰役取得了巨大勝利,這和沂蒙人民的傾力支援是分不開的。

關于沂蒙山的故事,從兒時起應該說就相當的熟悉了。今天,當我們再次踏入曾承載着無數英烈浴血奮戰的紅色土地時,以淚水和硝煙大寫的歲月盡管走過了70多年峥嵘歲月,仍讓人從内心深處那種博大、那種厚重、那種凄怆,每每想起仍讓人雙眸潮濕。

戰争中的女性之美(評論)

作者:晨曦、軍旅作家、詩人、編輯。1981年入伍,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先後在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經濟出版社、中國文化出版社等出版發表文學及影視作品二百餘萬字。詩歌散見于人民日報、解放軍文藝、解放軍報、文藝報、青年文學、當代、收獲、山東文學、北京文學、星星、詩刊、人民武警報、中國作家等報刊,作品曾獲《解放軍文藝》、《青年文學》獎。中國作家協會(日照)中國散文季優秀作品獎等全國、省市優秀作品獎30多次。

通聯:濟南市玉函路71号武警幹休所4号樓1單元202室

郵編:250002 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系人:王洪曦 電話:13954168013

本文内容由壹點号作者釋出,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