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光陰的故事_我的功夫情結

作者:落煙花666

「連結」

光陰的故事_我的功夫情結

作者:落煙花

說到功夫,應該給我留下第一印象的就是《少林寺》,這個電影在捧紅了嵩山少林寺的同時,也造就了一位國際影星李連傑。受到《少林寺》的影響那個時候的功夫片突然的多了起來,當然,大部分都是國産的,如《少林小子》,《武當》等等。都在功夫當紅之時,趁熱打鐵,來吃這口飯的。

記得那個年代,第一次看的功夫錄像也是第一個錄像名字叫《怪招軟皮蛇》,當時買了張門票,兩毛一張,樂滋滋的進了電影院,那是因為原本門口附近的物資會堂後來改成了東方電影院,現在這個地方已經是證劵交易所了,變的很快,與時俱進嗎!

傳統的那種電影院就是一排排的座椅,就是那種兩張薄闆,一張闆當靠背,闆背後用那種大紅漆寫着的數字,放電影時憑票對号入座,一張闆用來做人的,不做的時候,用手一撩,咣铛一聲就折疊起來那種。電影院當時放錄像,傳統的兩行通道上擺放着幾台24寸大電視,這個是當時最牛逼的電視。一般機關有,家庭基本上沒有。錄像沒開始,先放的是一個漂亮的女人唱的歌曲,具體在那裡唱的不知道,唯一知道的是歌美人也美。時隔多年,才知道這位美女是旅日歌手陳美齡唱的是草原牧歌。當時放映的這個錄像以多年後的看法來判斷是模仿了早期醉拳的。那個時代,放錄像的也多,很多電影院因為片子少,是以,都跟風放起了錄像。當然,也有專門開設的錄像廳,通常很小,幾十個人的座位,通常是烏煙瘴氣,有時候接連放幾個錄像都是輪着放,不清場,什麼時候想走就走,滿足了那些閑的發慌,看個片子想多看幾遍的人。

看過的第一本武俠書是那種黃色的小薄書,名字叫《天下第一劍》。記的清楚的原因,是80年代,此類書刊還算禁書。那年上初三,從門路廣的同學那裡借過來看的,第一次看,很新鮮,中午放學,就邊走邊看。那個時候的校園上課時間都是關着的,放學了打開,是以,放學,同學很多都是慢慢擠着出去的。我是手捧着書,邊走邊看,結果,被一位老師抓住,沒收了這本書,把我那個氣的,沒辦法,胳膊扭不過大腿。特别是後來聽同學說,那個老師的小孩在我們學校上學,那本書在他那裡見到過,雖然後來找人把書要了回來,這本書也已經破損的不成樣子了,借同學的,還的時候,還直說抱歉。TMD。公平公正都跑哪裡去了?此事一直沒有忘懷,對那個老師一直沒有釋懷。

80年代末,氣功大流行,同學有探索,求知的,也比較崇拜氣功大師,覺得無所不能。有位同學經常買那種雜志,《武林》,《氣功》這類書刊,經常在家閉門練功,筆者還記得當年練過的氣功,源自于看過少林寺的心結,那個時候,很想跑到少林寺去練功夫,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沒人敢欺負我了。打架沾光,就這麼簡單的目的。不過,現實和理想有距離,去也去不成,父母不會同意,自己也沒那種執着的勇氣,放棄了,看到氣功,特别是硬氣功,躍躍欲試。經不起同學推薦,上街頭書攤買了一本書,頗似這兩年周星馳電影《功夫》中,那位乞丐賣給他的那種小冊《如來神掌》。不同的是名字是《紅砂掌》。練就練那種能打架的,健身對于年輕的我來說,還沒想過。

那個年代,住房都不寬敞,到哪兒練呢?這是個問題,時間也是問題。要學習呀,好寫完作業在練。地方呢?到荒郊野外吸取天地精華是最好的,武俠書中描述的大俠都是在那種見不到人的地方,修練成的。不過,讓我到哪荒郊野外,半夜三更,我怕吓住人,也怕被吓着,去練,沒那膽。在門口,人多,看着怪不好意思。在屋裡,沒地方呀,算了,湊合吧。在屋子裡面的過道裡練吧,你想那個年代,五口人才住30多平方米,一間半,也就是一個大點的一個小點的房間,沒客廳(哪年頭基本沒有),也就是過道,算下來長寬,面積有一平方多點。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字練。父母問幹嘛呢,我說學校讓練習表演的?很聰明的解釋,練了兩個星期,自認為手指能發出氣(這裡說的是氣功練時間長了,手指頭能發出熱流,對方感覺的到),我靠,真當六脈神劍了。上學找一同學,拉住手不放,用手輕點對方手掌心,有氣沒?沒氣?再感覺感覺?沒有,偶,真沒有。

算了,不好練,雖說吃得苦中苦,方作人上人,學生還在學習階段,沒時間練,算了吧!

就這樣抛棄了功夫,功夫也遺忘了我。以後在沒說過練功夫,時隔多年,看到同學女兒一直在堅持不懈的練國術,很高興,家長支援,條件具備,最少能健身。

偶爾回想起,上學時代,談及功夫時,熱血沸騰的樣子,如果堅持練下去,究竟會怎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