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四多”讀書法
這是一種強調運用多種感覺器官,在有步驟、有目的的思考中提高效率的讀書方法。
毛澤東同志畢生笃志好學,博覽群書。自青年時代起,就十分講究讀書方法。早在湖南第一師範求學時,他就曾說:讀書方法要“四多”-一多讀、多寫、多想、多問。長期以來,他 按“四多”讀書法實踐,獲得了巨大的收益。這種讀書法的具體做法是:
多讀。
這不單是指讀書的面要廣泛,數量要多,而且指對重要的書或文章要多讀幾遍,達到“精深了解”、“滾瓜爛熟”的地步。他讀過韓愈的許多散文和不少唐詩宋詞,常常讀得能脫口背誦。直到晚年,他還能十分流暢地背出五百多首古詩。他特别喜愛代詩壇中的“三李”--李白、李賀、李商隐,閑談中常能把他們的詩句信手拈來,或解釋,或活用,或引申,如數家珍,出口成趣。毛澤東同志對不少小說的重要段落也常能一字不錯地一口氣背出。這常使在他周圍工作的一些文科大學生驚奇得目瞪口呆。
五十年代初,毛澤東同志買到一套線裝的二十四史,共八百五十冊。他如獲至寶,有空就翻,很多冊書的封面和書脊都磨破了。他五十年代讀過它,六十年代又重讀它,直到一九七五年重病缤身,寫字時手不斷發顫,還在二十四史的許多冊上親手作了“1975,8,再閱”、“1975。9,再閱”的記載。
多讀才熟,熟能生巧,巧能生華。毛澤東同志就是這樣反複鑽研,使他深得這些書籍的要言妙義。
多寫。
毛澤東同志多年來養成一種讀書習慣,就是手中無筆不讀書。他堅持多寫:或摘錄妙語佳句,或随手圈點眉批,或寫成專門的讀書筆記。他在學生時代讀過一本德國人鮑爾生寫的《倫理學原理》,全書不過十來萬字,他卻在書的天頭地腳空白處寫了一萬二千多字的批語。許多地方加上圈點、單線、雙線、三角、叉等符号。批語中有表示贊同的,有提出問題的,有根據前人之說加以綜合、概括、比較的,有加以批判、補充的。在戎馬倥飽的戰争年月和日理萬機的社會主義建設時代,毛澤東同志多次閱讀馬克思的《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列甯有關政治經濟學論文十三篇>、斯大林的 <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等書籍。許多書上都留有他批注的手迹。他批注較多的哲學著作有十幾種,其中<辯證法唯物論教程>一書,用毛筆和紅藍鉛筆在書眉處寫下了近一萬三千字的批語。該書第三章“辯證法的根本法則”,批注文字最多,最長的一段近千字。
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期間讀了艾思奇關于辯證法的一本書後,專門寫了一篇長長的讀書筆記,把該書的提要寫出,并寫上了自已的看法。
多寫,包括寫眉批、編提要、寫感想等多種形式。多寫可促進讀,促進想,手眼腦并用,讀書效果自然非同一般。
多想。
讀書時的多寫,實際上是一種“筆談”,即邊讀邊用筆把自己的想法“談”出來,仿佛是在和作者讨論。這種“筆談”,使讀書過程變成了反複思考、主動吸收的過程。
這種“多想”,要聯系生活和工作的實際來進行。毛澤東同志的子女回憶說:“知識在我們這裡好像是“死”的,而到了爸爸那裡,好像都是“活”的了。”例如讀<三國演義》,毛澤東同志就把書中的内容與戰争、外交群組織技巧聯系在一起思考。讀《西廂記》,他說:“紅娘是個有名的人物。她是個青年,是個奴隸,為了成全别人,自己受拷打,不屈服,反過來把老夫人責備了一頓......希望人們不要小看地位低的年輕人。"
多問。
毛澤東同志常對人說:學問,就是講的又“學”又“問”,兩個字連起來成為一個名詞,是很有意思的。我們不但要好學,而且要好問。多問的起點是多想,多想必然産生問題,有了問題就要通過問自己、問别人等途徑求得解答。毛澤東同志在學生時代就善于問。那時,每逢外省的名流學者到長沙講學,他總是常去拜訪,多方求教。
多問,可從對書本的了解、應用、評價等幾方面尋找問題,力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書籍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