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賦能
文化引領
船行十裡,
近看烏檐青瓦,
細聽橹聲咿呀,
呼吸茶香芬芳,
一派古樸的生活畫卷
在下坊村内重新展開。
這個昔日因水而興的楓泾鎮下坊村
後因陸路交通發達而逐漸沒落,
而如今,
正在用它獨有的方式重新振興。
“我們的秘訣是,讓鄉村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魂’,讓大學生為鄉村振興注入動力。”金山楓泾鎮下坊村黨總支書記蔣士軍對此信心十足。幾個月來,一群來自長三角的大學生們通過實地調研、與村民交流溝通,結合當地風土民俗,精心設計布置,用繪畫使得原本單調無趣的牆體變得生動起來,用雕塑講述村内的傳說,用藝術賦予了老村落新的活力。
2019年,當第一批參加“我為鄉村種風景”長三角青年鄉村振興設計大賽的大學生們出現在村裡時,“一群小娃娃們做的設計真的可以嗎?他們的創意能為鄉村振興帶來價值嗎?”蔣士軍将信将疑。在連續舉辦了兩屆之後,他發現:“學生團隊深入村内與村民探讨,共同設計方案,還提出了符合未來鄉村發展的新點子,改造當地業态。”随着一批批設計方案陸續在周邊村落落地,大學生們的活力和創意重新整理了蔣士軍的看法,他決定把藝術之風引入到下坊村,讓文化滋潤這片沃野。
“傳說夏禹治水,置舫設渡于此,故名夏肪渡,後以諧音稱下坊渡。”蔣士軍向大學生們如數家珍地向大學生們講述着村内的文化,“我們村還擁有上海獨一無二的茶葉基地,種植了2萬多顆株茶樹。”楓泾的傳說沖擊了大學生們的視野,激發了他們的頭腦風暴,一個個不同的改造方案紛紛出爐。“大學生們的創造力和藝術表現力讓我們驚訝,最終我們標明了其中一個作品,并進一步結合村情村貌,與學生、指導老師充分打磨,形成了改造方案。”
整個方案以夏禹治水為文化核心。“他(大禹)栉風沐雨,跋山涉水,身先士卒,始終奮鬥在治水第一線,是腳踏實地為百姓謀福利的英雄,是我們村裡所有黨員幹部的榜樣。同時,他手底腳底栗子一般的老繭,質樸的相貌與我們的村民如出一轍。”方案通過文字、彩繪、裝置牆等不同的展現方式在村裡講述夏禹治水的故事,傳承夏禹治水的精神,而改造過程則成了踐行夏禹治水精神最好的實踐。
打型、勾線、上色,村裡普通的白牆被描繪成一幅幅展現傳說文化、美食文化的美麗畫卷,一個多月來,家家戶戶門前不起眼的洗衣台、窨井蓋成為了最好的畫闆,堆放建築垃圾的角落變成了拍照打卡點……
村内的改造如火如荼,但當改造開始觸及村民的房屋、菜地時,與預料的一樣,淳樸的村民們表示:不懂、不信,更不感興趣……“村民們更能接受眼見為實的事物,更關注切切實實的功效。”蔣士軍說。
“得有實實在在的一兩件改造成果轉變村民的看法。”茶餘飯後,村民們習慣走家串戶,與鄰居們聊聊家常。“不如先建設一個花園,讓村民們有一個喝茶、閑聊的好去處。”說幹就幹,村裡的一片空地被先行利用起來,種上草坪,鋪上石階,擺上石桌石凳,初具規模的花園讓村民們的看法悄然改變,改造遇到的阻力也小了許多。“先打上木樁,再穿上麻繩圍起來,這一片種菜,那裡再栽一顆果樹。”村民徐老伯對“小三園”的改造娓娓道來,一邊規劃着改造後的光景。“原來我家的菜地比較低,現在填土填高了,還在中間修了石闆路,挖了水溝,種菜澆花更友善了。而且大家門前的菜地都統一改造,以後肯定很好看。”
用藝術賦能、文化引領,曾經的下坊村已搖身一變成為一個集休閑、度假、和體驗大自然的旅遊新标地。它北與“樂高樂園”相依,西與“楓泾古鎮”相望,以村内特色文化為核,成為楓泾旅遊黃金旅遊線路上的主要節點,以新的姿态煥發着更加澎湃的生機。
撰稿人:唐傑峰
編輯 | 陳憶文
責編 | 劉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