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深秋
來個靈魂拷問:
這個秋天你胖了嗎?

剛立秋不久的時候,筆者在超市偶遇到新鮮的韭花,這樣的季節限定,每年能見到的時間很短暫,便毫不猶豫的将它買回家,灑在盤子裡觀賞了會兒,清新的色澤裹挾着淡淡的韭香,白色的韭花如一盞盞清涼的小燈籠閃爍着含蓄的美。
我想它原本就是個低調的花吧,當然它的主要作用不是觀賞。
為了不辜負它稍縱即逝的美…………味!
一瓶自制韭花醬順理成章的登場!
汪曾祺在《人間草木》中有一篇專門講韭菜花吃法的文章,講南北方的食用方式雖不盡相同,但無論怎麼吃,它都是不可多得的人間至味。在北方,韭菜花是涮羊肉的标配。
那麼……
韭花醬到位了,怎麼能缺了涮羊肉。
仿非正宗吃法,可随意模
韭菜花就這樣在滿足筆者口腹之欲後完成了它的終極使命。(此處省略一萬字美食評論)
而這波卡路裡的添置,源頭是河南博物院院藏的一件書法作品——《董其昌行書臨楊凝式<韭花帖>冊頁》。
這是明代書畫家董其昌1634年的臨習作品,原帖作者為五代書法家楊凝式,《韭花帖》是楊凝式信筆随心而作的一封感謝信,卻在法書史上名列前茅,緊随在王羲之的《蘭亭序》,顔真卿的《祭侄文稿》,蘇轼的《寒食帖》,王珣的《伯遠帖》之後,被評為天下第五行書!
《韭花帖》 羅振玉藏本 (已佚)
“晝寝乍興,朝饑正甚,忽蒙簡翰,猥賜盤飧(sūn)。當一葉報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zhù),實謂珍羞。充腹之餘,銘肌載切,謹修狀陳謝,伏維鑒察,謹狀。七月十一日(凝式)狀。”
我願稱這封信為“楊凝式下午茶的美好時光”:
他把這份飽餐後的滿足感雕琢的玲珑剔透,揉進信裡。乍一看規規矩矩的字,細細審視卻像個調皮的頑童,帶着溢滿的多巴胺沖破了端莊的唐楷,讓均等結構的廟堂書法黯然失色。一筆一劃間洋溢的愉悅,不正是我們日常生活裡朋友間互相投食的快樂嗎?
這一千多年前的一紙名帖,一把捧火了韭菜花,作為韭花美味的證詞,它的輻射力從未停滞,它帶着韭香味兒從遙遠的五代至今在大江南北,開枝散葉,一路飄逸,始終不渝。我相信誰臨這幅作品,都不能讓韭花配羊肉的味蕾享受隻停留在紙上。沒準兒董其昌臨帖時也抵抗不了美味的誘惑。
《韭花帖》 無錫博物館藏 清内府藏本
遺憾的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韭花帖》同那件馳騁古今的《蘭亭序》一樣,真迹已在歲月中佚失。慶幸的是,曆代書畫家“從不會在任何一場追懷古風的運動中落伍”。而掀起明末清初“摹古”風潮的一代宗師董其昌是楊凝式的鐵粉,他對《韭花帖》的臨習作品不隻河南博物院院藏這一件,但它們都不是原作的複制品,是經曆了幾百年的新陳代謝後滲透了全新個性和風格的臨本。它們是經典的回溯,是審美的重組,是大師與大師在紙上的一場跨越時空的交手,他們碰撞出的火花連接配接着過去,現在和未來……
《董其昌行草書卷》局部 河南博物院藏
河南博物院院藏有另一件董其昌行草書長卷,字與字,行與行之間散朗寬疏的布白無疑受到《韭花帖》的影響。或許董其昌在一個又一個初醒的午後想借《韭花帖》打開時光機,尋找楊凝式的身影,才有了那句“想見晝眠人乍起,麥光鋪案寫秋陰”……
能寫出天下第五行書的楊凝式,不僅是殿堂級的書法家,也是書法史上承唐啟宋的關鍵樞紐,同時,他還是個“瘋子”!
