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谷雨|屋上鸠鳴谷雨開——房屋、歸屬、故居與寫作

谷雨|屋上鸠鳴谷雨開——房屋、歸屬、故居與寫作

光陰的故事——記憶深處的房屋

帶有私人色彩的寫作,常常會從房子開始着墨:在時光深處,回溯封存于自己記憶中的熟悉空間。這個空間既可能承載着一個人最私密的回憶,也可能見證了一群人或者一個家庭的生活。有關房子的叙述,也是一段人生故事。房子可以展現一個人的童年、一段婚姻故事、一種生活方式的傳承、乃至一個國家的曆史。在變化的社會和生命曆程中,房子可以成為一個記憶的支點,那些夢想、壯志、白日夢都從這裡發生。走進一間房屋,觀察牆面的紋飾、廚房的擺設、餐桌上的談笑、書房中的靜默……種種細節,都能夠展現房屋居客的特征與習慣。

衆多回憶錄或自傳往往以對一棟房屋、一個房間的回憶開始。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人生最初的記憶之一是,當自己還是個孩童的時候,她從位于英國西南岸康沃爾的避暑别墅醒來。這段記憶以房屋為依托,伍爾夫用文字将當時對于這裡的所有感官——顔色、聲音、節奏——編織進文章裡,重建了自己和家庭在那所房子裡的生活。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在他詳細回憶、精心調整的晚年自傳中,以他對位于奧爾巴尼(Albany)祖母房子的微弱記憶打開了他的人生之書:祖母在那家房間裡讀書,昏暗的燭光映照在書本上。尤多拉·韋爾蒂(Eudora Welty),在講述自己是如何走上作家之路時,也從描繪她的家庭住宅開始。每當下筆寫作,她就像置身于那間屋子之中:“1909年,我出生于密西西比州傑克森市北國會街那間屋子裡。我是家中的長女,在房屋裡時鐘的敲擊聲中長大。”有關房子的生命故事,也是光陰的故事。

谷雨|屋上鸠鳴谷雨開——房屋、歸屬、故居與寫作

何以為家——“房子”與“家”

不管是中文還是英文的語境中,“房子”和“家”的定義都既有差別也有重疊。家有其物質依托:它被視為一個家庭或住戶的固定住所,個人生活或成長的地方。但家也帶有濃烈的情感屬性:它與歸屬感、舒适感緊密相連,是奮鬥在外的個體的溫柔鄉、避難所。房屋則被定義為居住用的場所,通常是家庭的住所,個體的家。若是問其二者的差別,有人可能會說,房子是一座建築,而家是一個概念。

二者重疊之處,遠比其差異要多,尤其是在“無家可歸”之時。正如李爾王在荒野中痛苦地呼喊:“衣不蔽體的不幸的人們,無論你們在什麼地方忍受着這樣無情的暴風雨的襲擊,你們的頭上沒有片瓦遮身,你們的腹中饑腸雷動,你們的衣服千瘡百孔,怎麼抵擋得了這樣的天氣呢?”“無家可歸”時,對于“家”的物質性追尋則會更為凸顯。

谷雨|屋上鸠鳴谷雨開——房屋、歸屬、故居與寫作

一本關于房屋與寫作的書籍

房屋,往往帶有記憶、情感、感官的色彩,是“生活寫作”(life-writing)中的重要部分。本書彙集了考古學家、博物館館長、小說作家、詩人、插圖畫家、傳記作家、自傳作者、曆史學家和文學評論家對住宅生活的描述。這些文字記錄并塑造了有關房子的曆史,以及再現了記憶中已經模糊的房屋生活。

Lives of Houses是一本跨學科的、多元的、兼收并蓄的、開放式的書籍。它激發我們的疑問,而不是簡單地給出答案。不同領域的作者以“房屋”為中心,重新組合了相關叙事,并建構了一個新的記述空間。層層疊疊的問題貫穿全書:房子的建造與選址展現了怎樣的人生選擇?搬家、被驅逐是什麼感覺?同住一個屋檐下會有怎樣的故事?“鬧鬼”的房子在文學中的意象是什麼?裝修的物質和心靈成本為何?居住者的個性是如何被他們居住的房子塑造的?

這本書也着眼于探索遊曆、探親、寫作和房屋之間的關系:為什麼我們喜歡參觀名人的舊居?從這些遊曆中,我們可以得到什麼?怎樣的儲存對舊址而言才是合适的?故居和博物館之間如何聯系起來?……Lives of Houses為讀者打開了一扇大門,可以讓人們得以窺探:房子裡發生了什麼、可能藏有怎樣的秘密;人們如何記錄它,以及它在現實世界和心靈世界中留下了什麼。

谷雨|屋上鸠鳴谷雨開——房屋、歸屬、故居與寫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