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赋能
文化引领
船行十里,
近看乌檐青瓦,
细听橹声咿呀,
呼吸茶香芬芳,
一派古朴的生活画卷
在下坊村内重新展开。
这个昔日因水而兴的枫泾镇下坊村
后因陆路交通发达而逐步没落,
而如今,
正在用它独有的方式重新振兴。
“我们的秘诀是,让乡村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魂’,让大学生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金山枫泾镇下坊村党总支书记蒋士军对此信心十足。几个月来,一群来自长三角的大学生们通过实地调研、与村民交流沟通,结合当地风土民俗,精心设计布置,用绘画使得原本单调无趣的墙体变得生动起来,用雕塑讲述村内的传说,用艺术赋予了老村落新的活力。
2019年,当第一批参加“我为乡村种风景”长三角青年乡村振兴设计大赛的大学生们出现在村里时,“一群小娃娃们做的设计真的可以吗?他们的创意能为乡村振兴带来价值吗?”蒋士军将信将疑。在连续举办了两届之后,他发现:“学生团队深入村内与村民探讨,共同设计方案,还提出了符合未来乡村发展的新点子,改造当地业态。”随着一批批设计方案陆续在周边村落落地,大学生们的活力和创意刷新了蒋士军的看法,他决定把艺术之风引入到下坊村,让文化滋润这片沃野。
“传说夏禹治水,置舫设渡于此,故名夏肪渡,后以谐音称下坊渡。”蒋士军向大学生们如数家珍地向大学生们讲述着村内的文化,“我们村还拥有上海独一无二的茶叶基地,种植了2万多颗株茶树。”枫泾的传说冲击了大学生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头脑风暴,一个个不同的改造方案纷纷出炉。“大学生们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让我们惊讶,最终我们选定了其中一个作品,并进一步结合村情村貌,与学生、指导老师充分打磨,形成了改造方案。”
整个方案以夏禹治水为文化内核。“他(大禹)栉风沐雨,跋山涉水,身先士卒,始终奋斗在治水第一线,是脚踏实地为百姓谋福利的英雄,是我们村里所有党员干部的榜样。同时,他手底脚底栗子一般的老茧,质朴的相貌与我们的村民如出一辙。”方案通过文字、彩绘、装置墙等不同的展现方式在村里讲述夏禹治水的故事,传承夏禹治水的精神,而改造过程则成了践行夏禹治水精神最好的实践。
打型、勾线、上色,村里普通的白墙被描绘成一幅幅展现传说文化、美食文化的美丽画卷,一个多月来,家家户户门前不起眼的洗衣台、窨井盖成为了最好的画板,堆放建筑垃圾的角落变成了拍照打卡点……
村内的改造如火如荼,但当改造开始触及村民的房屋、菜地时,与预料的一样,淳朴的村民们表示:不懂、不信,更不感兴趣……“村民们更能接受眼见为实的事物,更关注切切实实的功效。”蒋士军说。
“得有实实在在的一两件改造成果转变村民的看法。”茶余饭后,村民们习惯走家串户,与邻居们聊聊家常。“不如先建设一个花园,让村民们有一个喝茶、闲聊的好去处。”说干就干,村里的一片空地被先行利用起来,种上草坪,铺上石阶,摆上石桌石凳,初具规模的花园让村民们的看法悄然改变,改造遇到的阻力也小了许多。“先打上木桩,再穿上麻绳围起来,这一片种菜,那里再栽一颗果树。”村民徐老伯对“小三园”的改造娓娓道来,一边规划着改造后的光景。“原来我家的菜地比较低,现在填土填高了,还在中间修了石板路,挖了水沟,种菜浇花更方便了。而且大家门前的菜地都统一改造,以后肯定很好看。”
用艺术赋能、文化引领,曾经的下坊村已摇身一变成为一个集休闲、度假、和体验大自然的旅游新标地。它北与“乐高乐园”相依,西与“枫泾古镇”相望,以村内特色文化为核,成为枫泾旅游黄金旅游线路上的主要节点,以新的姿态焕发着更加澎湃的生机。
撰稿人:唐杰峰
编辑 | 陈忆文
责编 | 刘家园