他在式微的唐末出生,錯過了缛麗燦爛的大唐,他生命中的大部分時光是在被衰陋之氣籠罩下的五代度過的。在他出仕的近五十年裡,曆經唐、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六朝,十五個皇帝,換過二十五個崗位。如果他說:“我走過的路比你們吃過的鹽還多”,我想沒人反駁吧。
楊凝式雖為陝西人,但他自晚唐就随着朝廷的東遷從長安來到洛陽,定居在此,洛陽便成了他的第二故鄉。在這個兵戈疊起,政局動蕩不安的年代,書道的衰微、書法家的匮乏與群星閃耀的大唐形成鮮明的對比。楊凝式的橫空出世撐起了五代書法界的臉面。蘇轼曾吐槽五代書法“人物凋落,文采風流,掃地盡矣,獨楊公凝式筆迹獨絕”。黃庭堅更有詩力推楊凝式,将他直比書法标杆王羲之:
“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
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
“楊瘋子”這一名号自出現那天起,就再也沒從他生命中消失過,像一個開關,按下去便開啟了他的博弈人生。
楊凝式考上進士的那天,沒有意料以外的驚喜,在他那個上溯幾代都是唐朝宰相、重臣的卓越家族中,入仕似乎是必然會走的道路。隻怪生不逢時,國是日非,滿載着激情、才華和能量的他剛入職,就面臨了祖輩們不曾經曆過的疾風苦雨——改朝換代。
當他眼睜睜的看着父親,大唐曾經的宰相楊涉拿着國玺準備從洛陽出發,去汴州交給大唐的終結者朱溫時,抑制不住的憤怒湧上心頭,他快步上前攔住他的老爸說:“國家淪落至此,您不是沒有責任,如今您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竟要把國玺交予他人,千百年後您要背負多少罵名!”這番話讓楊涉不寒而栗,他後悔沒早點告訴兒子家中四處都埋伏着朱溫的眼線,這些“實時監控”甚至沒有盲區,他咬着牙顫抖的斥責楊凝式:“你這是要滅我族啊!”
接下來的幾天,“斬草除根”這令人毛骨悚然的詞彙在楊涉心中揮之不去。看着連日神色恍惚,懊喪不已的父親,楊凝式猛然意識到自己的不諱言将給家族帶來無法預計的災難,為了消除所有人的恐懼和當局者的猜忌,他開始裝瘋。等風頭一過,僞造的瘋病又煙消雲散……
不管怎麼說,他靠裝瘋收獲了全家的平安,楊凝式也跟着楊涉在後梁做了高官,一路乘風而上。這是《五代史補》裡關于楊凝式“佯狂”的始末。但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的記載與此有些出入。據司馬光考證,楊凝式在梁代任職的十六年中,沒有犯過一次瘋病。
大概是沒到該“瘋”的時候……
誰也不曾想,後梁的命數僅短暫的十幾年,又被後唐取代。此時的楊凝式已經年過半百,終究還是跳不出時代的局限,當再一次陷入相似的境遇,耳邊回蕩起昔日父親對家人們說的話:“我不能脫此網羅,禍将至矣……可能要連累你們了”。如今流芳千古的心願早已破滅,對他來說每換一個朝代,就多加一層網,網愈多,人格就愈狹隘。生逢亂世,命薄如紙,名譽、尊嚴、理想、成就顯得無足輕重,更何況身後還有龐大的家族,他始終無法獨善其身……
所謂“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在曆來苛刻的道德倫理标準之下,“沒有為現實人性的軟弱和不完美預留一點彈性空間”,更多的人選擇在出世與處世之間遊離沉浮。
楊凝式,一個出類拔的資深老員工是穩定朝政最吃香的角色,他的仕途之路在後唐無縫接軌,并被安排了朝廷要職,負責起草诏令,參謀國政,何等位高權重!可楊凝式爽快不起來,他胸中的城府、見識、塊壘、操持都驅使他要遠離政治旋渦,他也有充分的智慧來化解生存與精神自由的沖突,那就是“尋以心疾罷去”,即裝瘋不上朝。上司隻能呵呵,給他換了崗,調去史館工作,他又能踏實回來上班了……
曾國潘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曆史上嵇康、孫膑、司馬懿、唐宣宗李忱等等等等,裝瘋避禍的大有人在,就連王維也在長安陷落的時候,提前吃了瀉藥靠拉肚子裝啞巴躲過一死。楊凝式之後的人生都回旋于瘋癫與現實之間,史料裡頻繁出現他“複以心疾不朝而罷”“以舊恙免”等記載,竟從未斷送過他的職業生涯,還巧妙的避開各種棘手的政治事件。
當石敬瑭勾結契丹造反時,唐末帝命楊凝式随其一同出征,可此時的後唐已一片狼藉,楊凝式早就嗅到朝代死亡的氣息,迅速判明了自己的處境,故伎重演,在軍營裡大喊大叫,被遣傳回洛陽,理所當然……
他的“瘋癫”在所有人心中已沉澱成一種常态,不值得大驚小怪了。
楊凝式的佯狂像一個“金鐘罩”讓他在荊棘陣裡不停地上演絕處逢生。不知不覺,曾經以為非常遙遠的半百、花甲、耄耋之年,一眨眼都落到了身後。後晉、後漢、後周的大部分時間他都挂着虛銜,閑居在伊水、洛陽一帶,于溪亭山色,青天白雲之間優遊,也不耽誤領工資,但并不富裕。
他心裡明白不停的出仕新朝作為一種缺陷是永遠無法擺脫的曆史存在,也徹底失去了在青史上博得贊譽的機會。他甚至也沒打算給書法史上留下些什麼,雖然書法是他沖突人生最理想的釋放途徑,但他不喜歡在紙上寫字,他把墨迹全部獻給了洛陽大大小小的僧寺道觀。
據說他一見到光潔的寺觀牆壁,就兩眼放光,豪情蕩漾,“引筆揮灑,且吟且書,筆與神會”,直到寫滿牆,也不見有絲毫倦怠。久而久之,楊凝式在佛寺題壁成了洛陽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許多寺觀都争先恐後的粉刷牆壁,準備好筆墨,等待楊大師莅臨。他也不負衆望,把洛陽二百多個寺廟的牆壁統統寫了個遍。
隻是這些牆上的字迹,扛不住千年的風雨戰亂,漸漸化作後世書法家魂牽夢繞的傳說,現在留存的反而是他不喜作的尺牍:《韭花帖》《夏熱帖》《神仙起居法》這些讓我們伫望的法書絕唱,不是吃韭花就是送僧人消夏飲料,再或者是養生按摩的方法,無不充斥着天真浪漫和煙火氣息。而自古以來最打動人心的書法從來都是展現世俗情緒和真實悲歡苦樂的興之所至。
楊凝式 《夏熱帖》 故宮博物院藏
都說字如其人,這些信劄裡曲盡其妙,有聲有色的每一個字都好像自帶語音效果,播放着他的直爽、幽默、怪誕和狂放。我讀到的楊凝式,不是個滿篇腹稿無從說起的悲觀主義者,他生機勃勃又身藏大趣。一次他從開封出差回洛陽,正趕上大批蝗蟲飛抵至此,他便寄詩給當地的地方官說:“押引蝗蟲到洛京,合消郡守遠相迎。”意思是“我壓着蝗蟲來了,您不得出城迎接下我嗎”。他還總嫌馬車行駛的太慢而跳下馬車,拄仗步行惹笑衆人……翻看他被爆料的那些陳年轶事,樁樁件件都是他最真實的生命底色。
倘若能穿越回一千多年前的洛陽,在某個寺觀裡,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也許能看到滿頭華發的楊凝式,穿着樸素的衣裳,如癡如醉沉浸在法書的世界,好像流淌在筆端的不是墨汁而是情愫,光影迷離中他眉宇間閃過一絲遺世而獨立的孤獨,很快又消失在他橫風斜雨的筆觸裡。
在那個信仰崩潰的年代,無論是人生還是書法他都沒有亦步亦趨,他在自己主宰的道路中乘興而來,盡興而去……
參考文獻:
1.宋·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卷一二八【M】中華書局2003
2.張宏傑,《千年悖論》【M】重慶出版社 2019.
3.汪曾祺,《人間草木》【M】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2017.
4.李國章、趙昌平主編,《二十五史簡明讀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
5.祝勇,《故宮的書法風流》【M】人民文學出版社,2021
6.蕭風,《欲縻好爵,終遁塵外——楊凝式在清泰年間的人生境遇》【J】《書法》2013.03
7.賴以儒,《楊凝式小考》【J】《書法研究》2019.04
文字:小曼小曼
西安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 藝術考古專業碩士研究所學生,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書畫庫助理保管員,不愛寫論文,隻想講故事。
插畫:大鵬大鵬
拖延癌晚期插畫師,看名字就知道和文章作者是兩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